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维新派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初等教育的影响.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5707708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维新派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初等教育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维新派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初等教育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维新派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初等教育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维新派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初等教育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维新派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初等教育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维新派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初等教育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维新派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初等教育的影响.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维新派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初等教育的影响13英语 王鹏飞 201 浅谈维新派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初等教育的影响摘要:维新派教育思想是以变法维新为目的 , 以西政思想为指导 , 以教育改革为手段, 企望通过大量吸收新学来达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局部改良。而这也证明了近代中国真正意义上接触西方资本主义始于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而此时,西方一些相对于当时中国清朝的较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同时进入中国。普及教育思想、倡女学、学制改良等等对当时的初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这些,对现今的初等教育仍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关键词: 维新派 教育思想 初等教育 影响 一、 提出普及教育思想,开创新式教育先河 维新派认为

2、教育兴则国兴 , 教育衰则国亡, 他们将教育的兴衰与 国家的兴亡、与变法的成败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丁平一,论维新派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第20 卷 ,第1 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由此,中国古代的封建教育由政治的附庸,提升到了国家兴亡关键的地位。与洋务派推行新教育、幼童留美、大臣赴欧是为了维护传统学说和封建统治为目的不同,以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严复(18541921)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为提升国民素质,进一步提升国家实力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早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就通过列举和比较世界各国的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微妙关系,提出了“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3、。”为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此外,梁启超也提出了“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明确指出教育的重要性,而由此引发的“开民智”与“兴民权”的大讨论得出了权生于智,欲伸民权就必须先广开民智即对百姓施行普及教育。而民智提升而表现出的新的国民不再是忠于封建统治的傀儡,而是具有崭新的思想道德与精神品性,拥有强健的身体,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且有一定的探索精神。而这三方面要求的提出就是当今时代判断能力的“德、智、体”。古代中国封建教育是为封建统治服务而产生的,受儒家思想伦理纲常思想的禁锢,中国古代近2000年来虽有王朝的覆灭更迭但其教育的基本教材均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而维新派的普及教育思想

4、的提出也意味着中国教育教材的改革,教育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伦理纲常,而是面向生活、学习、科学等多方面的综合学习为主。而这也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教育所提出的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前身。此外,封建历史中,教育往往与王公贵戚相关联。富家子弟学于私塾,皇室宗族习于家庭教育有“先生”即家庭教师单独授课抑或如国子监等专门授课机构。平民百姓尤其穷苦家庭子女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提供教育的,因此大多可谓是自学成才。且无论自学抑或讲学内容大多是儒家、道家等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建立学说或者固定的诗词古文。而维新派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可谓是为中国现代教育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在维新派之前,中国可谓并无正统的初等教育之说,儿童的

5、教育大多在家庭中进行且教学内容单一甚至没有初等家庭教育。而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明确提出幼儿进行家庭或幼稚园教育,儿童进行小学教育。并对入学时期年龄,学习时间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学习的知识也进行了修改和扩张。所以,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初等教育的形成。二、 提倡女学、幼学以及师范教育,开启近代中国初等教育大门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梁启超提出了“欲强国必由女学”的理论,在当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梁启超列举了世界各国之女学状况,并指出,“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民智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

6、土耳其是也”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0页可以说维新派是近代中国第一群真正看清女子教育的重要性的人。而与此同时提出的男女平等虽在当时世界上已不稀奇,但对于落后的中国已是十分先进。维新派女学思想的提出,是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打开了国人对女子教学的新视野。自此中国女子教学的正式受到国人的重视。从某各方面讲,维新派的女学思想是中国近当代女子教育的敲门砖。除女学外,维新派极为重视儿童教育,认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所以,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详细地阐述了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问题,并十分赞同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儿童教育方法,认为

7、这些国家所实行的“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的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十分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而相比较中国当时的未尝识字即先授经,未尝辨训、造句即要作文的儿童教育程序无疑是本末倒置。针对如此糟糕的初等教育现状,梁启超甚至还为八岁至十二岁的儿童拟定了一个功课表。此外,维新派还意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师专门培养问题。1896年;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论师范这是中国近代首次专文论述师范问题,认为“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认为师范是教育的根本和核心问题,开始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师专门培养问题。由于当时中国教育现状是传统学校教师多不通六艺,不读四史,更不知西学;新式学堂聘请的外国老师在语

8、言、费用、效率、业务、态度等方面都不尽人意。所以,维新派主张同时设立小学和师范学堂,通过专门学校的形式培养满足现实需要的教师。也就是在这时中国师范教育开始有了正式的系统化的培训机构和体制,而这也为初等教育教师的培养以及促进初等教育步入正轨奠定了基石。自此,中国的初等教育与女童教育才可谓是从封建主义的统治下解脱出来。维新派倡女学思想的提出可谓是当代女童教育的鼻祖。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维新派为国人对于初等教育和女童教育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三、 学制改革,现代教育体制初现中国古代一直推崇于通过科举考试为巩固封建统治选拔人才,而维新派则认为“八股教育造成中国农、工、商、兵、妇各界都乏有读书人,而

9、士人又学非所用,造成官不能治国,农不会种田,工不知生产,兵不能御敌,妇女不以理家。因此变法之本在育才,育才又须兴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中外教育简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55页废科举的提出对旧中国可以说的一次惊天动地的学制改革,但同时中国的学制体制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在提出废科举的同时维新派还根据人的身心发展建立了一套新的学制:5岁以下为幼儿期,此时幼儿可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和孩子自身情况等选择送孩子接受系统的幼稚园式教育或者家庭教育;613岁为儿童期,儿童必须进入小学接受正规系统的小学教育并有专门专科老师进行授课;1421岁为少年期,可接受中等教育或师范、实业教育;2225岁为成

10、年期接受大学教育,并细分为文、法、师范、医理、工、农、商等科并建立专门的院系进行授课。不难看出此时的学制已经初具现代法定学制的规模,而且最重要的是将初等教育纳入学制之中,使初等教育有了真正明确的地位与价值。学制改革打破了禁锢中国教育发展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制度,开启了全民学习的时代,创立了适应中国发展的新学制。而与此同时也打开了国人对教育事业的新的认知。自此,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中国近代的教育思想也初步形成。小结: 在古代中国封建统治下初等教育的发展可谓极其缓慢和混乱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停滞不前的。而维新派的教育思想为初等教育的发展可谓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向国

11、人打开初等教育和普及教育的大门。其次,倡导幼学和女学使国人开始重视初等教育和女童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初等教育的正确教育方法。最后,废科举改学制正式让初等教育登上了中国教育的舞台,自此初等教育在教育领域有了自己的地位。国人也开始重视初等教育,中国近代初等教育的思想和体制也已初步形成。可以说,维新派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参考资料:1、单中惠,杜成宪,中外教育简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2、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6月版3、丁平一,论维新派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第20 卷 ,第1 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金庆

12、惠,晚清早期维新派的妇女解放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114-1205、丛静,维新派教育思想的时代特色和历史地位,教育科学,1996年3月:56-58 6、马小朝; 林春城,洋务派、维新派中体西用的思维结构,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46-487、秦进才,劝学篇与“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月:54-56 8、张翠珍,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兰台世界,2013年7月:68-709、任向阳; 李斯,论戊戌时期的兴女学思潮,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10月:56-60 10、刘轶强,梁启超维新前后思想变化研究,兰台世界,2012年第25期:45-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