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5660303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教案)水准测量基本原理课型:讲授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高程测量常用的方法。理解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掌握高差法、仪高法及连续水准测量计算未知点高程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准测量基本原理。高差法、仪高法及连续水准测量计算未知点高程的方法。 难点:水准测量基本原理。采用教具:多媒体课件复习、提问1、高程的定义、高差的定义。 第一讲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一、高程测量(测定地面点高程)的方法高程是确定地面点位置的要素之一,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与管理等阶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测定地面点高程的工作称为高程测量。按所使用的仪器和施测方法分: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气压高程测量和GPS高程

2、测量。二、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水准测量不是直接测定地面点的高程,而是测出两点间的高差。即在两个点上分别竖立水准尺,利用水准测量的仪器提供一条水平视线,瞄准并在水准尺上读数,求得两点间的高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求未知点高程。如图1-1所示,设已知点高程为,用水准测量方法求未知点的高程。在、两点中间安置水准仪,并在、两点上分别竖立水准尺,根据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在点水准尺上读数为,在点的水准尺上读数为,则、两点间的高差为: 图1-1 水准测量原理 设水准测量是由点向点进行,如图1-1中箭头所示,则规定点为后视点,其水准尺读数为后视读数;点为前视点,其水准尺读数为前视读数。由此可见,两点之间的高差一定是

3、“后视读数”减“前视读数”。如果,则高差为正,表示点比点高;如果,则高差为负,表示点比点低。在计算高差时,一定要注意的下标的写法:表示点至点的高差,则表示点至点的高差,两个高差应该是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即: 测得、两点间高差后,则未知点的高程为: (1-1) 水准测量:水平视线(水准仪)+水准尺待定点与已知点高差+已知点高程未知点高程。三、推导以下几种计算未知点高程的公式:1、高差法(由一点求另一点):直接利用高差计算未知点高程。(后视读数前视读数);2、视线高法(仪高法,由一点求多点):由仪器视线高程Hi计算未知点B点高程。HA为A点的高程,为水准尺读数,为待求高程点水准尺读数。注意事项:

4、区别仅在与计算方法不同;视线必须水平;水准仪安置的高度对测算地面点高程或高差无影响。举例1:设A点高程为101.352m,当后视读数为1.154m,前视读数为1.328m时,问高差是多少,待测点B的高程是多少? 分析:高差为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B点高程可用仪高法或高差法,高差已求,故用后者。解:hAB=1.154-1.328=-0.174mHB=HA+hAB=101.352-0.174=101.178m举例2:已知HA=417.502m,a=1.384m,前视B1,B2,B3各点的读数分别为:b1=1.468m,b2=0.974m,b3=1.384m,试用仪高法计算出B1,B2,B3点高程。

5、分析:仪高法先求视线高程,再按分别减去各前视读数,求得高程。解:i=HA+a=417.502+1.384=418.886mHB1=i-b1=418.886-1.468=417.418mHB2=i-b2=418.886-0.974=417.912mHB3=i-b3=418.886-1.384=417.502m3、连续水准测量计算高差在实际水准测量中,、两点间高差可能较大或相距较远,不可能安置一次(一测站)水准仪即能测定两点间的高差。此时可在沿点至点的水准路线上增设若干个必要的临时立尺点,称为转点,根据水准测量原理依次连续地在两个立尺点中间安置水准仪来测定相邻各点间高差,最后取各个测站高差的代数和

6、,即求得两点间的高差值,这种方法称为连续水准测量。如图1-2所示,欲求,在点至点水准路线上增设个临时立尺点(转点),安置次水准仪,依次连续地测定相邻两点间高差,即 则 (1-2) 式中,为后视读数之和,为前视读数之和,则未知点的高程为: 图1-2 连续水准测量A、B两点间水准路线上增设的转点起着传递高程的作用。为了保证高程传递的正确性,在连续水准测量过程中,不仅要选择土质稳固的地方作为转点位置(宜安放尺垫),而且在相邻测站的观测过程中,要保持转点(尺垫)稳定不动;同时要尽可能保持各测站的前后视距大致相等;还要尽可能通过调节前、后视距离保持整条水准路线中的前视视距之和与后视视距之和相等,这样有利于消除(或减弱)地球曲率和仪器某些误差对高差的影响。课堂小结:这次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水准测量原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高差法和仪高法及连续水准测量计算高差的方法,大家要理解高程高差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不因我们测量与计算方法的改变而改变。下节课咱们讲解水准仪的使用,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对DS3水准仪的构造做一个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