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考试简答题重点总结归纳.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5734468 上传时间:2020-07-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解剖学考试简答题重点总结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系统解剖学考试简答题重点总结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系统解剖学考试简答题重点总结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解剖学考试简答题重点总结归纳.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节 :脑1.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回流: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少量由室管膜上皮和毛细血管产生,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入血液中。如脑脊液循环途中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进而使脑组织受压移位,甚至形成脑疝。2.大脑动脉环由哪些动脉形成?它位于何处?有何功能意义?位于颅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大脑动脉

2、环由两侧的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相连通而成,又称Willis环。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互相交通,当此环的某一处发育不良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不正常的动脉环容易出现动脉瘤。3.试述脑的动脉供应: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以顶枕沟为界,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供应。试述脑脊液循环。答: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室间孔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中脑水管第四脑室(与第四脑

3、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上矢状窦。4.何谓边缘叶和边缘系统,其主要功能如何?边缘叶由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岛叶前部和颞极构成。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及其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核、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及中脑被盖等)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司内脏调节、情绪反应、性活动等。海马与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5.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有哪些?与大脑的联系及上行激动系统;与脊髓的联系及调节躯体运动;脑干内部的联系及调节内脏活动;参与睡眠发生,抑制痛觉传递6.小脑的形态分叶、机能分区与种系发生的关系如何?分部:小脑中部狭窄称为小脑蚓:小结、蚓垂、蚓

4、锥体;膨大部分为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有3条裂:原裂、水平裂、后外侧裂。分叶:前叶(脊髓小脑)、后叶(大脑小脑)、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前庭小脑)。原小脑(前庭小脑):维持体态姿势、保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旧小脑(脊髓小脑):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新小脑(大脑小脑):协调和控制上、下肢精确的随意运动。7. 间脑的分部及背侧丘脑和后丘脑有哪些特异性中继核团,他们的纤维联系如何?间脑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5部,其内腔为第三脑室。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腹后核(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脊髓丘系。腹后内侧核:三叉丘系、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5、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分别接受下丘的听觉纤维和视束的传入,发出纤维至颞叶听觉中枢和枕叶视觉中枢。8.下丘脑外形怎样?内部主要核团有哪些?功能如何?视前区:视前核视上区: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前核结节区:漏斗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乳头体区: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功能:(1)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调节,调节内分泌活动。(2)是皮质下(自主)植物神经中枢,调节体温、循环、呼吸、摄食、生殖、水盐平衡。(3)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对情绪行为的调节。(4)昼夜节律调节: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9. 端脑如何分叶、大脑半球背外侧面沟回的名称?以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3条沟分叶,分为:额叶、

6、顶叶、枕叶、颞叶、岛叶5个叶。10. 有关学习和记忆的脑区和皮质下结构。苍白球,海马结构下橄榄核是大脑皮质、红核等与小脑之间的一个中继站。功能与小脑有关,参与对运动学习记忆的控制。松果体(第三只眼):是位于脊椎动物脑中的小内分泌腺体。它的形状像是一颗小松果,并坐落在脑部中央的附近,介于两个大脑半球之间。是上丘脑的一部分。它负责制造褪黑素,一种会对睡醒模式与昼夜节律功能的调节产生影响的激素。在儿童时期保有充足的褪黑素被认为会对性成熟有所压抑,因此松果腺瘤被认为与性早熟症有关。而当青春期来临时,褪黑素的制造就会减少。中枢神经系统中唯一的腺体。乳头体:情绪反应的中间站,参与智能活动。与海马之间有神经

7、联系。和近期记忆有关,对记忆的形成甚为重要。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所包括的大脑部位相当广泛,杏仁体、海马、乳头体等都属于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的主要部分环绕大脑两半球内侧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故此得名。边缘系统内部互相连接与神经系统其他部分也有广泛的联系。它参与感觉、内脏活动的调节并于情绪、行为、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比如,海马体是形成长期记忆的必要部分,海马体中的旁海马回能形成空间记忆;损伤杏仁核之后,病人的应变能力减弱,情绪功能受阻。第2节 :传导束1.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外侧丘系、锥体束的起止、位置和功能?内侧丘系:由对侧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经内侧丘系交叉后形成,向

