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的七个控制指标.pdf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5704545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设计的七个控制指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结构设计的七个控制指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结构设计的七个控制指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结构设计的七个控制指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结构设计的七个控制指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构设计的七个控制指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设计的七个控制指标.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7 个控制指标个控制指标 摘要:摘要: 本文总结了本文总结了某工程模型调整思路。总结了剪重比、周期比、位移比、轴压比、刚度比、某工程模型调整思路。总结了剪重比、周期比、位移比、轴压比、刚度比、 刚重比、受剪承载力比这刚重比、受剪承载力比这 7 个控制指标的基本概念、规范要求、调整方法、电算结果的判个控制指标的基本概念、规范要求、调整方法、电算结果的判 别与调整要点、设计要点、及实例调整。总结了高层结构整体控制参数的关联性及刚度控别与调整要点、设计要点、及实例调整。总结了高层结构整体控制参数的关联性及刚度控 制,最后总结了结构薄弱层。制,最后总结了结构薄弱层。 本文主要总结于刘铮“建筑结构设计快

2、速入门” 、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问答与分析” 、本文主要总结于刘铮“建筑结构设计快速入门” 、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问答与分析” 、 杨星“杨星“pkpm 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 ,钢结构论坛,文献以及网上别人经验总结。共,钢结构论坛,文献以及网上别人经验总结。共 23 页。页。 2012-1-10-2012-1-29 于中南大学铁道学院于中南大学铁道学院 qq: 1799200026 1.某工程模型调整思路某工程模型调整思路: 1.1 根据结构布置建立一个初步的结构模型根据结构布置建立一个初步的结构模型, 该模型以一个标准层为基准该模型以一个标准层为基准, 根据层数及 层

3、高进行简单组装;计算时假定模型中梁两端为铰接, 不考虑地震作用及配筋情况下(计算速 度快)求出各楼层墙肢轴压比, 以符合“剪力墙轴压比基本接近”的要求;比较计算轴压比及 规范规定的轴压比限值, 调整墙肢的长度、宽度及混凝土强度等级, 并对模型进行修改, 此 次修改将形成多个标准层, 将铰接梁改为刚接梁进行第二次计算, 分析计算结果中的周期 比、 位移比、 层间位移角等结构整体计算指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1.2.计算调整:计算调整: 1.2.1.若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若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 可采取以下措施可采取以下措施:查看位移文件以确定哪些楼层位 移角超限, 一般情况是结构中上部楼层

4、, 若超限不多, 可通过提高剪力墙变厚度位置加以解 决, 否则需增加剪力墙的布置量或关键连梁的高度。 1.2.2.若周期比若周期比、位移比不满足规范要求位移比不满足规范要求, 可采取以下措施可采取以下措施: a:将结构周边程序定义为连梁的梁改为框架梁或增加连梁高度, 以增加结构外围刚度。 b:减少结构中部剪力墙布置量及降低连梁高度以增大结构的平动周期而间接改善周期 比、位移比。 c:查看结构空间振型曲线,找出位移最大点, 在该位置处适当增加剪力墙布置量, 再计 算以使周期比、 位移比、 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 若层间位移角较规范限值富余较多, 应 适当调整梁布置及减小梁截面, 将部分连接复杂

5、的梁改为铰接梁, 以降低梁刚度, 从而减小 地震作用, 降低成本。 1.3:刚性假定 双向地震偶然偏心周期:均不考虑周期比:考虑位移 比:考虑和层间位移角:考虑 2.剪重比:剪重比: 2.1概念:概念: 剪重比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主要是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尤其是对于基本周期 大于 3.5S 的结构,以及存在薄弱层的结构,出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规范增加了对剪重比的要 求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高规 10 版高规 4.3.12 。这个要求 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 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后续的计算。在 WZQ.OUT

