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区域卫生规划(1).docx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570069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区域卫生规划(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十五五”区域卫生规划(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十五五”区域卫生规划(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十五五”区域卫生规划(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十五五”区域卫生规划(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区域卫生规划为进一步优化全市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控救治水平,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依据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规划背景市辖3个县级市,4个县),7个区,4个开发区。截至2020年底,市常住人口771.85万。(一)发展基础1 .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经过多年建设,我市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设施先进、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卫生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和群众

2、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为全市居民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20年底,全市卫生健康机构总数达9253个,与“十四五”相比增加了18个。其中,医院20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98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3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全市卫生人员7302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875人,注册护士23964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由2015年的2.52名增加到3.22名,注册护士由2.47名增加到3.10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8695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5年的5.27张增加到6.31张。2 .中医药卫生服务取得实质进展。截至20

3、20年底,全市中医类别医疗机构达到613家,床位5038张,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68张,较2015年0.39张增长0.29张,超预期目标0.13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达到预期目标。10家县级中医医院中有6家开展标准化建设。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85%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建立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创建5个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级3个,省级2个)。建成国医堂211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国医堂190家,国医堂覆盖8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9.4%的乡镇卫生院。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达86%,能提供中医

4、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达72%o3 .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不断深化。京津冀合作领域从全面合作向专科专病领域拓展,组建专科联盟,京津冀三地医疗合作更加区域化、专业化和精准化。截至2020年底,全市36家医疗卫生机构与京津89家医院开展合作,二、三级医院与京津知名医院开展合作项目120多个,引进新技术、新项目200多项,建立2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医大师工作室。4 .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截至2020年底,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拓展到30项,人均补助提高到每年74元。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十四五”规划目标,其中,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75岁,达到规划目标;婴儿死亡率由2

5、015年底的3.68%。降低到2020年的244%,优于全省426%的规划目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底的4.91%。降低到2020年的3.39%0,优于全省5.57%。的规划目标。(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作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心城市,要抓住机遇,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布局。积极承接非首都医疗服务功能疏解和健康产业转移,开展医疗机构间多学科共建,争创区域医疗中心。随着人群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平衡不充分的健康服务与人民

6、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是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全市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在市中心区,周边地区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基层能力相对薄弱。二是公共卫生体系亟待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不强,医防协同不充分,基层哨点作用不扎实。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水平建设健康为统领,以提高质量标准、调整结构布局、提升品质能级为主线,以维护和发展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体系提升,全面推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从自主发展向整

7、体协作转型,努力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更加优质均衡、医疗健康服务更加普惠公平、卫生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居民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促进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全面发展。2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组织领导责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健康需求。3 .坚持统筹发展,优化配置。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结构,整合现有机构功能和布局,实施公共卫生补短板工程,整体统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4 .坚持公平可及,提升效率。以基层和资源薄弱

8、地区为重点,提高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让更多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惠及全体人民。5 .坚持关口前移,医防融合。优先保障公共卫生投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提高早期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形成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功能定位相匹配,城乡统筹、功能互补、连续协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提升。公立医院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引入京津优质医疗资源,争创区域医疗中心。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打造冀东北区域医疗康养高地。基层普遍具备首诊分诊和健康守门人能力,特色鲜明的中医

9、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卜五五”时期市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分类号主要指标2020年2030年目标.标质偃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岁)77.75累积增长1岁期性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期性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0.550.83期性公共卫生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100期性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100期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筛查门诊(发热诊室)的100100期性比例(%)医疗服务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6.317.67期性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0、3.223.58期性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103.89期性O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290.54期性1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3.173.93g束性2医护比1:0.961:1.10期性3床人比(卫生人员)1:1.501:1.60期性4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400.620.期性中医药服务5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680.850.期性6设置国医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9682010期性点群康务1人健服7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820.504.期性8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0073.0075期性三、总

11、体布局与资源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包括机构、床位、人力、设备、技术、信息与数据等。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全力推动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与京津探索跨区域统筹设置医疗卫生机构,推动资源优化调整和共享利用。(一)机构1.医院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政府办医院按举办层级分为省办医院、市办医院、县办医院。(1)公立医院省办医院。设置省办综合性医院1个(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省办医院主要向省级区域内提供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医学科研以

