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docx

上传人:紫竹语嫣 文档编号:5617368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16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更多免费资源,请关注“预课”公众号下载!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评卷人得分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复。”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注释】辍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喧:遗忘。裂:割断。(1)下列画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母方织(正在)B.孟子辍然为止(的样子)C.其母引刀裂其织(拿来)D.以此戒之(戒备)(2)

2、下面“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呼而问之B.自是之后C.或以钱币乞之D.余闻之也久(3)故事告诉我们:。(4)你如何评价“孟母戒子”这件事?写出你的看法,字数不少于100字。【答案】1.(1)D(2)B(3)做事要持之以恒,不然会前功尽弃(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虽然损失了一匹布,可是能让自己的孩子牢牢记着这个道理,并在今后改进,全神贯注地学习。同时告诉我们:做父母的,教育孩子要选对方式,如果孟母看见儿子背书背一半就停了,然后把孟子骂一顿,效果估计就不好了,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

3、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2)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实词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A、D、C的“之”代词。B:“之”作助词。故选B。(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4)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

4、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2.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蜀鄙之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日:“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日:“子何恃而往?”日:“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予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1)解释划线的字。 子何恃而往 贫者自南海还(2)翻译句子。 贫者语于富者日:“吾欲之南海,何如?”(3)谈一谈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启示。【答案】2.(1)凭借;从 (2)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3)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难事也能变易事。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立定志向、刻苦学习才能学

5、有所成。【解析】2.这是对文言实词语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所以答案是:凭借;从;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难事也能变易事。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立定志向、刻苦学习才能学有所成。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学舟

6、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注】楚:古国名。折:调头。旋:转弯。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亟:突然。犯:碰至。柁:同“舵”。(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其始折旋疾徐 乃四顾胆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椎鼓径进。(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案】3.(1)慢;看 (2)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的方法。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 【解析】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

7、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其始折旋疾徐:他(在)开始(的时候)掉头转弯很慢。徐:慢。乃四顾胆落: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顾:看。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所以答案是:慢;看;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的方法。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4.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农妇与骛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宽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

8、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注】骛(wfi):野鸭子。盖:大概。(1)解释划线的字。 于河边拾薪 妇就之 疑其受创也 妇奉之归(2)翻译下列句子。 熟视之,乃鹜也。 妇不忍市之。(3)“旬日”是指( )A.几天B.三十天C.十天 (4)这个故事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案】4.(1)柴;走近;伤;捧起 (2)仔细一看,原来是只野鸭。;农妇不忍心把鸭蛋卖了。 (3)C(4)好心会有好报的。【解析】4.这是对文言实词语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

9、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题属于常识性的知识,“旬日”是指十天。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所以答案是:柴;走近;伤;捧起;仔细一看,原来是只野鸭。农妇不忍心把鸭蛋卖了。C;好心会有好报的。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休好射雉 孙休好射雉,至其时,则晨去夕反。群臣莫不止谏:“此为小物,何足甚耽!”休日:“虽为小物,耿介过人,朕所以好之。” 【注】孙休:是吴国君

10、主孙权的儿子,后继位。雉:野鸡。耽:沉溺,贪恋。耿介:正直有节操。(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孙休好射雉 则晨去夕反 此为小物 何足甚耽(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从文中看,孙休是个的人。【答案】5.(1)喜欢;同“返”,返回;是;值得 (2)虽然是小东西,可是比人还耿直,我因此喜欢它。(3)有主见,崇尚耿直 【解析】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孙休好射雉:孙休喜欢射野鸡。好:喜欢。则晨去夕反:就早去晚归。反:同“返”,返回此为小物:这是小东西。为:是。

11、何足甚耽:哪里值得过分迷恋呀!足:值得。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所以答案是:喜欢;同“返”,返回;是;值得;虽然是小东西,可是比人还耿直,我因此喜欢它。有主见,崇尚耿直。6.文言文阅读:完成习题。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jin)于郊衢(q),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1)根据释义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字词

12、。:自以为:于是就:没有阻止:于是:返回(2)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作者是。(3)根据短文内容,尝试用原文回答问题。薛谭为什么辞别老师回家?因为他“” 。薛谭听了秦青老师送行的歌后是怎么做的?,。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秦青歌唱得好?,。(4)从这篇短文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选出最合适的一项( )A.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B.一个人有了成绩不能骄傲,要谦虚。C.只有有才智的人才有骄傲的本钱。【答案】6.(1)自谓;遂;弗止;乃;反(2)薛谭学讴;列子汤问(3)自谓尽之;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4)B【解析】6.(1)文言词语的理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能