6、 中查看。 注:剪力墙 T1(0.05-0.06)n ,n 为层高,假设 30 层,周期 T11.51.8s,所以基 本周期大于 3.5S 的结构一般很少出现。 2.2.规范:规范: 2.3.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2.3.1.程序调整:程序调整:在 SATWE 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 5.2.5 调整各楼层地 震内力”后,SATWE 按 10 抗规 5.2.5 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 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3.2.人工调整: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 a:当

7、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 高刚度; b: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 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 c: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 SATWE 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 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 1 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4.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a: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增大 1.15 倍,即上表中楼层最小剪 力系数 应乘以 1.15 倍。当周期介于 3.5S 和 5.0S 之间时,可对于上表采用插入法求值

8、。 b:般高层建筑而言,结构剪重比底层为最小,顶层最大,故实际工程中,结构剪重比由底层 控制,由下到上,哪层的地震剪力不够,就放大哪层的设计地震内力。 c:构各层剪重比及各楼层地震剪力调整系数自动计算取值,结果详 SATWE 周期、地震 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WZQ.OUT) 。 d:层地震内力自动放大与否在调整信息栏设开关;如果用户考虑自动放大,SATWE 将 在 WZQ.OUT 中输出程序内部采用的放大系数。 e 度区剪重比可在 0.71取。若剪重比过小,均为构造配筋,说明底部剪力过小,要 对构件截面大小、周期折减等进行检查;若剪重比过大,说明底部剪力很大,也应检查结构 模型,参数设置是否正确

9、或结构布置是否太刚。 2.5设计要点:设计要点: 2.5.1:剪重比不满足要求剪重比不满足要求时,首先要检查有效质量系数是否达到 90%(剪重比是反映 地震作用大小的重要指标,它可以由“有效质量系数”来控制,当“有效质量系数”大于 90%时,可以认为地震作用满足规范要求) 。若没有,则有以下几个方法:a: 查看结构空间 振型简图,找到局部振动位置,改变布置,去掉局部振动(局部振动是实际存在的,不是重 要的部位,没必要加强,但局部振动有时候会对其它指标的判断有干扰作用,要过滤掉) 。 b.采用强制刚性楼板,过滤掉局部振动,但结构计算可能局部失真;c.通常振型数在 satwe 参数设置时,正常情况

10、下应该足够了,由于有局部振动,可以增加计算振型数,采用总刚分 析;d. 剪重比仍不满足时,对于需调整楼层层数较少(不超过楼层总数的 13) ,且剪重 比与规范限值相差不大(不小于规范限值的 80,或地震剪力调整系数不大于 1.2-1.3)的 情况,我们可以通过选择 SATWE 的相关参数来达到目的。 2.5.22.5.2:制剪重比的根本原因制剪重比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筑物周期很长的时候,由振型分解法所计算出的地 震效应会偏小; 剪重比与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结构形式和高度有关;对于一般多、高 层建筑,最小的剪重比值往往容易满足; 高层建筑,由于结构布置原因,可能出现底部剪重 比偏小的情况,在满足

11、规范规定的前提下,没必要刻意去提高,规定剪重比的指标主要是增 加结构的安全储备。 2.5.32.5.3:一个一个 3 层教学楼若采用混凝土结构,一般会采用框架结构,层教学楼若采用混凝土结构,一般会采用框架结构,4%左右的剪重比左右的剪重比 对多层框架结构应该是合理的。 结构体系对剪重比的计算数值影响较大, 矮胖型的钢筋混凝 土框架结构一般剪重比比较大,体型纤细的长周期高层建筑一般剪重比会比较小。 3.周期比:周期比: 3.1.3.1.概念:概念: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见 10 版高规 3.4.5 与 5.1.13 。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

12、刚度较小,结构扭 转效应过大。在 WZQ.OUT 查看,需判别后手算。 高规3.4.5 条,5.1.13 条,控制结构平面布置扭转效应的影响。 3.2.3.2.规范:规范: 之所以要限制比值, 因为两者接近时, 由于振动偶联的影响, 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增大。 3.3.3.3.周期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周期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3.3.13.3.1程序调整:SATWE 程序不能实现。 3.3.23.3.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提高结构的扭转刚度;总的调整原 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 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

