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分类总结.doc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5708004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分类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语分类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语分类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语分类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语分类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分类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分类总结.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谈孝、悌1、【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译文】: 。2、【原文】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译文】: 3、【原文】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译文】: 。4、【原文】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译文】: 5、【原

2、文】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译文】: 6、【原文】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译文】: 7、【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译文】: 译文: 。8、【原文】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二、君子道德修养1、【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译文】 .分析: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

3、文化中的精华内容。”3、【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译文】 4、【原文】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译文】 分析: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5、【原文】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文】 6、【原文】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

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译文】 7、【原文】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 8、【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 1、【原文】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译文】 2、【原文】子曰:“君子不器(1)。”【译文】 【评析】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

5、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3、【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译文】 4、【原文】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译文】 5、【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译文】 6、原文】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译文】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三、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译文: 2、【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

6、(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译文】 3、【原文】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译文】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译文】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译文】 “6、【原文】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 四、了解别人、为人处事1、【原文】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7、。【译文】 2、【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译文】 五、君子执政以德 或 谋求官职1、【原文】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译文】 2、【原文】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译文】 3、【原文】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译文】 4、【原文】 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

8、寡悔,禄在其中矣。”【译文】 5、【原文】 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3),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译文】 6、【原文】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译文】 7、【原文】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译文】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

9、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六、礼、义1、【原文】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2、【原文】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3、【原文】 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