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地图设计与编绘.doc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5695729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 地图设计与编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武汉大学 地图设计与编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武汉大学 地图设计与编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武汉大学 地图设计与编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武汉大学 地图设计与编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 地图设计与编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 地图设计与编绘.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地图设计与编绘1 基本概念1. 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表示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中最基本的要素(如水系、地貌、居民地、交通网、境界、土质植被及其它人文标志)的地图。2. 地形图:按照国家统一规范测制或编制的详细表达普通地理要素的地图。3. 普通地理图:4. 国家基本比例尺系列地图:我国把1:5千、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等八种比例尺的普通地图称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5. 系列地图: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反映同一地区多种要素或不同时相的一组地图的集合。6. 地图集: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编制的一组地图,装订成册,称为地图集。

2、7. 基本图形变量:基本图形变量又叫“视觉变量”,是构成符号的基本因素: 颜色、形状、 尺寸、方向、亮度、密度、结构、位置8. 量表系统注记构成要素:9. 制图综合:制图综合是在地图用途、比例尺和制图区域地理特点等条件下,通过对地图内容的选取、概括和关系协调,建立能反映区域地理规律和特点的新的地图模型的一种制图方法。10. 选取:选择那些对制图目的有用的信息(满足地图用途要求并反映制图区域地理特点的重要的制图物体或现象),舍去不必要的信息。11. 概括:对选取了的制图物体进行形状、数量和质量特征的化简。概括分为形状概括、数量特征概括和质量特征的概括。12. 地图载负量:地图的容量(图廓内符号和

3、注记的数量)包括面积载负量和数值载负量。13. 面积载负量:单位面积里符号和注记的面积。14. 数值载负量:单位面积里要素的个数。如:居民地个数/dm215. 编绘规范:由国家测绘主管部门拟订总体大纲。编绘规范是编绘地图所依据的立法技术标准,它的内容应简明扼要,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16. 编辑计划:是在编绘规范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地区由各省制图机构设计局部编图大纲17. 图式:是地图符号样式和描绘规则的规范。图式中规定了相应比例尺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物、地貌要素的符号、注记和颜色标准,以及使用这些符号的原则、要求和基本方法。2 问答题1. 地图符号本质:地图符号是物质的对象,用来代指抽象的概念,它是

4、以约定关系为基础的。地图符号的设计过程,就是一种代指过程。它是由地图设计者将错综复杂的地理空间对象进行分类、分级,抽象出这些对象的主要特征,并用专门的符号表示它们。2. 符号设计基本要求:、(1) 图案化:是指将制图对象的主要特征抽象出来,并用简单而规则的图形加以表示,忌复杂化和素描化。(2) 象征性:为了使阅读者看到符号就能联想到地理事物,应充分利用象征性设计符号,可以考虑地理事物的平面轮廓特征、正面形象、侧视形象及色彩特点等。(3)清晰性:符号设计应简洁、清晰,过于复杂的符号即会增加图面的载负量,也会影响阅读效果,还可能会增加地图成本。 (4)系统性:符号设计要注意符号系统性的体现,为了保

5、证这一点,符号设计要与内容的系统性相一致,注意符号之间逻辑关系的保持。(5)适应性:不同的地图用途、不同的读者对符号的形式有不同的要求,如专题地图的符号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而普通地图的符号则要遵循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又如儿童地图的符号可以生动形象,而科学参考图则应朴素、严谨,因此,符号设计要有较好的适应性。(6)生产可行性:指地图符号制作和印刷的可能性,符号不能过于复杂,用色不能太多,要考虑成本因素。(7) 艺术性:这是对符号设计的美学要求,符号、色彩的设计要尽量美观,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 符号的构图原则:(1)构图要形象、简单、规则;(2)构图要有逻辑性,保持同类符号的延续性和通用性;(3

