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5677359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地质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质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名词解释.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质名词解释节理: 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通常,受风化作用后易于识别,在石灰岩地区,节理和水溶作用形成喀斯特。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节理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按成因节理可分为: 原生节理,成岩过程中形成,如沉积岩中因缩水而造成的泥裂或火成岩冷却收缩而成的柱状节理; 构造节理,由构造变形而成; 非构造节理,由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如风化作用、山崩或地滑等引起的节理,常局限于地表浅处。其中构造节理是所有节理中最常见的,它根据力学性质又可分两类:张节理和剪切节理。前者即岩石受张应力形成的裂隙,后者即岩石受切应力

2、形成的裂隙。沿最大切应力方向发育的细而密集的剪切节理,称为“劈理”。片理:又称“片状构造”。指岩石形成薄片状的构造。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构造可通称为片理。在变质岩中极为常见,是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其成因观点不一,一般认为在应力和温度的联合作用下,导使沿剪切面方向之一发育成一组劈理,或因重结晶较强烈,进而在此方向上形成片理构造。片理面的方向有的与原岩层理斜交,但也有与原岩层理方向一致的,后者说明片理的形成可能是继承原岩层理发育而成。 层理: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

3、裂隙:地质地貌学:裂隙是断裂构造的一种,通常把岩体中产生的无明显位移的裂缝叫做裂隙。由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裂隙叫做构造裂隙或节理。由于构造应力在一个地区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由构造应力形成的各种构造裂隙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排布方向是一定的。构造裂隙的分类按力学性质分类,可分为张裂隙和剪切裂隙两种。另外,对形态微细,分布密集,相互平行排列的构造裂隙,又称为劈理。 节理岩体两侧未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破裂;裂隙坚硬岩体呈裂缝状的间隙;断层岩层在内动力作用下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位移的一种构造变动形迹;断裂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岩石、岩土体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造成机械破裂的总称,如裂隙、节理、断裂带等。个

4、人理解,节理一般是闭合的,裂隙一般是有张开度的 有的书上将节理认同于裂隙,但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你能说一个张开有1厘米的有充填物的风化张开裂隙认为它是节理吗节理也就是裂隙,裂隙是节理的俗称.劈理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名词-是细小且密集的节理.结构面:结构面按存在形式可分为:分划性结构面,即岩层、岩体遭受破裂,或由于组分上不连续等所形成的不连续介面,如断裂、劈理、不整合面等;标志性结构面,即岩层、岩体连续性变形的定位面。这种面实际上并不存在,只具有几何和定位意义,如褶皱轴面。按发生情况可分为:原生结构面,即岩层、岩体在成生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结合面,如层面、不整合面、侵入体的接触面和流层等;次生结构面,

5、即岩层、岩体因机械运动产生的变形面。如断层面和劈理面等;构造结构面,即岩体形成后在构造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结构面,包括断层、节理、劈理和层间搓动。断层:认识断层及其性质的主要标志是:地层、岩脉、矿脉等地质体在平面或剖面上突然中断或错开。地层的重复或缺失,这是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大致平行的正断层或逆断层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断层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或二者倾向相同但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的情况下,地层重复表明为正断层,地层缺失则为逆断层。擦痕,断层面上两盘岩石相互摩擦留下的痕迹,可用来鉴别两盘运动方向进而确定断层性质。牵引构造。断层运动时断层近旁岩层受到拖曳造成的局部弧形弯曲,其凸出的方向大体指示了所在盘的

6、相对运动方向。由断层两盘岩石碎块构成的断层角砾岩、断层运动碾磨成粉末状断层泥等的出现表明该处存在断层。“ 有地震必有断层,有断层必有地震”,断层活动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断层的生成与发育,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 系。地壳中的断层密如织网。断层从较小的破裂一直到上千公里的断裂带,有各种不同的尺度和深度,断裂带是多条断层 的聚合带。围岩变形:围岩发生流变、蠕变、徐变、位移、沉降及底鼓的总称,具体表现为:松散、破碎围岩体的冒落、塌方,软弱和膨胀性土岩土体的局部和整体的径向大变形和塌滑,山体变形,以及坚硬完整岩体中的岩爆围岩大变形:翁汉民等(1999)认为:不能从变形量的大小定义大变形,具有显著

7、变形是大变形问题的外在表现,其本质是由剪应力产生的岩体剪切变形发生错动、断裂分离破坏,岩体向地下空间方向产生挤压变形来定义大变形;李天斌等(2005)基于产生围岩大变形的地质环境及力学机制,将其定义为: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由软弱岩体构成的围岩,在高或相对高地应力、地下水或自身膨胀性的作用下,其自承能力丧失或部分丧失,产生具有累进性和明显时间效应的塑性变形且变形得不到有效约束的现象,它既区别于岩爆运动脆性破坏,又区别于围岩松动圈中受限于一定结构面控制的坍塌、滑动等破坏;赵旭峰(2007)提出挤压现象是一种在隧道开挖中与时间有关的大变形,与岩体的时效力学行为紧密相关,表现为在工程扰动力作用下,当岩体所承受的剪应力超过某极限值时,所发生的随时间发展的显著粘弹塑性变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