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割治疗法.doc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5692080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割治疗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医割治疗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割治疗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割治疗法.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割治疗法谈谈割治疗法中医的治病方法总体来说有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种。内治法主要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喝汤药;外治法有很多,如针灸、按摩、贴敷、埋线、拔罐、刮痧、穴位注射、熏洗、割治等。其中的割治疗法虽属有创治疗,但因疗效奇特,备受医家推崇。本文就割治疗法的基础知识作一介绍。 1.什么是割治疗法?割治疗法又称为割脂疗法。是切开人体穴位或某些部位上皮肤,摘除或挑出皮下脂肪组织并对局部给以适当刺激,以增加机体抵抗能力,改善机体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病方法。 2.割治的部位:可以用来割治的部位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手掌割治、足部割治和穴位割治三种。在穴位割治中,凡是针刺有效的穴位,均可考虑割治。

2、 3.割治疗法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割治疗法治疗的疾病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肠炎、胃神经官能症、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2)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3)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4)生殖系统疾病:阳萎、不孕症等。(5)其他:颈淋巴结核、甲状腺疾病、乳腺增生症、肺结核、下肢静脉曲张、胆道蛔虫症、肿瘤疼痛等。 4.手掌的割治部位与适应症:手掌部位一:(1)体表部位:从中指至大陵穴成一直线,距大陵穴1.5厘米沿此线向掌心方向切开,切口长约1.5厘米。(2)适应症: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溃疡、胆道蛔

3、虫症、消化不良、慢性肠炎、胃下垂、慢性肝炎引起的消化不良、阶段性肠炎等。附注:大陵穴在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后,两筋间,即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手掌部位二:(1)体表部位:自神门穴至无名指与小指间隙方向1.5厘米处开始切口,切口斜向食指根部,长约1.5厘米。(2)适应症:胃神经官能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第一部位割治效果不明显时,可取此位置。附注:神门穴在尺侧掌后第一横纹后,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凹陷处。手掌部位三:(1)体表位置:在二、三掌骨间隙掌侧,食指与中指根部联合下约0.50.7厘米处开始切口,切口长约1厘米左右。(2)适应症: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偏头痛、胃肠疾

4、患等。手掌部位四: (1)体表位置:即鱼际穴处。位于拇指掌指关节后第一掌骨12处,靠近第一掌骨的桡侧缘,于少商穴与桡动脉连线上,亦手掌面与背面交界处,祖国医学称为赤白肉际处。刀在穴位上垂直纵向戳下,宽深各0.4厘米左右,除去部分脂肪后,覆盖消毒纱布,包扎。(2)适应症: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效果更好)、肺结核、肠结核、小儿单纯消化不良等。手掌部位五:(1)体表位置:第四、五掌骨间隙掌侧无名指与小指根部联合下约0.5厘米处开始切口,切口长约0.50.7厘米。(2)适应症: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偏头痛、胃肠疾病等。手掌部位六:(1)体表位置:食指第一指节掌面中央,切开皮肤0.5厘米,将暴露的脂肪组织除

5、去,用镊子轻夹几下骨膜或神经,然后用纱布覆盖伤口包扎。(2)适应症:支气管哮喘。手掌部位七:(1)体表位置:在三四掌骨间隙,中指与无名指根部联合下约0.5厘米处开始切口,切口长约0.50.7厘米,0.20.3厘米深,然后用镊子伸入切口内,在左右两侧轻夹皮下组织,此时病人上肢有酸、麻、胀、困的感觉,为得气,然后用纱布覆盖,伤口包扎。(2)适应症: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通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先割手掌部位三,如未愈,三天后割手掌部位七,仍未愈,再过三天割手掌部位五,三次为一个疗程。五足部割治部位与适应症:足部割治部位一:(1)体表位置:第一二跖骨头之间,向前纵行切开1厘米,挑出皮下的脂肪组织,出

6、血明显的可以缝合一针。三天换药,七天拆线。(2)适应症:颈部淋巴结核、甲状腺疾病、乳腺增生症、肺结核等。左侧患病割左足,右侧患病割右足,两侧均有病者,左右足同时割。两周后方能走路,100天后原发病可痊愈。足部割治部位二:(1)体表部位:即涌泉穴。于足掌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第二、三跖骨间)。纵行切开1厘米,取尽皮下的脂肪颗粒,包扎,出血明显时,可以缝合一针。左病割右,右病割左,两侧均病割双侧。两周后方能走路,100天后原发病可痊愈。(2)适应症:颈部淋巴结核。六、穴位割治: 1劳宫穴:操作方法及适应症同手掌部位一。 2鸠尾穴:用于治疗颈部淋巴结核。 3胸椎部:从第十一胸椎棘突旁开始划割,向

7、外划3-4厘米,破皮见血为度。用于治疗小儿单纯消化不良。 4檀中穴: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局麻,用手术刀纵行切开皮肤,深达骨膜浅层(勿伤及骨膜),切口长约1.52厘米,切除皮下脂肪少许,然后用手术刀柄在切口局部左右滑动35次,刺激骨膜,缝合包扎,三天拆线,如果需要重复割治者,可隔七天,并在第一次割治部位的左右,旁开约1厘米稍下处,纵行切开,方法同上,一般需作13次。 5肝俞、脾俞、上脘、中脘: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6天枢、足三里:用于肠系膜淋巴结核。 7公孙、然谷:用于肿瘤。七、注意事项: 1有出血倾向性疾病、心脏病、高热、局部水肿、感染及垂危病人,不宜用割治疗法。 2割治刺激要轻,尤其对老年人。 3麻醉药注射不宜过深,以免影响疗效。 4割治后一般休息三天,割治局部可有不同反映,一般在术后三天内发生(足底割治后反应在术后两周内发生),可持续一星期,反应以周身不适、关节酸痛、饮食欠佳为多,一般不需处理,几天后可自行消失。 5手术局部,57天内不能接触水,以防感染。已感染者要及时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