8、上经脑干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该系在延髓,位于中线的外侧,锥体的背侧;至脑桥后,略偏向腹外侧,位于基底和被盖之间,纵穿斜方体;到中脑则移向被盖腹外侧边缘,红核的外侧。传递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脊髓丘脑束:来自对侧脊髓后角的脊髓丘脑束在脑干的外侧区上行,终止于腹后外侧核。在延髓,它们位于外侧区,下橄榄核的背外侧;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纤维交叉后组成三叉丘系。与内侧丘系伴行,终止于腹后内侧核。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粘膜及牙齿的痛、温、触觉。外侧丘系:起于双侧上橄榄核及对侧蜗背侧核和蜗腹侧核的听觉

9、纤维,在上橄榄核外侧转向上形成外侧丘系下丘内侧膝状体。一侧外侧丘系传导双侧耳的听觉冲动。锥体束:起自大脑皮质,止于脊髓前角的为皮质脊髓束,经锥体交叉后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为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束管理双侧躯干、对侧的上下肢肌的随意运动。2.脊髓白质中薄束和楔束、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薄束和楔束:起自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薄束成自T5节段以下,楔束成自T4以上。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前半部,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传导粗触觉和压觉。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止于同侧脊髓灰质皮质脊髓前束:止于双侧灰质前角。功能:完成大脑

10、皮质对脊髓运动功能的控制。3. 什么是锥体系?写出皮质脊髓束传导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有何不同?(1)锥体系的上运动神经元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上述神经元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2)皮质脊髓束传导路损伤: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不受明显影响;在锥体交叉后受损,主要引起同侧肢体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硬瘫,在皮质核束表现为核上瘫

11、。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在脊髓前角细胞或脊神经表现为软瘫,在脑神经核或脑神经表现为核下瘫。4. 一侧皮质核束起于大脑皮质何处?是如何发纤维管理脑干内的哪些核团?起于中央前回下部锥体细胞。皮质核束下行经内囊膝至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由此向下陆续分出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支配面下部肌的神经元细胞群和舌下神经核。第3节 :神经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和周围部的组成?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腰3节段的灰质侧柱的中间外侧核。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自此核的细胞。交感神经的周围部包括交感干、交感神经节,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等。副交感

12、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一般内脏运动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由这些核的细胞发出的纤维即节前纤维。周围部包括神经节、节前纤维、节后纤维。2.试述脊神经的组成及纤维成分如何?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二者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干,感觉和运动纤维在干中混合,因此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根据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可将其组成纤维分为四类: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和关节,将浅、深感觉传入中枢。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传导内脏感觉。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平

13、滑肌和心肌的运动,控制腺体的分泌。3.叙述脊神经前、后根的性质,纤维成分及分支分布?(1)前根连于脊髓前外侧沟,由运动性神经根丝构成;后根连于脊髓后外侧沟,由感觉性神经根丝构成。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为一条脊神经。(2)脊神经由躯体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合成。(3)脊神经在椎间孔处合成合为脊神经干后,分为4支:前支(主要分布四肢和躯干前、外侧部的肌和皮肤)、后支(躯干后部深层肌、皮肤)、交通支(内脏、腺体、立毛肌)、脊膜支(分布于脊髓被膜、血管壁、骨膜、韧带和椎间盘等处)。4.简述膈神经的组成、走行及支配:膈神经由C3-C5前支组成,在颈部走在前斜角肌的外侧、前面和

14、内侧,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入胸腔,经肺根前方下行达膈并穿入膈肌,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腔、心包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右膈神经尚支配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的浆膜。5.简述坐骨神经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损伤后的表现:(1)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下行,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在股后区支配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胫神经分布于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小腿后面和足底皮肤。(2)损伤后,小腿后群肌无力,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弱,足呈背屈外翻位,出现“钩状足”畸形。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分布于小腿前群和外侧群、足背肌和小腿外侧、足背、趾背的皮肤。损伤

