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 运用在办公室的心理学技巧.doc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5691496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课 运用在办公室的心理学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微课 运用在办公室的心理学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微课 运用在办公室的心理学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微课 运用在办公室的心理学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微课 运用在办公室的心理学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课 运用在办公室的心理学技巧.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大家晚上好!今天进来的新朋友,晚上好!我是洪婉妍。欢迎大家收听我的微微.心理课。每周三和每周五晚我会在群里分享能运用在生活中实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经营生活。在职场中,你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想要提高自己在公司的人气,想要改善与同事间的关系;想要在公司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拥护,得到领导的赏识尤其是作为职场新人要适应新环境或者领头要带领团队,特别需要一些增进人际关系的技巧。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潜伏在办公室的4个心理学技巧,让你在职场中更出色!其实这几个技巧不仅可以运用在职场中,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运用。因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心理学。 (一)多看效应提升人气要靠“出镜率” 多看效应,指对越熟悉的东西

2、就越喜欢的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那些人缘好的人都善于运用多看效应,他们非常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 高双方的熟悉程度,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气指数。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人看一些人物照片,其中,有的照片出现二十几次,有的照片出现十几次,而有的照片只出现一两次。最后,他让看照片的人说出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证实,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人们对某张照片就越喜欢。也就是说,看的次数与喜欢的程度成正比例关系。如果一个人想改善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关系,那只能多到朋友家走动走动,就算只是露个面,小坐一会儿也非常有效。在职场中,如果一味地自我封

3、闭、埋头苦干,恐怕很难在同事那里得到一个很好的评价;相反,要是能多跟同事拉拉家常,多跟领导交流沟通,增加自己在同事、领导面前的“出镜率”,那他的人际吸引力通常会有所提高,并有机会得到领导的青睐。在职场中,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人很会做人,经常跟同事聊天儿、拉家常、送点小礼物有些人经常出现在领导的左右,一副愿效举手之劳的表情。他们的人缘是不是比较好?不管是外貌还是能力,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可能都算不上突出,为什么他们在公司里就能受宠呢?很简单,他们都知道“多看效应”的妙用。(二)同体效应“自己人”好办事一般情况下,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会对你产生认同感的人,往往是那些跟你有共同点的人,如跟你有共同爱

4、好、跟你有相同出生地、跟你有相同的生活习惯、跟你有相同经历等。因为,人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将这样的人看成“自己人”,并提高对他们的信任度。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同体效应,或者自己人效应。当某个人企图得到我们的认同时,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认为对方根本就不理解自己,不懂自己的心情,不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们无法认同对方的建议,甚至连对方说了什么也懒得去听。同样地,当我们企图得到别人的认同,让别人接受我们的建议时,如果我们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对方也不会认同我们的任何观点。只有让对方感到他被理解,并慢慢降低防御心理,甚至感觉我们是他的“自己人”“同类人”,我们的

5、观点才能得到认同。在对方看来,你是在为他说话,或者为他着想,那么,对方的戒心就会慢慢放下,你们的心理距离也会慢慢拉近。只有跟对方建立起“自己人”的关系,让对方将自己视为一体,你才能从对方那里得到认同,你的观点、态度才能得到认可。想成为别人的“自己人”,你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寻找和对方的相似点,如信念、价值观以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社会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及其他方面的相似。(2)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除了要认真地去了解对方之外,还应该让对方感觉到你处处在为他着想,这样才能被对方所信任。(3)说话时多用“我们”,而不是“我”。交谈时多使用“我们”一词,这能有

6、效地缩短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对方产生认同感。(三)邻里效应是“熟人”才会帮你相互熟悉能有效增加人际吸引的程度,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当的前提下,人们往往会喜欢跟自己邻近的人交往。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他们见面机会比较多,容易互相熟悉,产生吸引力,拉近彼此的心理空间。所以,人们才会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叫做“邻里效应”。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关于“邻里效应”的实验。实验者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那些住宅为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具有偶然性,而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所以也具有随机性。调查

7、时,他们对所有住户的主人提问:“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打交道较多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统计结果显示,居住距离越近,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层楼中,跟隔壁邻居的交往概率是4l,跟隔一户邻居的交往概率是22,和隔三户邻居的交往概率只有10。虽然仅仅多隔了几户,实际距离没有增加多少,但是,邻里关系的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见,与哪一个人交往得越多,你们之间的关系就越亲密。有心理学家开过这样一个玩笑,他说:“假如你想追求一个女孩子,每天都给她写信是最不明智的,因为她有可能因此而爱上邮差。”在工作中,假如你想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不妨主动与人多接触、多联系。与对方多接触一次,他对你的印象就加深一

8、点。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虽然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主动跟人联系,也不知道如何主动与人保持联系。不少年轻人都这样说过,“我不是不友善,只是有些害羞罢了”,“我很想跟你保持联系,只是不好意思找你。”其实,我们与别人沟通的“心理障碍”就是“害羞”和“不好意思”,必须把它们除去。假如你想增加自己和他人的亲密程度,不妨好好利用生活中的邻里效应,如见面后主动跟人打招呼,积极地与人建立联系,少设一点心理防线,有事儿没事儿多跟朋友聚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利于喜欢程度的提高。因此,在加强邻里关系的时候要注意,保持中等交往频率即可,

9、这样才能使彼此的喜欢程度处于最高端。(四)增减效应“先抑后扬”才能给人惊喜增减效应,又称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都希望对自己的批评不断减少,对自己的褒奖不断增加。著名的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被试者分为四个小组,然后分别给予他们不同的评价,以观察被试者对他人评价的反应。对第一组,他给予的评价始终为否定;对第二组,他给予的评价始终为肯定;对第三组,他给予的评价为先褒后贬;对第四组,他给予的评价为先贬后褒。实验结果,第一组对评价的反应为不满意;第二组对评价的反应为满意;第三组对评价的反应为极其不满;第四组对评价的反应为相当满意。这说明,人们喜欢奖励和赞扬不断增加,而不喜欢奖励和赞扬逐渐减少

10、。心理学家就此得出结论,在对别人进行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时,最能获得他人好感的并不是一味地实行肯定和奖励,最能给人恶感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惩罚。事实说明,能给人最大好感的是先贬后褒,给人感觉最为不好的是先褒后贬。身处办公室,年轻人应该懂得“先抑后扬”的处事方法,让别人对你的好感慢慢增加,而不是让别人对你逐渐失望。当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然,一旦有一次表现不当,就可能使他人对自己的良好印象产生逆转,从惊喜变成了失望。想做到先抑后扬,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两条:(1)在目标没有达成之前,千万不要过早地炫耀。一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都是急性子,热衷于表现自己,刚定下一个目标,就开始对人炫耀,“我准备考研了”“我一定要拿下这个客户”“半年之内我要要拿到会计证”尽管你只是一说,别人也只是一听,谁也不会随时关注你的情况,但是,假如你最后没有做到,那别人对你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你没有夸下海口,却悄悄地做到了,便会被大家所认可。(2)不断充实自己,以提高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值。李嘉诚曾说:“给别人的比让别人期待的多一些。”想要满足大家的期待,你就要不停地努力,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工作。只要承诺的事情,即便再困难也要尽力做到。千万不要对同事,尤其是对领导说大话,更不要让别人失望。让别人失望一次,你在对方心中的形象就会损毁一点;当大家对你彻底失望时,你的职场之路也就走到尽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