12、及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的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市办医院。依据常住人口数,设置市办综合医院6个,设置中医、骨科、妇幼(妇儿、儿童)、眼科、传染病、精神、肿瘤、口腔等8个市办专科医院(含4个挂靠专科医院)。市办医院主要向市级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本区域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和一定的科研任务以及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的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市工人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市传染病专科医院)。承担全市及区域性医疗救治任务。将市工人医院打造成为一院多区、互联互通、运行高效、技术精湛、设备领先、服务一流、环境舒适的

13、区域医疗中心。市传染病专科医院挂靠在市工人医院(东院区),承担全市传染病诊治和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力争建成服务规范、技术精湛、功能完善、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以感染性及慢性相关性疾病诊治为主,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突出“大专科小综合”特色的三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市人民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市肿瘤医院)。以肿瘤学科为龙头,以心脑血管为两翼,多学科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向规模化、集团化、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争创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市肿瘤医院挂靠在市人民医院,承担全市肿瘤疾病诊治和防控指导任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市口腔医院)。定位为数字化、智慧型、花园式、高水准、现

14、代化三级综合医院。市口腔医院挂靠在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承担口腔疾病诊治和防控指导任务,争创口腔区域诊疗中心。市第三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定位为古冶区及周边地区的医疗服务中心,争创“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市第八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定位为内分泌、老年病、慢性病为主的医养结合院区,承担高新区公共卫生医疗救治职能。市第九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定位为肿瘤、老年病、慢性病为主的院区,承担路北区公共卫生医疗救治职能。市中医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建成技术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的中医医院,力争综合实力跻身全省中医系统前三名,成为在京津冀有影响、在全市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康

15、复区域发展中心。市妇幼保健院(三级妇幼保健院、市妇儿医院、市儿童医院)。承担全市妇儿医疗、保健指导任务。力争成为特色鲜明、享誉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性妇幼疾病诊疗中心。市妇儿医院、市儿童医院挂靠在市妇幼保健院,承担全市儿童医疗保健任务。市第二医院(三级专科医院)。承担全市及区域性骨科与交通创伤急救任务。力争成为骨科专业领域全省一流、全国有位,综合医疗水平跻身全市前列的大型现代化三级医院,形成以特色优势学科引领综合医疗水平整体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市第五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承担全市精神卫生疾病救治工作和防控指导任务,是及周边地区精神卫生医疗中心和技术指导中心。精神卫生医疗技术水平名列全省前茅,华

16、北地区具有较大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市眼科医院。完成医院迁扩建任务,逐步建设成为三级眼科医院,全市眼科疾病医疗服务和指导中心。县办医院。在县级区域原则上设置1所县办综合医院和1所县办中医类医院。县办医院是政府向县级区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主要承担县级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康复医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以及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的医疗处置和紧急医疗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其他公立医院。设置三级综合医院1个(开滦总医院)。(2)非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供基本医

17、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可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医疗需求;可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与公立医院形成补充。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以及眼科、口腔、妇产、儿科、肿瘤、精神、医疗美容等专科和中医、检验等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诊所、门诊部等。(1)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分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每个乡镇设置1个标准化建设的政府办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

18、综合服务;受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培训等。乡镇卫生院对集体产权村卫生室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中心卫生院除具备一般乡镇卫生院功能外,还应具备开展普通常见手术等能力,着重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并承担周边区域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10万居民规划设置1个政府或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并受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站

19、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等。(3)村卫生室。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可不设置)。村卫生室在乡镇卫生院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传染病报告监测等工作。(4)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不足3万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确保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履行疫情防控哨点职责,开展居民健康综合服务工作。(5)诊所和门诊部。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

20、管理。门诊部及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实行准入管理。3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为政府主办,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急救中心(站)、血站、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采供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食品营养、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科学设置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合理界定功能职责,满足新形势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突发重大疾病防控11UO(2)妇幼保健机构。市、县两级各设置1个政府举办、标准化