15、后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且内翻,呈“马蹄内翻足”畸形。6.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平面脊神经各丛的组成、位置如何?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和第5颈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相互交织构成。胸锁乳突肌上部深方、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交织而成。臂丛在斜角肌间隙处恰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麻醉阻滞点为锁骨中点上方。胸神经前支:共12对,第1-11对均位于相应的肋间隙中,第12对位于第12肋的下方。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的前方。骶丛:由来自腰丛的腰骶干和所有骶、

16、尾神经前支组成。位于骶骨与梨状肌的前面、髂内动脉的后方。7.试述手的皮肤神经分布:正中神经:分布于掌心、鱼际、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手指背面的皮肤;桡神经:分布于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尺神经:手背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半和小指、环指及中指尺侧半背面的皮肤。浅支分布于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掌面的皮肤。8.说明尺神经损伤出现“爪形手”的形态学基础:尺神经支配第3、4蚓状肌,蚓状肌的作用是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当尺神经损伤后,第4、5指的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过屈,形成“爪形手”。9. 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主要分支分布范围:三叉神经的主要分支:眼神经(分布于眶内、眼球、泪器

17、、结膜、硬脑膜、部分鼻和鼻旁窦黏膜、额顶部分及上睑和鼻背部的皮肤)、上颌神经(分布于上颌牙齿和牙龈、口腔顶和鼻腔及上颌窦粘膜、部分硬脑膜及睑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接受其感觉)、下颌神经(分布于硬脑膜、下颌牙齿及牙龈、舌前2/3及口腔底的粘膜、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皮肤)。面神经的主要分支:面神经管内的分支:鼓索(随舌神经分布)、岩大神经、镫骨肌神经,面神经的颅外分支(分布于面部诸表情肌):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10.简述(视器)眼的神经支配来源、性质、功能:视神经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组成,将视觉冲动传入大脑皮质,属特殊躯体感觉性神经。视器的躯体感觉性神经来自三叉神经,感受视器的痛、温、触

18、压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均属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眼外肌。由E-W核发出的副交感纤维加入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换元后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司瞳孔缩小功能。来自颈上节的交感神经纤维攀附颈内动脉至视器,支配瞳孔开大肌,司瞳孔开大功能。11.试述管理瞳孔开大和缩小的肌肉、神经支配及来源:管理瞳孔缩小的是瞳孔括约肌,由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支配,此纤维起自中脑缩瞳核。管理瞳孔开大的是瞳孔开大肌,由交感神经支配,此纤维发自颈上节的交感节后纤维,经颈内动脉丛及睫状神经节到达眼球。12.简述管理舌的神经及功能:支配舌肌运动的神经为舌下神经;司舌前2/3的一般感觉神经为三叉神经的分支舌神经。而舌前2/3

19、的味觉由面神经的分支鼓索传导。管理舌后1/3的一般感觉和味觉的神经为舌咽神经第4节 :传导通路1.试述躯干、四肢痛温觉的传导通路: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有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第二级神经元是脊髓灰质后角细胞(即、层内细胞),发出的二级纤维越过中线形成对侧的脊髓丘脑束上行,终止于第三级神经元,即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由此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2.写出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躯干和四肢痛、温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部位的损伤表现:(1)本体感觉传导路: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障碍。脊髓后索损伤:同侧损伤

20、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损伤:对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2)躯干和四肢痛、温觉传导路: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同侧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后角损伤:同侧支配区下节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白质前连合损伤: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脊髓外侧索损伤:对侧损伤平面以下(下节段)的痛温觉障碍。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脑束、腹后外侧核损伤:对侧半躯干及上、下肢痛温觉障碍。内囊损伤:对侧半身痛

