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淋巴瘤影像诊断.ppt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5699428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肠道淋巴瘤影像诊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胃肠道淋巴瘤影像诊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胃肠道淋巴瘤影像诊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胃肠道淋巴瘤影像诊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胃肠道淋巴瘤影像诊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胃肠道淋巴瘤影像诊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肠道淋巴瘤影像诊断.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胃肠道淋巴瘤,原 发 胃 肠 道 淋 巴 瘤(primary gastro intestinal lymphoma,PGIL)为最常见的节外淋巴瘤,约占节外淋巴瘤 1/3,多为非霍金奇淋巴瘤,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有人认为胃发病率最高,房芳等报道认为小肠发病率最高(半数以上发生于回肠),其次是胃,结肠少见。,胃肠道淋巴瘤起源于胃肠道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沿器官纵向生长,其中 2/3 以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而霍奇金淋巴瘤极为罕见。 临床多见于 50 70 岁的患者。男女 =1.5 1 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为腹部疼痛,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贫血,常出现腹部包块和不全性肠梗阻

2、症状。 肠道内的淋巴瘤侵犯到固有层的植物神经丛,这时候会出现肠壁肌张力降低,引发管腔扩张。,胃淋巴瘤的CT表现: 病变部位:以累及胃体、胃窦多见,常为多发,少见幽门受累。 胃壁增厚及范围:根据胃壁增厚范围,可分为弥漫性、节段性、局限性增厚。有学者认为胃壁厚度超过10 mm、且向外周累及大部或全部胃壁者高度提示淋巴瘤。 胃黏膜及浆膜改变特征:原发性胃淋巴瘤沿胃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生长,向腔内、外侵犯,故虽胃壁增厚明显、范围广泛,但溃疡一般较浅,CT扫描不易发现。有学者认为胃淋巴瘤累及黏膜较晚,于增强后可见病变表面胃黏膜呈细线样强化,而病变本身无明显强化,该征象可以作为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之一。,胃

3、淋巴瘤的CT表现: 病变密度及强化特征:胃淋巴瘤密度相对较均匀,内部很少坏死或 坏死灶较小,增强后强化不明显,与肌肉强化程度相仿。 胃腔改变特征:病变段胃壁有一定的扩张性和柔软度,不同时期扫 描胃腔形态有改变;即使病变段胃壁弥漫性增厚,也较少出见梗阻 征象。有学者认为NHL致胃腔狭窄是因肿瘤细胞的大量堆积所致, 无正常细胞破坏,因而无成纤维反应;相反,胃癌的细胞增殖伴有邻 近胃正常细胞的迅速破坏和细胞死亡后出现的成纤维反应,因而 易引起胃壁僵硬、胃腔狭窄及蠕动减弱或消失,最终导致梗阻。,(1)肿块型:多发或单发软组织结节,以多发常见,肿块较大时可引起肠 管狭窄及不全性肠梗阻。 (2)壁内侵润型

4、:肠壁呈节段性不对称增厚,病段常较长,边界不楚,回 肠末段常见,如果肿瘤侵犯壁丛神经还可以引起肠管动脉瘤扩张,有 的学者认为该特征是肠道原发淋巴瘤特征性改变。 (3)多发结节型:肠壁局限性增厚,壁外轮廓光整,周围可见增大巴结影。 (4)溃疡型及混合型:相对少见,常为增厚的肠壁或肿块内发现龛影及肠 系膜受累并腔外肿块,增强扫描时病灶无强化或中等度强化 ,由于 黏膜受累较晚,增强后见病灶表面呈细线样强化而病灶本身无强化; 病灶周围和腹膜后肿大的淋巴结常见。,肠道淋巴瘤CT表现,图 2C,2D 空肠淋巴瘤 由于病变侵犯肠壁植物神经丛,肌张力下降,致病变肠管呈动脉瘤样扩张。 图 2E,2F 回肠末端淋

5、巴瘤 肠壁显著增厚,增强 CT 示病变内坏死区未见明显强化,a)小肠肠壁局限性增厚,周围可见增大淋巴结 ; b)增强扫描可见肠道因扭转而使血管呈漩窝状改变; c)多平面重建图象,病灶中度强化,周围多发增大淋巴结,肠壁病灶呈结节样改变。,鉴别诊断,肠壁环形增厚型主要需与肠腺癌鉴别, 肠腺癌CT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 厚,可为环形或偏心性, 肠壁常有坏死, 溃疡形成, 黏膜面边缘锐利、不 光整,增厚的肠壁与正常肠壁间分界清楚, 增强后多可见明显强化并增 厚的黏膜层, 常导致肠腔狭窄; 肠腺癌易出现浆膜外直接侵犯, 但少见 肠系膜及腹膜后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原发性肠道淋巴瘤肠壁增厚可不 均匀, 但黏膜面较

6、光整, 增厚的肠壁与正常肠壁逐步移行, 无明确分界; 往往伴有肠腔动脉瘤样扩张, 肠系膜和( 或) 腹膜后多发中等均匀强化 的肿大淋巴结;增强后肠壁多数中等均匀强化, 未见明显强化并增厚的 黏膜层。另外肠腺癌增厚的肠壁较局限, 而局限型原发性肠道淋巴瘤 增厚的肠壁范围较大, 如果肠壁病变呈多发节段性分布或跨越回盲瓣 并肠套叠的病变则更应考虑淋巴瘤。,肠腔内肿块型主要与间质瘤鉴别, 小肠间质瘤较结肠间质瘤多见, 发现时肿块较大, 表现为肠壁偏心性类圆形肿块, 可向腔内、腔外或腔内外同时生长, 增强后强化明显, 部分病灶内可见明显增粗、紊乱的供血血管, 内部可见不规则坏死区, 不伴肠系膜或腹膜后肿

7、大淋巴结。原发性肠道肿块型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腔内肿块, 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 内部可包绕一支较粗的血管, 但不同于间质瘤明显增粗、紊乱的供血血管; 并且多伴有肠系膜和( 或) 腹膜后中等均匀强化的肿大淋巴结, 因此, 认为原发性肠道肿块型淋巴瘤与间质瘤具有较明显的区别。,术中见胃体前壁小弯侧可触及一8x5cm肿物,质中,包膜完整。 术后病理:胃间质瘤,危险程度中等,核分裂2-3/50HPF。 免疫组化:CD117+,CD34+,左下腹系膜区见团块影,边界较光整,最大层面约4.6cm4.4cm,CT值约33-44HU,增强后不均匀强化,CT值约77-91HU,与邻近部分肠管壁分界不清。 术后:空肠间质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