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335.docx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555207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33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33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33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题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主备人:课型:学习1.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目标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2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复习

2、导入讲授新课巩固时间流程图:IIIIO51015202530354045认知流程图:一、导入唐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一一诗展示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縻俱丰实。)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再展示杜甫的垂老别(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二、新课讲授(一)八年浩劫成割据,开国容易守国难。1、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

3、将领。2、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根据四则材料简单概括(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3、据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教师引导:阅读P24,说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什么样的灾难?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

4、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二)官逼民反黄巢起义,朱温反叛唐朝灭亡。(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1 .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2 .黄巢起义:(1)背景: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2)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3 .

5、唐朝灭亡: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朝廷,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三)五代十国重分裂,藩镇割据是根源。1 .概念: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那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2 .让学生看“五代十国形势图”,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书本讨论:(1)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3)五代的统治特点归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结束五代十国的

6、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四、课堂小结唐朝从618年李渊称帝起到907年唐朝灭亡为止,共存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唐前期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繁荣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起来。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最后唐朝被节度使所灭。问题情境流程图:复习、导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