13、(一般都靠近 X 轴和 Y 轴)方向的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宜沿两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并适当削弱结构内部 的刚度。 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侧移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扭转刚 度相对其中一主轴(侧移刚度较小方向)的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相对于另一主轴(侧移刚 度较大方向)的侧移刚度则过小,此时宜适当加强结构外围(主要是沿侧移刚度较大方向) 的刚度,并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侧移刚度较大方向的刚度。 例:例:2424 层剪力墙结构的模型,层剪力墙结构的模型,位移比、周期比、刚度比等都满足,只第二振型是扭转, 第一振型平动系数是 1.0,第二振型平动系数是 0.3,第三振型平动系数是

14、0.7;第三振型 转角 1.97,第一振型转角 91.20; 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侧移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扭转刚 度相对其中一主轴(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相对于相对于另一主轴(第三振 型转角方向) 的侧移刚度则过小, 此时宜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并适当加强结构外围(主要主要是沿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第三振型转角 1.97,靠近 X 轴;第一振型转角 91.20,靠近 Y 轴;先看下位移比、周 期比,如果位移比很小的话,可以增大小结构外围 X 方向的刚度,适当削弱内部沿 X 方向的 刚度(墙肢变短、开洞等) 。 注:平 1

15、、扭、平 2,既然扭转没有跑到平 1 前面去,则说明平 1 方向的扭转周期小于 平 1 方向的平动周期,即平 1 方向的扭转刚度足够;加强平 2 方向外围的墙体,扭转刚度比 平动刚度增大的更快,于是扭转周期跑到了平 2 后面,变成了平平扭。 a.最有效原则: 削弱内部刚度,增强周边刚度,尽量周边均匀对称连续。 b.有较大凹入的部位加拉梁。 c.看看位移,将位移大的地方加拉梁,或者加大梁截面,加厚板。 d.增加外围梁截面,特别加强角部,和抗震墙部位的梁截面。 3.4.3.4.电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3.4.13.4.1:计算结果详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WZQ.

16、OUT) 。因 SATWE 电算结果中并 未直接给出周期比,故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需人工按如下步骤验算周期比: a根据各振型的两个平动系数和一个扭转系数(三者之和等于 1)判别各振型分别是扭 转为主的振型(也称扭振振型)还是平动为主的振型(也称侧振振型) 。一般情况下, 当扭 转系数大于 0.5 时,可认为该振型是扭振振型,反之应为侧振振型。 当然, 对某些极为复杂的 结构还应结合主振型信息来进行判断。 b周期最长的扭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 Tt,周期最长的侧振振型对应的就是 第一侧振周期 T1。 c.计算 Tt / T1,看是否超过 0.9(0.85)。对于多塔结构周期比,不能直

17、接按上面的方 法验算,这时应该将多塔结构分成多个单塔,按多个结构分别计算、分别验算(注意不是在 同一结构中定义多塔,而是按塔分成多个结构)。 3.4.23.4.2: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连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几个振型为 其主振型,但对于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总之在高层结构设计中, 使得扭转振型不应靠前,以减小震害。SATWE 程序中给出了各振型对基底剪力贡献比例的计 算功能, 通过参数 Ratio(振型的基底剪力占总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可以判断出那个振型是 X 方向或 Y 方向的主振型,并可查看以及每个振型对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必要时,在“结

18、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中,看是否能引起结构整体振动。 3.4.33.4.3: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 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 进行计算。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至于振型 数的确定,应按上述高规5.1.13 条执行,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 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 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 3.4.43.4.4: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

19、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 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 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即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 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考虑周期比限制以后,以前看来规整的结构平面,从新规范 的角度来看,可能成为“平面不规则结构” 。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 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 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 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 周期比不满足要求, 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 总的调整原则是要加强结构 外圈,或者削弱内筒。 3.4