21、的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是具有公共卫生性质、防治结合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负责为妇女、儿童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及康复服务,并承担辖区内妇幼健康服务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妇幼保健机构除承担保健、医疗工作任务外,还应当协助本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区域业务规划、科研培训、技术推广及对下级机构的指导、检查和评价等工作。妇幼保健机构应当与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指导和双向转诊关系,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建立技术协作机制。(3)急救中心(站)。政府办急救中心(站)按照市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至20公里合理布局。市主城区(路南区、路北区、高新区、开平区)设

22、置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依托医疗机构设立若干急救点。其他县(市、区)应设置独立急救中心(站),条件尚不完备的县(市、区)依托区域内综合水平较高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设置县级急救站。急救中心(站)负责指挥、调度本行政区域内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有条件的地区(医疗机构)要积极开展航空医疗救护。(4)血站。全市设置1个市级中心血站和1个迁安分站,是负责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公益性卫生机构。各县(市、区)至少分别设置1个固定采血点。中心血站承担规定范围内无偿献血者招募、血液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业务培训与指导和血液储存质量控制与评价等职责。(5)专科疾

23、病防治机构。主要包括传染病(含结核病、鼠疫)、精神病与心理障碍、职业病等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全市设置市传染病医院(市工人医院东院区)、市第五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各县(市、区)可根据需要设置传染病、职业病、精神卫生、皮肤病防治等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负责协助本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定专病防治规划、建立专病防治协作网络、拟订专病防治标准规范、推广专病防治适宜技术和管理模式等。4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独立设置机构和接续性服务机构。鼓励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机构,与区域内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4、建立协作关系,实现区域资源共享。鼓励发展康复中心、护理院(中心、站)、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为疾病慢性期、恢复期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等提供老年护理、康复、安宁疗护服务等,以康复医疗、中医药服务、医养结合等为特色,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个康复中心。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为家庭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多层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二)床位适度合理增加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量,优化床位结构,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盘活床位存量,提升使用效率,实行分类管理,提高床位使用质量。1 .床位规模。扩大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床位总体规模,适度调整高水平高质量公立医院的床位配置,

25、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在资源相对薄弱区域设置院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置标准,结合基层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和结构,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按照医疗卫生设施均等化布局原则,根据各区人口数量结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以及现有床位使用情况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到2030年,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67张,其中医院6.51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6张。2 .床位使用质量。鼓励各级医疗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打破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全院床位实行统筹调配。原则上,各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数与规划编制床位数应当基本保持一致,开放床位数超过规划编制床位数的要区分情况逐步调整

26、规范,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不再增加床位。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类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预约转诊比例和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二级和三级医院不高于8天。3 .床位结构。按照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适度控制治疗床位增长,增量床位优先向传染病、重症、儿科、康复、精神、老年病等短缺领域倾斜。全市传染病医院救治床位不少于490张。根据医疗机构类别和床位使用功能,实行床位分类管理制度,推动床位资源急慢分开。(三)人力适应疾病谱变化和提高医疗

27、服务质量,适当提高医师配置标准,大幅度提高护士配置水平,合理提高专业公共卫生人员和基层人员配置标准,增加短缺人才供给。到203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58人、3.89人,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到0.62人。加强儿科医师、麻醉医师、助产士等紧缺医技人员培养,大力加强药师队伍建设,每千人口药师(士)数达到0.54人。每10万人口精神科医师数达到4.00人,每10万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8.68人。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数达到8.00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00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适应社区基层首诊和家庭医生守门人要求,到2030

28、年,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93名,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置乡村医生或乡村执业(助理)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应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队伍建设,合理提高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标准并落实到位。到2030年,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0.83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每万人口配备0.3人的比例核定人员编制,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每万人口配备1.35人的比例核定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不得低于70%o妇幼保健机构按每万人口1名保健人员的比例配备,按照设置床位数以1:1.70确定临床人员。急救中心(站)、血

29、站、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等参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四)设备L医用设备配置。依据上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以全市域为单位,坚持总量控制、放管结合、严格准入、安全有效原则,采取梯度配置政策,统筹规划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和布局,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比重。公立医疗机构配备大型医用设备以政府投入为主。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上级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鼓励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和检验中心,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机制,提高设备使用效能。2.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备配置。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需要,参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配置和