21、温觉障碍。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的感觉障碍。(3)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损伤:同侧相应分布区的痛、温觉障碍。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丘脑上辐射、内囊、中央后回下部损伤:对侧半头面部痛、温觉障碍。视觉传导路:视神经损伤:同侧全盲。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中枢损伤: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视交叉中部损伤:双颞侧偏盲。视交叉外侧部损伤:同侧眼鼻侧半偏盲。(4)瞳孔对光反射通路:视神经损伤: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健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消失、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动眼神经损伤: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22、(5)听觉传导路: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3.左食指采血时,其痛觉是怎样传到中枢的?此痛觉传导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C6-T1的脊神经节,其周围突通过脊神经后根、脊神经前支、臂丛、左正中神经分布至左食指掌侧皮肤,其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入脊髓止于第二级神经元(板层、-)。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在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右侧侧索,加入脊髓丘脑侧束上升至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由此发出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中、上部。4.试述瞳孔对光反射途径: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如下: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

23、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第5节 :损伤1.面神经核上、下瘫的鉴别点和原因是什么?鉴别点:肌肉萎缩是否明显。原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因未失去其下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早期肌肉萎缩不明显。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失去神经直接支配由于神经营养障碍导致肌肉萎缩。2.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栓塞,可出现何临床表现:大脑中动脉中央支营养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栓塞时可出现“三偏”症状:对侧半身瘫(上、下肢上神经元瘫,面神经核上瘫,舌下神经核上瘫),因为损伤了内囊膝和后肢的锥体束。对侧半身浅、深感觉障碍,因为损伤了内囊后肢的丘脑中央辐射。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24、因为损伤了内囊后肢的视辐射。3.严重中耳炎患者为什么易损伤面神经,损伤后出现何表现?面神经出脑后进入内耳门,穿过内耳道底进入面神经管,此面神经管位于鼓室内侧壁后方,形成面神经管凸,此管壁骨质甚薄,甚至缺如,中耳炎时伤及其内通行的面神经,损伤后伤侧表情肌瘫痪,笑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口角流涎,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变平坦,闭眼困难,角膜反射消失,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等症状。4.一侧视神经损伤和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患眼的瞳孔对光反射表现如何?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患侧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5.

25、大脑脚底综合征(Weber综合征)损伤了何结构?有何临床表现?主要损伤同侧动眼神经根及锥体束,可致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表现为眼球外斜视,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对侧上、下肢痉挛性瘫,面神经核上瘫,舌下神经核上瘫。6.延髓内侧综合征(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有何临床表现?答:可损伤锥体束,对侧上、下肢上神经元瘫。可损伤内侧丘系,出现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障碍。可损伤同侧舌下神经根,出现同侧半舌肌瘫痪。7.脊髓半横断(Brown-Sequard综合征)有何临床表现?同侧肢体硬瘫。同侧损伤平面以下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及精细触觉丧失。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

26、温觉丧失。8.某高血压患者突然昏倒,意识恢复后,说话不清楚,经检查发现:(1)右上、下肢不能运动,肌肉僵硬,膑腱反射和肱二头肌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两侧额纹对等,均能闭目,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2)右半身痛觉丧失,闭目时不能说出右上、下肢被动运动的状态和姿势。(3)双眼右半视野偏盲。问:(1)病变位于何处?(2)为什么出现上述症状?(1)病变位于左侧内囊。(2)因为损伤了左侧锥体束,引起右上、下肢痉挛性瘫痪,右侧面神经核上瘫,右侧舌下神经核上瘫;损伤了左侧丘脑中央辐射,其传导的是右半身的深、浅感觉,引起右侧痛温觉丧失,右侧本体感觉丧失;损伤了左侧视辐射

27、,引起双眼右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上述各传导束均走在内囊,所以内囊损伤出现“三偏”症状。9.大脑皮质的第I躯体运动区,第I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各语言中枢的位置、有何特点?损伤表现?(1)第I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特点: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交叉管理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损伤表现:对侧肢体相应部位瘫痪。第I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的后部(3、1、2区)。特点: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左右交叉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损伤表现:对侧肢体相应区感觉障碍。(2)视觉区:距状沟两侧的枕叶皮质(17区)。(3)听觉区:位于颞横回(41、42区)。(4)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44、45区)(说话中枢)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5)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8区)受损产生失写症。(6)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区)(阅读中枢)受损产生失读症。(7)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22区)(听话中枢)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