20、.53.4.5:扭转周期控制及调整难度较大,要查出问题关键所在,扭转周期控制及调整难度较大,要查出问题关键所在,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 效解决问题。 a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无关,只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 b.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 较易满足; 周边墙与核心筒墙成斜交布置 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满足. c.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控制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竖向构件刚度,增大平 动周期. d.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 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 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别小的 层,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 e.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各层抗扭刚度无突变

21、,说明核心 筒平面尺度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 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墙厚, 增大核心 筒的抗扭刚度。 f.当计算中发现扭转为第一振型, 应设法在建筑物周围布置剪力墙, 不应采取只通过加 大中部剪力墙的刚度措施来调整结构的抗扭刚度。 3.5.3.5.设计要点:设计要点: 3.5.1:3.5.1:SATWE SATWE 程序中的振程序中的振型是以其周期的长短排序的型是以其周期的长短排序的; ;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 动, 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见抗规 3.5.3 条 3 款及条文说明 “结构在两个主轴 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宜相近”;高规 7.1.1 条条文说明“在

22、抗震结构中宜 使两个方向的刚度接近);是布局的合理性,限制结构扭转能力是布局的合理性,限制结构扭转能力。扭转周期过大,说明该结 构抗扭能力弱(注意,结构不一定有扭转,可能是完全对称的结构) ,这类结构一旦遭遇意 外扭转情况将会导致较大的扭转破坏。 3.5.2:3.5.2:一般来说,周期最长的平动周期为一般来说,周期最长的平动周期为 T1T1,但是要查看该振型的基底剪力是否较大,但是要查看该振型的基底剪力是否较大, 还要考察该振型在“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中,是否能引起结构整体振动,局部振动周期 不能作为第一周期;一般从布置上着手,去掉局部振动;也可以采用强制刚性楼板,过滤掉 局部振动。 3.5

23、.33.5.3:一:一般是由周期和底层剪重比来判断结构是刚了还是柔了般是由周期和底层剪重比来判断结构是刚了还是柔了。 3.5.43.5.4: a: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按如下验算周期比:1.根据各振型的平动系数、扭转系 数区分出各振型分别是扭转振型还是平动振型;2.周期最长的扭转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转 周期 t T,周期最长的平动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平动周期 1 T;3.计算 1 / t TT,看是否超过 0.9 (0.85) 。 b:正常情况下,应尽量使主振型出现在第一扭转周期之前,与第一周期吻合最好。 c:特殊情况下,主振型出现在第一扭转周期之后, 但是要尽可能靠近扭转周期,不能 太偏离

24、,且前面振型总剪力相对最大值不能小太多。否则即使满足 1 / t TT0.9,最好也要重 新调整结构布置。 d:主振型靠后,前面振型总剪力相对较小,即使 1 / t TT1.4,则满足整体稳定条件,SATWE 输出结果参 WMASS.OUT, 5 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满足限值时,可不进行稳定验算,否则应进行。筒体结构高宽比宜 大于 3,当高宽比小于 3 时,将不能较好发挥筒体的空间作用。结构的高宽比的限值主要是 为了满足结构的整体稳定和抗倾覆。 超出高宽比的限值是可以的, 但要进行结构的整体稳定 和抗倾覆验算。 6.当高层建筑的稳定不满足上述规定时,应调整并增大结构的侧向刚度。 7.对于一根竖向悬

25、臂梁, 高度为 H, 在均布荷载 q 作用下, 最大变形为= 4 /8qHEI。 假定其截面宽度和高度都是 h,由于 I= 4 /12h,于是=1.5*q/E* 4 (/ )H h,即变形与高 宽比的四次方成正比。当结构高宽比值增加较多时,结构变形会急剧加大,因此结构刚度通 常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控制指标。 8.8.受剪承载力比:受剪承载力比: 8.1.8.1.概念:概念: 控制竖向不规则性, 以免竖向楼层受剪承载力突变, 形成薄弱层, 见 10 抗规 3.4.2, 10 版高规 3.5.3 ; 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应按 10 版高规 3.5.8 予以加强。 在 WMASS.OUT 中查看。 8.2

