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精品.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578537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精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精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精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精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精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精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精品.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 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探索 (18 年全国卷二)15. 表 1 1978、1979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 股工业 集体工业城乡个体 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表 1 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答案】 D 【解析】 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 1978 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 1997 年转变为以公

2、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18 年上海卷) 23右图反映了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试卷总体评价】考查提取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难度比较低。 【答案】 D 【解析】抓住图片中“北京公私合营企业”和“1956 年 9 月 20 日”等关键语句,结合所学 知识, 1956 年正处于三大改造中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时期。 【考点定位】社会主义实践与探索 (18 年山东卷) 13. 表 1 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

3、占 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A. 19491951 年B. 19531955 年C. 19581960 年D. 19791981 年 【答案】 D (18 年江苏卷) 12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BCD 【答案】 B (18 年江苏卷) 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 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 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 年代B富有地域

4、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答案】 D (18 年福建卷) 191984 年 3 月 24 日,福建省55 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 给我们松绑 ”的呼吁。随后, 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此题根据1984 年时间和厂长经理呼吁松绑信息容易确定是C。 (18 年广东卷B)7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 1912

5、1913、1914-191 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 1896-1911 年应是 A4.6 个B.3 个C. 2.5 个D. 0.55 个 【答案】 C 【解析】题中四个阶段分别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18751895) 、初步发展(1896 1911) 、进一步发展(1912 1914) 、短暂的春天(19141918) ,在上述四个阶段民族工业 是持续发展的,所以对应的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由少到多的排列,所以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8 年广东卷B)141959 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

6、表 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 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 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 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 倍 【答案】 A 【解析】 工业生产增长率连续多年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而单 纯从工业生产的增长率无法说明工业基础是否雄厚,也不可能说明是否由农业国变成工业 国,所以 B、C、错误。 D 选项只是看到了最高和最低,没有全部利用数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

7、和工业化建设。 (18 年广东文基卷)261960 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 查。其目的是() A推动 “ 双百 ” 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答案】 D (18 年广东文基卷)27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 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 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 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D (18 年全国卷一)37 (32 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

8、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 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 “以资产为宗” 的两税法。 在此之前, 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 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 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 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 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

9、 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 活动。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 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 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重大变革。 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8 年 3 月 5 日)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 的原因。(l4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 1965 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 变化趋势及主要原

10、因。 (l0 分)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8 分) 【答案】 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 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 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 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 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11、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 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大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 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认识: 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 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 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 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 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工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解析】 本题围绕中国古今农业税的变革为线索组题设问,时间跨度大, 涉及主干知识点有

12、春秋时期的“初税亩” 、唐代的两税法、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 、建国后50 年代到 60 年中期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以及2018 年我国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等相关史实。 材料都为大家熟悉的内容,既体现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 也和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社会热点相关联。体现现实问题历史考查,历史问题联 系社会现实的命题思想。从设问难度看, 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 题,只要学生平时基础知识扎实、认真审题,回答好本题难度并不大。另外,本题要求学生 综合能力比较高,能较好的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 比较

13、、概括、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 第( 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 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特点从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原因要求学生联系 所学知识和材料自己做出概括,设问有一定难度,因此今后备考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 2)问考查学生根据表格提取信息的能力,变化趋势根据表中数据容易作答;主要 原因要注意根据表格提供的时间以及教材知识作答,难度一般。 第( 3)问时代感很强,和现实生活和时政热点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修 养,同时平时要注意对社会热点、国家时政方针、 政策的关注, 因此本问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考生作答时要注意思维发

14、散,多觉度回答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的认识。 (18 年北京卷) 40.(16 分,历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 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 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 年、 1972 年和 1992 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 峰(见图15) 。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 分)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 年以来

15、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3)读图 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 分) 【答案】(2)选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 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 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 2: 20 世纪 60、70 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 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 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从东南沿海

16、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 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回答第(2)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问题围绕内外因展开回答,以所学知识为主。第 (3)问,按年份顺序回答开放格局的形成,但要具体一些,防止过于笼统。 【考点定位】考查新中国外交和对外开放知识。 (18 年辽宁卷) 40 ( 37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 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 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

17、政府在一九五三年 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 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 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 棉花、 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 的措施, 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 的许多方面。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 只有采用这种 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 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18、(1954 年 9 月 23 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 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 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 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 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 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 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

19、速改革(1988 年 5 月 19 日) 材料三: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 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 年,全国农副产品中 油料产量超过1100 万吨,比 1978 年增加 659.9 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 万吨,比1978 年 增加 494.5 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 个。 1983 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 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 年 1 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 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

20、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 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 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 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4 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5 分) 【答案】(1) “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 然灾害;粮

21、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到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 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明显改 善;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 “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 定了物价, 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从长远来看,它忽略拉了拉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 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22、( 18 年安徽卷) 36、(3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 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 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 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 19 世纪 40 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 年的

23、 1300 多万斤增加到1855 年的 8400 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 年的 1000 多包增加到1855 年的 56000 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 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10 分)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10 分) (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 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

24、不同。(14 分) 【答案】 (1) 市舶司;十三行。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可减轻百姓 负担。清朝前期对外贸易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 后于西方。 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 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 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 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 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扭曲发展,具有被动 性。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