13、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2)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选自列子汤问)(3)根据翻译可知答案: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薛谭(听

14、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4)从短文我们知道:书山有路,学海无涯,一个人有了成绩不能骄傲,要谦虚。所以答案是:(1)自谓;遂;弗止;乃;反(2)薛谭学讴;列子汤问(3)自谓尽之;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4)B。7.重温课文经典,完成练习。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解释划线的字。其人弗能应也。 弗: 应:誉之曰 誉: 曰:(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这句

15、应读出的语气。(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答案】7.(1)不;回答;赞美;说(2)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质问的语气(3)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解析】7.(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其人弗能应也。 弗:不。 应:回答。誉之曰。 誉:赞美。 曰:说。(2)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决、孰、知”等重点词语要

16、理解准确。意思是: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句应读出质问的语气。(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自相矛盾: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8.阅读理解。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给加点字注音。涉 坠契 矣(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涉:之所从坠:此:(3)翻译下面的句子。遽契其舟。求剑若此,不亦惑乎?(4)读

17、完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答案】8.(1)sh;zhu;q;y(2)过,渡。;掉下去的地方。;这样。(3)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一个记号。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4)这个故事告诉世间的万物都在变化,要用变化的眼光去看事物的道理。【解析】8.(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拼音的掌握情况。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做起来并不难。涉sh,声母是翘舌音sh,不是平舌音是;坠zhu,声母是翘舌音zh,不是平舌音是z;契q,读四声,不低一声;矣y,读一声,不低二声;(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涉:过,渡。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此:这样。(3

18、)翻译句子。遽契其舟: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一个记号。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4)读完这则寓言,这个故事告诉世间的万物都在变化,要用变化的眼光去看事物的道理。9.课外文言文阅读。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答案】9.(1)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解析】9.(1)考察的事对字义的理解和掌握,(2)考察的事对句子意思的掌握程度。10.课

19、外阅读。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2)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同乡【答案】10.(1)凿壁偷光(2)A【解析】10.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

20、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小古文阅读: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注释: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逐走:追赶赛跑。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河、渭:指黄河与渭水。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邓林:清代毕沅注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11.选文选自_,从文体上看属于_。12.翻译下列词语。逐走:_河渭:_13.翻译句子。(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_(2)未至,道渴而死。 _14.作为成语

21、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_15.如何理解“弃其仗,化为邓林。”的结尾?_16.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答:_【答案】11. 山海经海外北经 神话 12. 追赶,赛跑。 黄河,渭水。 13.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还未赶到大湖,在半路因渴而死了。 14.决心大(或志向远大)或不自量力的人。15.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16.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

22、、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文言文阅读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日:“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笑林(注释)鲁:鲁国。初:起初,开始。计:计谋,策略。俄:一会儿,不久。老父(f):对老年男人的尊称。、但:只。而:连词,表承接,然后。遂:于是、就。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鲁有执长竿人城门者 执: _ (2)俄有老父至 至: _ (3)何不以锯中截而人 以: _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

23、入。_(2)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_19.仔细阅读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你认为老父的话有道理吗?请谈谈你的理由。_(2)“执竿人”可笑吗?请谈谈你的看法。_【答案】17. 扛,拿着。 到、来。 用。 18. 起初竖立起来拿看它,不能进人城门,模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人城门。 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人城门呢? 19. 从只把竹竿拿进城门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这样一来,竹竿变短了,就没有之前的用处了。所以老父的话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可笑。一是思维不灵活,不善思考,太片面与固执,而是做事情忘记了根本,这竹竿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24、?他没有思考就“遂依而截之”。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解析】11.本题考查加点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解析】12.本题考查句的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

25、,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注意“初”、“执”、“非”、“何不”、“截”的翻译。【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老父根据以往的经验,给他出了主意,让他截成两半进入,这样竹竿就变短了,虽然这样能进入城门楼了,但竹竿可能会失去了原本的用处了。最可笑的是执竿人,他不知变通,做事不会思考,十分死板,又无主见。课内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2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20.解释下列加点词。(1)两小儿辩斗(_)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 (3)及其日中如探汤(_)(_) (4)孔子不能决也(_) (5)孰为汝多知乎(_)(_)21.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_22.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_23.“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_2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_【答案】20. 争辩,争论 认为 距离 到 热水 判断 谁 通“智” 21.因为他们

27、判断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标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22.“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很复杂,因为孔子被公认为“多知”之人,理应知道答案,但他却无法判断谁是谁非。23.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24.对待事物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看待,不能只停留在一点上,要实事求是,虚心思考。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

28、“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课内阅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25.根据课文内容,选出每句中“之”字的含义。之: A弈秋的教导 B天鹅 C他,这里指前一个人 D的(1)通国之善弈者也。(_) (2)一