6、)充分利用符号的组合和派生,构成新的符号系统。4. 整体感和差异感可由哪些图型变量产生:(1)整体感:具有明显的共性,差别不大(强调同类要素的整体性)。 差异感: 强调个性和差异,以突出某些要素的表示。(2) 设计地图符号时,可以灵活运用形状、颜色(相同或近似色)、方向、密度等变量制造同类物体的整体感,也可以运用颜色(互补色或对比色)、亮度、尺寸等变量强调物体之间的差异感。5. 等级感和数量感可由哪些图型变量产生:(1) 能够产生明显等级感的变量包括尺寸、亮度和密度。这其中密度的等级感要弱一些,但在专题地图的设计中,常用密度与亮度两个变量互相配合来表示两种互相叠置的面状现象的分级特征。(2)

7、尺寸变量的数量感较好6. 质量感可由哪些图型变量产生?指运用变量表现地物质量上的差异,可以利用颜色的变化表现面状地物质量上的差异,如行政区划图、地质图、土地利用图等;而用形状变量表现点状和线状特征地物的质量差异,如学校分布图、交通图等。 7. 动态感和立体感可由哪些图型变量产生:(1)在平面地图上,除了箭头符号外,一般只通过单一的变量并不能很好地表现事物的动态特征,但两种变量如尺寸和亮度的有序变化与排列可以产生较好的动态感。(2)立体感 可以通过尺寸、透视原理(近大远小)、亮度(阴影变化)等变量的组合表现建筑物的立体感。8. 普通地图上居民地是如何表示的?(表示哪些特征?用哪些方法?)通过符号

8、注记表示。(1)表现特征与方式:a 形状特征:外围轮廓、内部结构b 行政等级:居民地的行政等级可以通过居民地的图形和注记的设计来表现。 图形:形状、尺寸、颜色 注记:字体、字大c 数量特征(人口特征):居民地的数量特征可以通过居民地的图形和注记的设计来表现。中小比例尺地图上常常要表示居民地的人口特征。d 质量特征:大比例尺地形图可表示房屋的坚固程度、破坏程度等。(2)表现方式随比例尺变化: a 随着比例尺的逐渐缩小,表现方式由依比例尺的形式转变为不依比例尺的形式。 b 在同一幅图上,同一行政级别的居民地可以是依比例尺的,也可以是不依比例尺的, 或两种形式皆有,这取决于比例 尺的大小。 9. 地

9、图上地貌的表示方法有哪些?地形图上采用什么方法表示地貌? 地图上地貌的基本表示方法主要有:写景法、等高线法、分层设色法、晕渲法 。(1) 写景法: 以绘画写景的方式表示地貌景观的方法称为写景法。 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有:建立在透视变换的基础上,有“远小近大”的特点,一般不能在图上准确量测,但立体感好,直观性较强。 该方法适用于制作旅游图、战役战史图、地理景观图等。(2) 等高线法(3) 分层设色法(4) 晕渲法地貌的表示方法(1)地形图地貌的表示 ?(2)等高线晕渲注记(3)等高线分层设色注记(4)等高线分层设色晕渲注记10. 等高线法表示地貌的基本原理? 设想按一定间隔将一系列平行于高程基准面的

10、平面去截地表,各截面上的截线为闭合曲线,投影到同一地图平面上后成为一组闭合曲线。由于同一根闭合曲线各点高程相等,故称之为等高线。 有的地图为了提高等高线的直觉特性还采用了粗细等高线,明暗等高线等特殊方法。11. 分层设色法表示地貌的基本原理? 将地面高度划分为若干个高层带,对这些高层带依次设置不同的颜色,根据颜色的分布可以看出地势高低的分布趋势。设色的依据可以根据色彩远近的视觉规律采用“越高越亮”的原则,也可以根据光照规律采用“越高越暗”的原则。12. 晕渲法表示地貌的基本原理? 地貌晕渲是根据假定的光源对地面照射所产生的明暗程度,用色彩的浓淡沿山体斜坡渲绘其阴影,造成山体的明暗对比,以此来显

