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党日党课讲稿:文化思想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一、从六个方面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如何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揽新时代文化建设全局,鲜明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独创性、开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文明、文化提出了大量富有创造性的论述。从现实维度看,习近
2、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当今,我们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成败至关紧要。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文化领域开拓进取,取得了大量成效。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坚持和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以高度的文化自主性、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扎根中国历史文化沃土,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研究并回答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
3、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特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第五,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理解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华文明自然延伸的结果。第六,习近平文化思想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新时代是一个需
4、要文化自信并且能够铸就文化自信的时代。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基础(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起源、文化本质、精神文化生产发展规律、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创新性、无产阶级掌握和巩固文化领导权,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理论。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式和
5、丰富的语言、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美学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J礼记礼运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句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富于创新、意义重大,深刻总结
6、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文化建设,领导全国人民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文物保护领域,举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们党抢救保护文物的例子。赵城金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版汉文大藏经北宋开宝大藏经的复刻本。元代,赵城广胜寺僧众苦于当地没有大藏经,便从当时的燕京(即今天的北京)请印赵城金藏,后经装帧供奉在广胜寺内。到了明代,人们曾对赵城金藏进行了修补,但此部经书后来的去向不为人知。直到1933年,人们才在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重新发现了这部经书。1942年,侵略晋南的日军企图劫走这部藏经。
7、广胜寺立即派人报告八路军赵城县抗日政府。当地僧众在太岳军区和县游击大队支持下,将赵城金藏连夜转移。新华社太岳分社以赵城军民协力卫护佛家珍藏抢出广胜寺古代经卷为题报道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刊登在1942年7月6日的新华日报华北版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务院在1950年颁布了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有关保护文物的法令。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暂行条例,初步确立文物保护的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进一步完善了文物保护工作。199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颁布,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
8、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文物工作方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特别强调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文物工作方针。16字文物工作方针是我们党对文物工作理念的继承。为什么强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因为,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文明资源。文物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即使修复了也难有往日的风采神韵。同时,文物保护不能局限于抢救和保护,还要重视文物的合理利用,进而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
9、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外,文物工作的抢救、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前提是加强管理,只有管理水平提升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文物工作。第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各国文化美美与共,树立你中
10、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人类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J(二)实践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以长期历史实践为基础,凝结着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第一,主流文化的建设实践。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倡导的、起主要影响的文化。一是主流意识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文化建
11、设上,意识形态工作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尤其在网络领域,正确、积极的思想得到弘扬;错误、消极的信息受到限制。二是社会公序良俗。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同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
12、革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教育部等七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三是积极的社会共识。社会共识是社会群体中基础层面的共同认识,包括价值观共识、历史观共识、政治共识、审美共识、风俗共识等。在新时代,通过理论研讨、经验强化、有效传播、歧见排除等环节建设,强化了正面积极的社会共识,有效地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力量、减少了分歧。四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第二,文旅结合的建设实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成
13、立推动了文博旅游发展。文化是实现旅游价值的“灵魂”和内核,旅游是实现文化价值的载体和途径,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已成为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地方层面,2019年,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2021年,浙江省发布大运河诗路建设、钱塘江诗路建设、瓯江山水诗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O2020年,浙江省推进“四大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浙东唐诗之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知。浙东唐诗之路始于
14、萧山西兴,主路串起浙东运河、镜湖、会稽山、若耶溪、曹娥江、冽溪、天姥山,终于天台山,是唐代文化之路,也是唐代诗人之路,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等450余位诗人涉足,遗留一千五百多首唐诗美作,是当前诗画浙江文化带标志,亦是全国文化“金名片”。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架构和基本思想第一,三层体用关系。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质作出鲜明概括。在宏观战略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魂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五百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百余年党史、七十多年新中国史和四十多年的改
15、革开放史;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中观层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对应了魂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应了根脉。在微观层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等,对应了魂脉;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等,对应了根脉。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方面,我们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
16、场体系,推动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等。第二,基本思想。一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宣传工作要聚焦党的中心工作,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理直气壮讲党性,确保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亮剑、及时发声、有效应对;要牢牢掌握互联网主阵地,切实把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络平台的要求落实到位。二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三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党
17、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第一个方面,“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强调辩证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蕴含辩证法,比如,“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马克思
18、主义的辩证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法有相通之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类似论述,比如,管子牧民里指出,“仓縻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是物质层面决定精神层面的中国古代表述,和马克思主义具有相通性。第二个方面,“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第
19、三个方面,“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的关键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同时,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第四个方面,“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第五个方面,“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
20、文化主体性。四是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五是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
21、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七是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J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22、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九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十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
23、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十一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
24、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J四、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一,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在具体实践方面,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和各级党委强化党的领导的相关文件。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对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了总体安排与制度规定,划清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底线、红线,
25、明确了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责任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这一宣传领域的主干性、基础性党内法规,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上升为制度固定下来,成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遵循。二是进一步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宣传能力。我们要采取各种方式推动领导干部学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及其最新成果。另外,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拿起“笔杆子”,善于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三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了阵地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对理论学习中心组、社科研究机
26、构和思想文化类学会协会等社团,各类学校,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新闻媒体,各类出版物和文艺作品,各类演艺场所、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等主阵地强化了管理。对于互联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所以,各级党组织要加强组织领导,层层传导压力,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四是批判反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领导的各种错误思潮。我们要旗帜鲜明地用“主流声音”占领“主阵地”,有理有据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第二,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是深刻认识和研究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新时
27、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充分表明,只有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遵循意识形态工作基本规律,才能更加科学、主动、有效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二是充分发挥正面引导,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加强对各类典型模范的推荐力度和报道力度,通过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来反映工作成效。三是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宣传社会生活的正面现象。四是杜绝哗众取宠、庸俗、消极的信息和内容。第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体系。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措施。比如,2015年,成都金堂县建成了以“三园”(雷锋园、好人园、名人园
28、一湖”(孝心湖)“三林”(诚信林、法治林、友善林)为核心景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第四,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一是提升新闻传播力的关键在于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我们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夯实政治定力,始终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将服务群众与价值引导、群众心声与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发挥正面宣传的激励作用,不断提高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新闻工作者要切实提高政治领悟力、政策理解力,始
29、终强化意识形态阵地意识,提供高质量、有深度、有洞察力的内容。二是充分大规模地运用媒体矩阵。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平台、搜索引擎和社交软件等成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主渠道,信息传播环境巨变使多种舆论力量重新赋权。必须充分理解这种变化的必然性,必须充分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挑战。三是重塑生产流程,提升传播效能。主流媒体要强化精品内容生产,把握分众化、差异化传播需求,精准制作符合平台传播需求、内容适销对路、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切实提高传播效能。另外,我们还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媒体技术研发应用,在推动媒体智能化转型上持续发力。第五,着力震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
30、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第六,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各级文化部门要努力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第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一是创新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方式方法。在传播技巧上,积极探索“陈情”和“说理”相结合、“自己讲”和“别人讲”相结合,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规律,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二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功能。我们可以通过中医、中餐、太极、京剧、相声等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引领新征程上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