30、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大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等设施设备;加强承担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体外膜肺(ECMO)移动CT、聚合酶链式反应仪(PCR)、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备配置。(五)技术1 .医疗技术。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备案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围绕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拓展诊疗方法,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诊疗效果,形成技术优势。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开展具备专科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前沿技术项目,大力扶持包括内镜和介入等微创诊疗技术发展,逐步实现内镜和介入诊疗技术县域全覆盖。

31、加强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2 .临床重点专科。根据我市居民疾病谱、群众看病就医和患者异地就医情况,统筹考虑专科建设基础和卫生健康工作发展趋势,制定市“十五五”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方案,分级分类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施临床重点专科“5511工程”。即力争到2030年,创建5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5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10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3 .医学重点学科。着眼卫生健康发展建设需求,立足我市学科特色和优势,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遴选一批省级、市级医学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到2030年,力争建设省级医学重点学科15个、市级医学重点

32、学科50个。力争建成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省内领先水平的学科2个、省内先进水平的学科2-3个。各县级医院至少有2个临床科室达到市级培育学科标准。(六)信息与数据1 .健康信息数据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完善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资源等数据库,并与疾病预防、妇幼健康、健康体检等数据库信息共享,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数据库。加强健康数据管理与应用,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发挥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枢纽作用,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慢病服务为抓手,实现重点人群、重点疾病、主要健康影响因素的综合防控与长效管理数字化。2 .医疗卫生机构信

33、息化。按照信息化建设功能指引、建设标准与规范,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二级以上医院要落实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其中,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现率达到90%,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实现率达到80%,二级综合医院实现率达到70%o各级各类专科医院可根据业务情况酌情调整。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为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控等业务信息化提供支撑。3 .公共卫生信息化。实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整合各类传染病监测系统,搭建覆盖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发热筛查哨点等传染病监测平台,建立健全突发传染病疫情预测预警信息系统,强化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功能。建立市级疫情防控信

34、息化管理平台和市级核酸检测信息化管理系统。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4 .新兴信息技术。鼓励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5G、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丰富新兴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应用场景。加快建设互联网医院,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推进市人民医院、市工人医院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县域医疗远程诊室项目。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推进健康监测、智能辅助诊疗等应用场景建设,继续推广电子健康码。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

35、以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和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机制,锻长板、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面提升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急处置能力。(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系建设。健全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骨干,防治结合、功能完备、上下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功能定位,突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功能定位和核心职能。实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100%达标。落实好市级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建设任务,统筹疾控、医疗和第三方机构检测资源,构建统一质控、资源联动、信息共享的实验室检测网络,全面提升传染病

36、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科,配足专职医务人员。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二)建立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总结既往经验,进一步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做好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监测工作,及时分析预警和应对处置,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快速处置、科学应对。常态化开展医疗机构监测,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规范发热门诊运行,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对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实行全过程无缝衔接和闭环管理,努力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落实人物同防,强化医疗机构特别是传

37、染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的环境监测,同步开展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海鲜市场等重点区域从业人员、环境物品的监测,最大限度阻断疫病传播途径。(三)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水平。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上下协同、分工明确的应急指挥体系,统一调度指挥全市重大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巩固完善部门、区域间联防联控,健全完善工作对接、信息互通等相关制度,强化培训演练,推动应急力量和资源统筹调配、高效协同。不断强化应急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化支撑水平,完善人员配备和装备标准、日常管理、运维保障和评估考核等制度。加强日常演练和技术培训,提升能力水平。(四)健全传染病救治体系。完善市、县、乡三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加强传染病医院、传

38、染病专科防治机构和方舱医院、集中隔离点、健康驿站建设,提升传染病快速反应、诊断、综合救治能力。县级依托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推进相对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病区建设,在疫情发生时,按照传染病床位配置标准,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服务人口较多,且有条件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可建设标准化的发热诊室,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的发热筛查门诊,设置可转换的应急物理隔离区和隔离病房(观察室),具备重大疾病监测、筛查、隔离观察、转诊和随访管理能力。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和所有儿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五)加快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推进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建设,加强负压病