11、示地貌的起伏和形态特征。13. 色彩的混合方式有哪些?地图印刷时那种色彩混合模式?色彩的混合方式:加色法、减色法 (1)加色法:光的混合。三间色:黄、品红、青补色相加为白色。加色法的混合效果:越来越亮。对应的彩色模式:RGB (2)减色法 颜料的混合三原色:黄、品红、青。三间色:橙、绿、紫。减色法的混合效果:越来越暗。对应的彩色模式:CMYK14. 进行色彩搭配时,要注意处理色彩的哪两类关系? 在进行色彩的设计时,不仅要会选择颜色,还要会处理不同颜色的搭配问题,即要正确处理颜色之间的对比与调和关系。 对比即差别,调和即统一,对比与调和是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地图色彩的设计有时需要

12、强烈的对比效果,有时又需要调和与统一。15. 色彩调和的方法主要有哪些?(1) 弱化调和: 适当降低色彩的饱和度,提高亮度,使颜色浅一些,可以达到调和效果。(2) 分割调和:利用黑、白、灰等消色以及金、银等中性色将对比色分开,可以达到调和效果。(3) 渐变调和:将对比的色彩进行有序的组合,形成渐变的色彩序列,可以达到调和的效果。(4) 面积调和:适当改变对比色之间的面积对比,可以达到调和效果。(5) 渗透调和:对比的两色各向对方渗透,可以达到调和的效果。(6) 共同色调和:在互相对比的色彩中增加共同色素,可以达到调和效果。16. 制图综合的任务? 用制图综合方法解决缩小、简化了的地图模型与实地

13、复杂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就是实现资料地图内容到新编地图内容之间的转换,在编绘过程中就是要实现地图内容的详细性与清晰性的对立统一和几何精确性与地理适应性的对立统一。17. 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包括:选取、概括和移位。选取:选择那些对制图目的有用的信息(满足地图用途要求并反映制图区域地理特点的重要的制图物体或现象),舍去不必要的信息。概括:对选取了的制图物体进行形状、数量和质量特征的化简。概括分为形状概括、数量特征概括和质量特征的概括。移位:是编图时处理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基本方法,其目的是要保证地图内容各要素总体结构特征的适应性,即与实地的相似性。18. 形状概括主要有哪些手段?通过

14、删除、合并、夸大等手段来实现。(删除碎部,保留或适当夸大重要特征)19. 影响制图综合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地图用途:决定地图内容、表示方法、综合程度 (2)地图比例尺:影响综合程度、表示方法 (3)地理景观条件:决定制图对象的重要程度 (4)图解限制:视觉约束、技术水平等 (5)数据质量:原始数据的详细程度和精度20. 选取的基本规律?(1) 制图物体的密度越大,选取标准越低,但被舍弃目标的绝对数量越大。(2) 选取遵守从主要到次要,从大到小的顺序,保留大的,重要的目标,舍去较小的、次要的目标。 (3) 物体密度系数损失的绝对值和相对量都应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逐渐减少,即选取后的密度曲线

15、与原始的密度曲线之间呈漏斗形状。(4) 在保持各密度区之间具有最小的辨认系数的前提下,保持各地区之间的密度对比关系。 21. 形状概括的基本规律?(1) 舍去小于规定尺寸的弯曲,夸大特征弯曲,保持图形的基本特征。(2) 保持各线段上的曲折系数和单位长度上的弯曲个数的对比。(3) 保持弯曲图形的类型特征。(4) 保持制图对象的结构对比(结构类型、结构密度)。(5) 保持面状物体的面积平衡。22. 城市居民地平面图形的简化原则?(1)正确反映居民地内部的通行情况;主要街道优先选取,其次选择条件好的次要街道。(2) 正确反映街区平面图形的特征;(3) 正确反映街道密度和街区大小的对比;(4) 正确反

