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5696289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患,主要表现为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出血、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临床可分为缺氧性及产伤性,前者多见于早产儿,后者多见于足月儿及异常分娩(以臀位居多)新生儿。近年来由于产前监护技术的进步,因产伤所致的硬脑膜下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已较少见;由缺氧引起的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SEHIVH)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理类型。在孕龄不足 32周或体重 1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中,其发病率可达4050,病死率约为50。一、诊断(一)病史:母亲有异常分娩史、患儿有产伤或窒息史。(二)症状:可以无临床症状或体征,或

2、可急剧恶化,患儿可出现不安、脑性尖叫和颅内压增高症状。危重病儿常表现为:1急剧恶化型: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急剧进展,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暂停,光反射消失,凝视,肌张力严重低下或周身强直性抽风,前囟紧张或隆起,可致突死。2断续进展型:症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断续进展,表现为神态异常,四肢张力低下,但不昏迷,可存活或进一步恶化死亡。部分幸存者可有脑性瘫痪、癫痫或脑积水等后遗症。(三)辅助检查1脑脊液检查: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可呈血样或黄色,新鲜脑脊液发现皱缩红细胞有诊断意义。其他类型出血脑脊液往往正常。2计算机断层摄影(CT)及B型超声检查:可精确诊断病变类型、部位及程度,并可对预后作出估价

3、。一般按Papile分级:I级为单纯室管膜下出血,可为单侧或双侧;级为室管膜下出血破入脑室,但无脑室扩大;级为两侧脑室均有出血伴脑室扩张;级为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血肿。3颅透照试验有助于硬膜下血肿、脑穿透畸形或脑积水的诊断。4连续观察头围变化有助于监测脑室作体积的变化。二、鉴别诊断(一)新生儿败血症:有脐部或其他部位感染史,伴黄疽、感染中毒症状。血培养或血常规等化验检查有助于鉴别。(二)脑膜炎:有神经系统症状及颅内压增高体征,但发病较晚,中毒症状明显,脑脊液中有白细胞增加,细菌培养和涂片可助诊断。(三)呼吸系统病变如肺透明膜病、肺炎等多有呼吸增快等呼吸系统症状,而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较少,病史与胸

4、部摄片可鉴别。三、治疗(一)加强护理:保持安静,减少干扰,保证液体及热卡供给。注意保暖及呼吸道通畅。(二)对症治疗:有凝血障碍时,肌肉或静脉注射维生素K1510mg,并输新鲜血或血浆每次10ml/kg。有惊厥时给予苯巴比妥或安定等镇静药。有脑水肿症状者可给地塞米松,首剂l2mg静脉注射,以后按 0.20.4mg/kg给予;必要时慎用甘露醇。有硬脑膜下血肿时,可行硬膜下穿刺,一般放液量不宜超过15ml。反复腰穿放脑脊液可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的血流灌注,但对此法尚存在争议。四、预防(一)加强产前及产时监护,避免窒息。(二)有凝血障碍患儿,及早应用维生素K。(三)防止快速过量扩容。(四)药物预防,如苯巴比妥、止血敏、消炎痛、维生素E、纳络酮及激素类药物等的防治作用,尚有待深入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