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文学成就比较谈.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5687365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曹文学成就比较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曹文学成就比较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曹文学成就比较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曹文学成就比较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曹文学成就比较谈.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曹文学成就比较谈“三曹”指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其邃远的心境、杰出的才干,诗词歌赋作风一洗前代文风,促成了“建安风骨”的衍生和聿兴。同时,因为三人的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对当时的文坛产生巨大并长远的影响,故而后人合之称为“三曹”。曹操建安风骨的先锋曹操(155-220),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对文学、书法、音乐都有深湛的修养,虽今存他的诗歌不足20篇,而是乐府诗体,但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在曹操笔下的诗歌中仍可一览无遗。曹操这一建安风骨先锋的今存诗歌中尤为著名的为短歌行,其主题非常明确,以沉稳而又抑扬顿挫的笔调,通过宴会的歌唱来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

2、才及统领天下的雄心壮志。其次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此外,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

3、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曹操的诗歌以慷慨悲凉的特色开风气之先,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中国诗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为确立“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奠定基础。曹丕建安风骨的主将曹丕(187-226),魏文帝,也是魏文学家,曹操次子,曹植之兄。人们一提“三曹”,只有曹操、曹植能让大多数人脱口而出,曹丕似乎在三曹中担当着一个尴尬的角色,似乎是建安文学中的“边缘”人物。可从他今存的约40首诗歌而言,其均以凄婉动人,民歌风味相当浓、格调清新,归为“三曹”确非浪得虚名。他多次随父于金戈铁马间南征北战,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状,“铠甲

4、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所有这一切,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基础,也确实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了真实的反映。其代表作燕歌行是今存诗歌史上较早出现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让此诗成为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由此可看出曹丕的文学创作在建安文学中却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其阅历和才情过人,更是建安时期最具主体意识和觉醒精神的作家,种种因素造就了他在建安风骨主将的地位。曹植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自幼聪明过人,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

5、章,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现存诗赋90多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的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曹植其创作生涯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曹植的作品中多数表现其作为公子哥儿的游宴生活,其内容多空虚浮泛,鲜有艺术价值,却也具有明朗、和谐、清新之特色。后期曹丕继位后,受到政治打压的曹植创作亦随之转向另一层面。其作品较多揭露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表现他的政治抱负以及有志难伸的压抑、悲愤之情绪,同时也有着一些揭露社会现实与关心人民疾苦的诗篇。其散文叙事论理简练有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诗歌更是悉洋溢着万丈豪情与浓厚的报国热忱。洛神赋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无尽愁怨,充分体现出曹植的文学造诣。葛晓音先生说:“(曹植)在中国古典诗歌从朴实无华的民歌转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这一发展阶段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曹操、曹丕相比,曹植的文人气质更为纯粹一些,更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功能、善于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的他,引领着创作风潮,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