16、映建筑面积与非建筑面积的对比;(5) 正确反映居民地的外部轮廓形状。 表示居民地的外部轮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平面图形表示居民地的内部结构和外围轮廓,另一种是只用外围轮廓线表示居民地的形状。23. 建筑密集型街区的概括方法?24. 建筑稀疏型街区的概括方法?25. 城市居民地平面图形的概括方法?26. 城镇式居民地图形概括的一般程序?(1) 选择方位物和水系 (城市居民地图形概括的一般程序?)(2) 绘铁路,车站和主要街道(3) 选取次要街道(4) 概括内部结构(5) 概括外部轮廓(6) 填绘符号27. 街区式农村居民地的形状概括通常采用哪些手段?28. 散列式农村居民地的形状概括通常采用哪些

17、手段?29. 散列式农村居民地的选取原则?(1) 优先选取重要的建筑物:依比例和半依比例的建筑物;居民地中心的,路口的,路边的,河流交汇处的独立房屋.(2) 选取反映居民地范围和形状特征的独立房屋。散列式居民地的范围和形状,是指居民地最外围部分连线所形成的几何轮廓图形.对团状分布的散列式居民地,概括时应注意选取外围轮廓特征转折点上的独立房屋.(3) 选取反映居民地密度对比的独立房屋。30. 在小比例尺地图上用圈型符号表示居民地时,圈形符号如何定位?(1)平面图形结构为面状均匀分布时,符号定位于图形中心;(2)居民地由街区和独立房屋组成时,符号定位于街区图形上;(3)居民地由有街道结构和无街道结

18、构的图形组成时,符号定位 于有街道结构的部位;(4)散列式居民地符号定位于独立房屋集中的部位;(5)对于分散式居民地,符号定位于注记所指的位置。31. 居民地选取的一般原则?(1) 优先选取重要的居民地(按行政等级/人口数/图形面积/ 地理位置/政治、军事、历史文化及经济意义等);(2) 考虑居民地的分布特征;(3) 考虑各密度区居民地的密度对比。32. 河流的选取规律?(1) 河网密度大的地区,其选取标准较低,但被舍去的河流条数和密度系数仍然较大。河网密度小的地区,舍去的河流条数较少。(2)选取遵守从主要到次要,从大到小的顺序,保持制图区域内河流的基本特征。(3)保持不同密度区之间的密度对比

19、关系。(4)随着比例尺的缩小,河流选取标准的上限应逐渐增大。33. 河流的选取程序?34. 河流图形概括的原则与方法?(1)舍弃小的弯曲,保持弯曲的基本形状(简单 /复杂弯曲);(2)保持河流弯曲的特征转折点(这些转折点的连线构成河流图形的“骨架”,这些部位的 小弯曲可以合并或夸大,但不得删除);(3)保持不同河段弯曲程度的对比;综合过程中可把弯曲数目多的与弯曲数目少的地段分别划分为不同河段,可以按方根模型计算不同河段的弯曲选取数,以保持不同河段弯曲程度的对比。(4)保持河流长度不过分缩短(只舍去小于最小尺寸 的弯曲)。(5)对真形河流的图形概括,应注意其主流和支流的区别;河心岛一般只能取舍,

20、不能合并(当外围轮廓一致时,可适当合并);保持河心岛的平面轮廓特征(上宽下尖);保持辫状河流网状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密度对比关系。35. 如何进行湖波的综合?1、湖泊的选取 对成群的湖泊而言,只能进行取舍,不能合并。一般选取的标准为0.5-1.0mm2。(1)选择大于或等于选取标准的湖泊;(2)选取那些有特殊意义的小于标准的小湖泊,并夸大表示(或改用点符号表示)。如有经济价值的小湖泊(矿泉湖),干旱地区的小湖等。(3)注意反映湖泊的分布特征和密度对比。2、湖泊的概括(1)删除岸线上的小弯曲,适当夸大局部的弯曲特征, 保持湖泊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2)保持湖泊与陆地的面积对比;(3)保持湖泊的平面特