26、.8.2.规范:规范: 8.3.8.3.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a.a.程序调整:程序调整:在 SATWE 的“调整信息”中的“指定薄弱层个数”中填入该楼层层号, 将该楼层强制定义为薄弱层,SATWE 按 10 版高规 3.5.8 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 1.25 倍。 b.b.人工调整: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提高本层构件强度(如增大配筋、提高混凝 土强度或加大截面) 以提高本层墙、 柱等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 或适当降低上部相关楼层墙、 柱等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如果结构竖向较规则,第一次试算时可只建一个结构标准层,待 结构的周期比、位

27、移比、剪重比、刚度比等满足之后再添加其它标准层;这样可以减少建模 过程中的重复修改,加快建模速度。 9.9.高层结构整体控制参数的关联性及刚度控制高层结构整体控制参数的关联性及刚度控制 9.1.9.1.位移比和周期比:位移比和周期比: 一般情况下位移比是由结构边角部位的水平位移与层间位移决定的,因此调整结构外围 抗侧力构件的刚度是控制位移比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周期比的控制在于结构具备足够的抗周期比的控制在于结构具备足够的抗 扭转刚度,而结构外围抗侧力构件对结构的抗扭转刚度贡献最大扭转刚度,而结构外围抗侧力构件对结构的抗扭转刚度贡献最大; ;调整位移比时,特别是当 周期比接近规范限值时,应注意不要

28、削弱结构外围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同样,对周期比的调 整也可能影响位移比,特别是当某主轴方向的位移比接近规范限值时,此时对抗侧力构件刚 度的调整应以结构的质心为中心尽量对称.;一般来说,增加四角处墙体的刚度,往往能使一般来说,增加四角处墙体的刚度,往往能使 周期比减小,也能减小位移比,呈同向趋势。周期比减小,也能减小位移比,呈同向趋势。 9.2.9.2.周期比和剪重比:周期比和剪重比: 当结构某主轴方向的剪重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 可通过加强该主轴方向的刚度来减小结 构的自振周期,以增大结构的地震作用,进而增大剪重比。周期比刚好满足时,当某主轴方 向的剪重比小于或接近规范限值时, 宜加强该主轴方向结

29、构外围抗侧力构件的刚度; 当某主 轴方向的剪重比大于规范限值较多时, 宜削弱该主轴方向结构内部抗侧力构件的刚度; 一般一般 来说,剪重比增大,周期比减小,角部减小的更快来说,剪重比增大,周期比减小,角部减小的更快,中部减小的慢些,呈相反的趋势。,中部减小的慢些,呈相反的趋势。 9.3.9.3.位移比和剪重比:位移比和剪重比: 当某主轴方向的剪重比小于或接近规范限值时,假设刚心在左,质心在右,宜在结构质 心右侧加强抗侧力构件的刚度; 当某主轴方向剪重比大于规范限值较多时, 宜在结构刚心左 侧削弱抗侧力构件的刚度; 剪重比的调整也可能影响位移比。 特别是当某主轴方向的位移比 接近规范限值时,此时对

30、该主轴方向抗侧力构件刚度的调整应以结构的质心为中心尽量对 称。对于角部的墙体,一般来说,剪重比增大,位移比减小,角部减小的更快,呈相反的对于角部的墙体,一般来说,剪重比增大,位移比减小,角部减小的更快,呈相反的 趋势。趋势。 9.4.9.4.位移比和刚重比:位移比和刚重比: 刚重比与结构的侧移刚度成正比关系,即在结构的质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结构 的侧移刚度越大,刚重比越大;当某主轴方向的刚重比小于或接近规范限值时,宜在结构刚 心相对于质心偏心的一侧加强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当某主轴方向刚重比大于规范限值较多 时, 宜在结构刚心相对于质心偏心的另一侧削弱抗侧力构件的刚度; 当某主轴方向的位移比