39、房、可转换重症监护病区、可转换院(病)区等建设。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承担全市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和必备的应急物资储备任务,能够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快速反应,有效提升危重症患者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组建高水平救治专业技术队伍,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所需的救治能力。专栏1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工程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工程:依托市工人医院建设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推进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eU)建设,设置一定数量负压病房和负压手术室。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区建设,提高传染病救治能力,加快推进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提升项目落地落实。推进曹妃甸区医院传染楼改扩建提升项目、

40、迁西县中医院病房及实验室改扩建项目、玉田县中医医院改造提升项目、遵化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改建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和乐亭县医院传染病区扩建项目5个项目建设。五、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公立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增强医疗服务供给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全市医疗卫生服务吸附承载力明显提升,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可靠保障。(一)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市直公立医院与北京等地输出医院多学科合作共建,积极争创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形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群,发挥带动,辐射东北的巨大引领作用。(二)推进

41、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继续推进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带动我市整体医疗水平提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三)推进市办医院建设。以创建区域性医疗中心为引领,以市中医医院迁建、市第二医院新建骨科大楼和市工人医院(一期项目)等重点项目为支撑,打造一批医疗技术先进、医疗质量过硬、医疗服务高效、医院管理精细、满意度较高的公立医院。(四)推进县办医院建设。实施县办医院提标扩能工程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程,推动各县(市、主城外市辖区)至少有1所县办公立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支持迁安市、遵化市、玉田县、丰润区等县办公立医院纳入三级医院管理。支持丰南区中医医院、迁安市妇幼保健院等一

42、批县级医院(中医医院)提质扩能工程。专栏2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程:推进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办医院扩容工程:市中医医院迁建、市第二医院新建骨科大楼和市工人医院(一期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县办医院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市丰南区中医医院异地扩建项目、迁安市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等一批县级医院(中医医院)提质扩能工程。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层运行机制体制,巩固完善乡村一体化“十统一”管理,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优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筑牢基层常态化疫情防控网底。(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推进基层医

43、疗卫生机构功能提升与建设优化,不断拓展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加强医护人员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优化基层医疗机构的环境建设,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居民的就医环境。1 .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到2030年,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推动部分服务人口多、规模大、服务能力强的中心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并逐步打造成县域医疗次中心。重点加强全科医疗科、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康复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机构设立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拓展乡镇卫生院服务项目,至少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50种常见病、多发病。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到20

44、30年,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科室设置,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能力。3 .加强社区医院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社区医院;加强住院病房、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设备提档升级,健全临床、公共卫生、医技等科室设置,提升“全专结合”“医防融合”综合服务能力,有效解决区域内居民住院需求。4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到2030年,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人才队伍建设,规范科室设置,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45、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能力,开展健康服务综合管理。5 .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全市所有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60岁以上乡村医生占比下降5%o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村卫生室的人员、工资、财务、药械、业务、管理、准入退出、培训教育、绩效考核、奖惩统一,构建“以乡带村、以村促乡、乡村一体”共同发展格局,提升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二)提升基层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充分发挥基层疫情防控预警“哨点”作用,提升疫情早期发现、报告和应对处置能力,夯实“村报告、乡采样、县检测”工作基础。做好基层常态化疫情精准

46、防控和突发性疫情紧急处置,全面强化基层首诊、报告、留观、采样、检测、转运工作,着力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发热等可疑患者早发现、早报告及核酸采样能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传染病防控、预防接种等知识技能培训制度,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强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配合开展风险排查、健康管理、核酸采集、疫苗接种、应急处置、宣传指导等各项工作。严格落实传染病登记报告、可疑患者临时隔离、转送就诊等各项制度。专栏3基层医疗卫生能力提升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到2030年,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

47、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功能任务与资源配置,做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业务及综合管理。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选建一批中心卫生院,向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看齐,用3-5年的时间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社区医院建设:支持“业务用房建筑面积N3000平方米、实际开放床位数三30张、床位使用率三7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社区医院。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在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设置发热筛查门诊或发热诊室,在所有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设置临时留观室(点)。七、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以市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一)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加快市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水平,强化市中医医院在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提高全市中医医疗质量。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规范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达到90%o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国医堂建设,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