21、征及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如与等 高线的关系)。36. 如何进行水库的综合?(1)真形水库的综合包括:选取图形概括选取主要的根据:库容量、注记大小、面积概括要注意与其它要素的关系(等高线)(2) 记号性水库的综合只有:选取37. 地形图的地貌综合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等高距的变化 等高线的选取(2)等高线的形状特征变化 等高线的图形概括(3)地貌符号和高程注记的变化 38. 设计地貌高度表的基本原则? 综合考虑影响制图综合的基本因素 a.地图用途(对地貌表示的要求) b.比例尺 c.制图区域地貌形态特点 d.资料情况(尽量避免或减少内插等高线) 等高距的变化是渐进的,并适应地形变化的规律 (

22、世界范围内高程较低部分占绝大多数,这部分尽可能采用较小等高距) 高层带的分界线尽可能与地貌类型分界线吻合 39. 如何进行谷底的选取?(1) 选取多少(数量指标)a、 谷间距 25mm (适用于不同的切割密度)b、 用开方根规律公式计算谷地的选取数量(2) 选取哪些(质量标准)主要河源的谷地;有河流的谷地;主要鞍部的谷地;构成汇水地形的谷地;反映山脊形状和走向的谷地;较长、较大的谷地。40. 简述等高线图形概括的基本原则?(1)以正向形态为主的地貌,扩大正向形态,减少负向形态。删除谷地,合并山脊,使山体形态逐渐完整。(2)以负向形态为主的地貌,扩大负向形态,减少正向形态。删除谷地中的小山脊,扩

23、大谷地。41. 等高线图形概括的基本步骤?42. 地图上如何表示国界?43. 普通地图编制的基本工艺流程图44. 普通地理图的设计书应包括的主要内容?1、任务概述 (1)简述任务。(2)成图概述。包括地图名称、性质、类型;比例尺、开本;成果形式、版本;制图区域的地理范围、图幅数量、对地图的要求(精度等级、出版要求等)。 2、技术指标。 (1)数学基础 包括椭球体参数、坐标系;地图投影的种类、变形性质及变形分布;经纬网密度、标准线的位置;地图定向等内容。 (2)分幅编号及拼接原则 分幅编号设计包括地图的分幅方法、分幅及编号方案、开本尺寸;拼接方式及拼接原则。(3)数据分层与编码 包括数据分层规则

24、、数据属性、数据内容及分类代码表。(4)数据格式 包括原始数据的格式、最终成图数据的格式以及格式的转换要求。(5)数据精度 包括数据的采集限差;图廓点及公里网点的定位控制点点位误差,图廓边长与理论边长的较差,对角线长度与理论值的较差;更新要素的相对精度等。3、 技术依据。包括引用技术标准及技术文件;参考技术标准及技术文件。4、 制图区域的地理说明 地理说明是区域地理情况的高度概括,必须简明扼要地阐明制图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行政区划,该区在全国地理分区中所处的位置。并按该地区的自然或经济情况划分为若干区,分要素简要的综合性的说明。5、 资料分析。 明确制图的基本资料、补充资料和参考资料。对于基

25、本资料要详细介绍其图名、类型、比例尺、数据格式、版本、制作单位,分析其内容的完备性、现势性和精确性,明确其主要作用,同时指出其缺陷及用什么资料来补充和修正;对于补充资料和参考资料,则重点分析它们对于基本资料而言的有用部分,分别解决什么问题。 6、 数字制图环境 包括使用的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7、数字制图工艺包括制图的基本过程,每一步的工作内容、方法和结果等。8、 地图内容的选择,数学编辑和表达(1)地图内容的选择 明确地图的主题及体现主题的具体内容,包括它们的分类、分级程度。 (2)数据编辑要求 包括数据编辑的总体要求和分要素的编辑要求。 对各要素的编辑分别明确其选取指标和选取方法,概括原则和