31、接近规范限值时,此时对该主轴方向抗侧力构件刚度的调整应以结构的质心为中心尽量对 称。 9.5.9.5.周期比和刚重比:周期比和刚重比: 刚重比与结构的侧移刚度成正比关系; 当某主轴方向的刚重比小于或接近规范限值时, 宜加强该主轴方向结构外围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当某主轴方向的刚重比大于规范限值较多 时,宜削弱该主轴方向结构内部抗侧力构件的刚度,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当结构的 周期比接近规范限值时,宜加强结构外围抗侧力构件的刚度。 9.6.9.6.剪重比和刚重比:剪重比和刚重比: 两个参数都与结构的刚度密切相关, 且成正比关系;当结构的刚度发生变化时, 这两个 参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当剪重比较

32、小,如小于 0.02 时,结构的刚度虽能满足水平位移 限值的要求,但往往不能满足刚重比的要求。 10.1.规范在不同地方多次提到的“弹性计算方法”和“弹性楼板”、“刚性楼板假定”不 是一个概念,弹性方法就是构件按弹性阶段刚度,不考虑塑性变形,其得到的位移也就是弹 性阶段的位移,位移不扣除整体弯曲产生的侧移,即直接采用内力位移计算的位移输出直接采用内力位移计算的位移输出 值值。”也就是强调了这里的位移计算要和内力计算要匹配强调了这里的位移计算要和内力计算要匹配。 前国内设计中,毕竟规范是强制执行的技术标准,所以既然按规范设计,就要遵循规范 的前提与假设。 例如现有规范规定的关于周期与位移的指标,

33、 都是在刚性楼板假定的前提下 得出的,那么我们去评价这些指标的时候,当然应该按规范的标准去衡量,否则就失去了意 义,除非这个工程是需要特殊研究的。 10.2.10.2.结构薄弱层:结构薄弱层: 1:结构楼层刚度沿竖向突变产生的薄弱层(限制条件见高规第 4.4.2 条) 2:结构楼层抗剪承载力沿竖向突变产生的薄弱层(限制条件见高规第 4.4.3 条) 、 3:结构楼层的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产生的薄弱层(转换层,见高规第 10 章) 、 4:结构弹塑性变形产生的薄弱层(见高规第 4.6.4、4.6.5 条) ; 结构楼层抗剪承载力沿竖向突变产生的薄弱层是从结构的楼层抗剪承载力的角度来评结构楼层抗剪

34、承载力沿竖向突变产生的薄弱层是从结构的楼层抗剪承载力的角度来评 判的,判的,而结构弹塑性变形产生的薄弱层是由于罕遇地震下结构层间位移角超限产生的薄弱 层, 属于结构处于变形能力极限状态, 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的目的就是防止结构在罕遇地 震下倒塌,对于前三种薄弱层,其地震作用计算采用多遇地震下的地震影响系数(见抗规第 5.1.4 条和 5.1.5 条)并将薄弱层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乘以 1.15 的增大系 数; 在进行结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时, 地震作用计算采用的是罕遇地震下的地震影响系 数,其薄弱层(部位)的地震作用无需放大,有时需要按构件的实配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 计算(见抗规

35、第 5.5.2 条附注) ;并不是所有建筑都需要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弹塑性 变形验算的, 对于需要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的混凝土高层的具体种类 详见高规第 4.6.4 条 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对应于结构抗震设计的第三阶段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对应于结构抗震设计的第三阶段,当结构的薄弱层(或部位) 的弹塑性变形满足抗规的第 5.5.5 条要求时, 结构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即大 震不倒; 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考察的重点是结构的变形, 此时再考虑结构的内力和强度已 经没有意义,因为此时结构已经发生损坏(或者较大损坏但未倒塌) ,地震能量已经耗散许 多,唯有控制结构的塑性变形不致过大,才能保证结构不发生倒塌或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从而保证人能及时逃生或者通过及时施救保住人的生命, 这是结构抗震设计的终极目标。 根 据抗震规范要求,目前大量的简单、规则结构尚不需要进行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只有少 部分满足抗规第 5.5.2 条要求的建筑才需要进行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