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项复习(一).ppt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5684093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项复习(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项复习(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项复习(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项复习(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项复习(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项复习(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项复习(一).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难,非常难,很难,难,也不算很难,阅读理解总复习(一),写人记事文篇,阅读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带着问题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题眼” 2、读文时,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答题时,必须再读题,找“题眼” 4、答题时,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再仔细反复研读相关段落,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 (1)核心人物(表哥驾到) (2

2、)核心事物(淡淡的茉莉) (3) 核心事件(刘邓大军渡黄河) (4)时间(木偶戏) (5)地点 (礁盘) (6)作者的感情 (感激)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记叙的顺序及作用,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

3、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环境描写 场面描写,一、为文章拟标题,1、核心人物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2、核心事件 (负荆请罪(司马光砸缸) 3、核心事物 (搭石) 4、作者情感 (感激),二、词语理解,1、分析词素解释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3、用近义词代换法或反义词否定法解释词语。 4、联系生活实际解释词语。 5、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6、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1、分析词素解释词语。,【例】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 ,无数株小

4、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思路分析: “如梦初醒”中“如”是像的意思,“梦”是做梦的意思,“初”是开始,“醒”是头脑由迷糊而清楚,那么这个词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像是刚从做梦中清醒过来。再比如“麦垄”中“麦”就是农作物小麦,“垄”就是农作物的行或行与行之间的空地。“麦垄”说的就是一行行的麦子。,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例】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天游峰的扫路人) 思路分析: 读上下文,我们就不难解释这两个词语了。“望而却步”说的是这么高的山,这么多的石阶,让人望了就不

5、敢向前了;“半途而废”说的是因为山高石阶多,有人走到一半就停步不再往前走了。,3、用近义词代换法或反义词否定法解释词语。,【例】 蔺大人,请您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蔺相如)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草原) 思路分析: 文中需要理解的词,可以通过找它们的近、反义词来替换。“宽恕”词义就是饶恕,“昏庸”就是糊涂的意思。“羞涩”的反义词是“大方”,”羞涩“的近义词即不大方。,4、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例】 “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分别是什么意思? 思路分析: 前句中的“坐”不是现在所理解的坐下来的意思,

6、全句也不是说停下车子,坐下来欣赏,非常喜爱枫林傍晚的景色。后句中的“走”就是现代汉语中“跑”的意思。古汉语中表达走的意思用“跑”,表达跑的意思用“走”,5、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例】 A、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B、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螳螂捕蝉) 思路分析: 汉语中有许多一词多义的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就各不相同。A句中“死”是生物失去生命的意思,跟“活”相对;而B句中是不可更改的意思。,三、句子理解,句子含义的解答: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理解)这句话。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

7、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三、句子理解,1、抓住关键词理解全句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3、从比喻、象征意义中理解句子。 4、联系背景理解句子。 5、联系文章的中心理解句子。 6、抓住句式的特点理解句子。 7、注意句子的作用理解句子。 8、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9、比较分析,避免歧义理解句子。,(一)、分析修辞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反语、双关),1. 比喻、拟人:,运用XX的修辞手法,把XX比喻成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敲锣人的操作比喻成精巧的机器,生动形象的写出

8、了敲锣人的技艺高超。,敲锣人手脚并用,浑如奇巧的机器,脚尖踏着响,脚跟踢着响,膝盖曲直之间也响,手中一对.,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3设问、反问:,设问:引起读者对注意和思考; (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人生活在世界上,难道个个都注定要过上痛苦的生活吗?决不!”,分析:运用设问句的形式,

9、引起了读者对人们生活现状原因的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分析重点字词,问: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答题示例: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

10、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1、文首: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四、 某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升华感情,深

11、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结构严谨(议论文、记叙文、小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答题示例: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五、内容概括,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12、。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请注意! 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