26、程度;典型特征的表达;符号的配置原则;各类注记的选取,注记的字体、字大、字色的设计,注记的配置原则;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数据的更新等。(3)符号库 包括符号的设计原则,符号库的建立方法,符号库的管理及符号的使用规则等。9、 出版、印刷、装帧及版面设计包括出版要求、印刷要求、数字产品的装帧设计和版面设计。10、数字制图产品的质量控制包括质量控制的内容、方法、程序以及相关技术指标和要求。11、数字制图工程的组织管理包括数据、技术、人力、财力、物力、进度等方面的管理方法和计划。12、上交成果包括数据成果和文档成果。13、 附录 包括投影计算表,要素分层表,要素属性表,符号、注记样式及分类代码表,资

27、料配置略图,图面配置略图,制图综合指标图,典型地区样图,成本预算表,各种统计图表、计划表等。45. 地图的分幅方式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1) 经纬线分幅(2) 矩形分幅46. 针对经纬线分幅的缺点有哪些解决方法?47. 我国基本比例尺系列地图采用的是何种分幅方式?48. 内分幅地图的分幅原则?(1)充分考虑纸张规格和印刷条件,降低成本; 787mm1092mm 全开、对开、四开 880mm1230mm 全开、对开、四开(2) 主区居中、对称,同时注意主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3) 注意各图幅印刷面积的均衡;(4) 注意主区内重要地物的完整性;(5) 注意图面配置的要求;(6) 应考虑图幅与局部

28、地区的完整性关系;(7) 注意分幅数量应尽量少(降低成本)。49. 地图的图面配置要考虑哪几方面的要求?(1)地图用途和地图内容;(2)地图使用条件;(3)经济效益(标准纸张规格);(4)艺术效果。50. 图例的设计原则?(1)内容的完备性;(2)内容、形式(形状、尺寸、颜色)的一致性;(3)说明的简洁、明确性;(4)内容编排的逻辑性(重要性、内在联系);(5)艺术性(形式、尺寸、排列)。51. 地图设计阶段为什么要研究制图区域的地理概括?研究制图区域的总体目标在于充分认识制图区域内制图现象的区域特征,这是确保地图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研究制图区域有以下几个具体目的: (1)鉴定资料的质量 (2

29、)正确选定地图内容并进行要素的分类分级 (3)有助于设计地图的表示方法和符号系统 (4)指导选取指标的确定 (5)正确使用制图综合的原则和方法 (6)正确使用地名 (7)制作各种略图 52. 制图资料的分类根据资料的功能可分为:基本资料、补充资料和参考资料。(1)基本资料:新编地图的主要内容来源即称为地图编制的基本资料。对普通地图而言,新编地图的基本资料是比新编地图的比例尺稍大的同类地图。如要新编1:10万地形图,可以采用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作为基本资料。 (2)补充资料:可以用来补充基本资料的不足部分,这部分资料称为补充资料。它可以是地图资料,也可以是影像资料、文字资料。(3)参考资料:参

30、考资料是指在编制的地图上并没有直接引用,只是在研究制图区域、确定制图综合指标和表示方法时作为参考的那些资料。53. 制图资料的分析和评价的标准有哪些?1、地图的政治性地图内容的表达会体现作者的政治立场和观点,特别是绘有国界的地图。在资料分析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免出现政治性的错误。 涉及地图政治性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1)国界和其他境界线的画法; (2)地名的使用;(3) 涉及国家主权的其他要素;2、地图内容的完备性地图内容的完备性主要从内容的分类、分级和载负量的角度,看其是否能达到新编图的要求,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地图内容的分类、分级是否和新编图相适应; (2)各要素