29、人虽听之。(_)(3)思援弓缴而射之。(_) (4)虽与之俱学。(_)26.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_)的语气。朗读“曰:非然也”应该读出(_)的语气。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27.用“_”在文中画出描写两个学生学习状态的句子。28.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_【答案】25. D A B C 26. B D 27.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28.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

30、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阅读短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2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蚌方出曝(_) 蚌合而箝其喙(_)30.翻译下面的句子。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_3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_【答案】29. 晒太阳 鸟类的嘴 30.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31.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

31、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译文: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有只鹬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世上又会多一只

32、死鹬!”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弈秋诲二人弈,诲:_ 惟弈秋之为听,惟:_思援弓缴而射之,援:_ 弗若之矣,弗:_33.写出加点的“之”在句中的意思。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_)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34.本文通过学弈,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答案】

33、32. 教导。 只。 引,拉。 不如。 33. 的 弈秋的教导 他,指前一个人 34.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翻译: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教;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教,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拉着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弈秋说:“不是这样的。”【解析】14.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加点词的意思,需要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本文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说出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单个字的意思。【解析】15.这道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题中的

34、“之”放在修饰词和中心语之间,应为“助词,的”;题中的“之”放在谓语后面,充当宾语,所以应是“代词,指代弈秋的教导”;题中的“之”放在介词后面,构成介宾短语,所以应是“代词,指代前一个人”。【解析】16.这道题主要考察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学生需要结合文章主要内容来进行分析。这类题型为开放性题型,学生只要围绕“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一中心思想言之有理即可。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弈秋,通国之_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_?曰:非然也。35.按原文填空。3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通国:_ 使:_ 援:_ 然:

35、_37.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两个学弈者的不同表现。其中一个人:_另一个人:_第二个人的表现可以用_这个成语来形容。38.两个人学习的结果怎样?用“_”在原文中画出来。39.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一句话阐述。_【答案】35.善弈者 专心致志 其智弗若与36. 全国。 让。 引,拉。 这样。 37. 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鸿鹄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示例:心不在焉 3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39.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

36、;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解析】17.本题考查默写能力。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默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解析】18.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要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必要时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来完成。【解析】19.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完成第题,首先要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翻译成现代文即可。第题,本文用对比的手法写了两个学弈者的不同表现:“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7、。第一句话中的“专心致志”反映了第一个人的学习态度,那么与之对比的第二个人的表现,就是与“专心致志”相反的词语了,可以是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心猿意马等。【解析】20.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我们要将这则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来理解,把它看作是一篇现代的小故事,这样本篇文章就分为了四个版块:一是故事的起因“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棋”;二是故事的经过“两个人不同的学习状态”;三是故事的结果“两个人不同的学习结果”;四是主题的升华,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这样,就能够从文中找出原句了。【解析】21.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作者通过两个人跟着弈秋学下棋,最终产生不同的结果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

38、理。文言文阅读。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_,此不为 _?”一儿曰:“日初出_ ,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_?”孔子不能决也。40.按原文填空。41.解释下列字词。及:_ 探汤:_42.用现代汉语替第一个小孩儿说明他的理由。_43.两个小孩儿各持己见,是因为第一个小孩儿是从(_)的角度判断的,第二个小孩儿是从(_)的角度判断的。A触觉 B视觉 C嗅觉 D听觉44.科学证明,两个小孩儿的观点都是错的,因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与太阳看起来的大小和日出、中午时感受到的温度无关。“孔子不能决也”正应了论语中的名句( )A.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9、,是知也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答案】40.如盘盂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沧沧凉凉 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1. 到,到了。 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42.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43. B A 44.C译文: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解析】22.本题考查默写的能力。在背诵课文的基

40、础上进行默写,注意默写完检查一下,不要写错别字。【解析】23.本题考查字词义。作答时,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注释来完成。【解析】2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把每个词的意思弄明白,然后把词义串联起来就是句子的意思了。【解析】25.本题考查通过对比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完成本题,要联系上文读懂两个小孩儿的观点,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两个小孩儿的理由,从而发现他们分别是从视觉和触觉两个角度阐述理由的。【解析】26.本题考查对人物和主题的感悟。完成本题要联系故事结局和孔子的生平。故事的结局是“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儿说的对错”,联系孔子的博学多才和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

41、的人。A表示名实相符。B表示谦虚好学。C表示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D表示良好的学习方法。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45.“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46.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_【答案】45.转身46.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解析】27.略【解析】28.略47.课外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楚人有涉江者 遽契其舟舟已行矣 不亦惑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