31、的数量是否满足新编图的要求; (3)图形概括程度是否能满足新编图的详细性; 3、 地图内容与客观实际的相应性地理内容与客观实际的相应性指的是地图上所表达的地理内容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在多大程度上正确表达了制图对象的类型特征和典型特点。为此应当分析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分级是否和实地相符; (2)各要素的图形能否反映地区的类型特征和典型特点; (3)各地区之间的密度对比是否正确;4、 地图内容的现势性现势性指的是地图上各要素同实地现实情况的一致程度。研究现势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地图的成图时间; (2)编图时是否经过现势性修正; (3)实地要素变化的情况。5、地图内容的精确

32、性地图的精确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地图的数学基础是否具有严密的数学基础要素,如地图投影、比例尺、坐标网、平面坐标系和高程系、图廓等。(2)地图内容的位置精度地图内容的位置精度指的是各要素的符号位置相对于坐标网的中误差。通常在评价位置精度时,只选用其中的某些特征点来衡量,如道路、河流的交叉点,独立地物点等。6、 复制的可能性复制的可能性指的是资料通过数字化或扫描的方式输入计算机的可能性。若需要经过加工才能输入计算机,则会增加制图工艺的难度。54. 如何评价地图资料内容的完备性?55. 如何评价地图资料的精确性?56. 地图集的编辑大纲应包括哪几部分内容? (1)图集的任务、性质和意

33、义; (2)编制图集的指导思想和对图集的基本要求;(3)对图集总体设计的要求:数学基础,开本,内容选题和结构编排的原则,图面配置的要求,装帧设计和使用方面的规定等;(4)地理底图:编绘地理底图所用的资料,底图的比例尺,编绘的程序和方法,底图的种类和数量等;(5)其他专业资料:如果图集中有专题地图,还要涉及其他的专业资料,其中要说明所涉及的专业资料的种类,对于专业资料的要求,专业资料收集的程序和方法等;(6)图集的编制:编辑大纲中并不涉及编制工作的具体问题,只说明整体的工作程序,各阶段的时限和要求,总的经费预算等;(7)图集编制的组织领导形式与分工。57. 地图集的总体设计包括哪几部分内容?(1

34、) 设计地图集的开本;(2) 地图集内容目录的设计与确定;(3) 确定图集的分幅;(4) 确定地图比例尺;(5) 确定地图集各图幅的编排顺序;(6) 设计各图幅的地图类型并进行具体图幅内容表达的设计;(7) 地图集的图面配置设计;(8) 设计和选择地图投影;(9) 图式图例设计;(10) 地图集整饰设计等。58. 地图集的统一协调体现在哪些方面?(1)图集的总体设计要贯彻统一的整体观点在确定地图集的若干图组后,在设计各图组包括的图幅数时,应照顾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使各图组包括的图幅数大致均衡,达到既全面又有某方面的侧重。按照幅面大小和各不同的制图区域,设计几种简单的、易于比较的比例尺系统;

35、根据地图主题、用途和区域(2)采用统一的原则设计地图内容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图型。如自然地图以分布图、类型图、等值线图为主,人文经济图则以分布图、统计图的图型为主。要统一确定分类、分级的单位,自然地图主要是确定相同级别的分类单位,人文经济图则主要是确定表达的行政级别单位。(3)对同类现象采用共同的表示方法及统一规定的指标例如在地图集中,普通地图中表示地形起伏所采用的分层设色的高度表,对同等类型的区域,用同一高度表;对不同类型的区域,用色虽然不相同,但是由此派生的高度表。(4)采用统一和协调的制图综合原则这主要反映在图例的统一分类、分级和内容概括两个方面:自然地图中各类图都有自己的、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建立的多级制的制图分类系统。在普通地图上,内容概括的统一协调主要体现在:图集的各图幅中,各要素选取指标的把握以及图形概括的程度要相对均衡,即选取原则、选取指标、图形概括的原则以及图形最小尺寸都按照统一的要求执行。要素之间的处理关系:51. 独立地物之间、独立地物与其他要素之间52. 居民地与线状要素之间:街区与铁路、公路、河流之间:53. 道路之间:平面相交、立体相交54. 境界与条状地物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