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孟英医案之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5735836 上传时间:2020-07-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王孟英医案之心得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王孟英医案之心得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王孟英医案之心得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王孟英医案之心得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王孟英医案之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王孟英医案之心得体会.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读王孟英医案之心得体会指导老师:彭建中作者:原文: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或云冷积也,莫妙于蒜罨。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复邀张凤喈、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今春请神方于各乩坛,皆云不治。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

2、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

3、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疾日锢而腹愈胀。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

4、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艾田云:薛一瓢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分,才可当得名医二字。聆君妙论,不愧名医”。于是以沙参、竹茹、丝瓜络、银花、楝实、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白芍出入为方,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天时渐热,服药已久

5、,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不但药力较优,亦且饵之易化。如法服至长夏,健步经通,遂以康复。王士雄,字孟英,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为中医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其主要著述有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等,后人将其医案收集整理成王孟英医案一书,其中包括了大量关于杂病的论治的方法。本篇医案讲述的是一位姓何的妇女一到冬天的时候就会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自己用吸食鸦片和水灸法治疗,症状反而加重。于是请庄某、张凤喈、包次桥、姚孟斋等医家诊治,都诊断为虚损,治以温补等法后,

6、病情加重。后来请王孟英为她诊治。王孟英一看这位少妇,身体非常的消瘦,舌质是红绛的,眼睛也是红的,非常的口渴,想喝冷水,脉象细数。王孟英指出:病人的的大便是热而且腻,从中他判断不是肾虚脾败之泻,也不是虚损之症。他认为是肝气犯脾而至肝强脾弱所致的腹胀、呕吐,后自己误用鸦片使体内气机不调,又用水灸法耗伤阴液,使体内郁热更盛。本来应该治以清热滋阴,健脾疏肝,却历温通进补之治,而渐渐骨立形消,卧床不起。阅读完这篇医案之后,首先让我感触很深的是,王孟英收集病情资料很详尽,真正做到了望、闻、问、切四诊具备。问二便的时候,王孟英还会问及二便的量、色、质、味等,这样才可以全面地了解到病人真正的病情,作出正确的诊

7、断。另外,王孟英很重视通过左右手脉象诊察气机的升降,他认为,右脉主肺,主降;左脉主肝,主升,而肝和肺在气化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肝气不升则肝郁易化火,肺气不降则易郁而成痰。因此,临证时注重左右手的脉象对把握人体的气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在临床治病时,一定要切实做到四诊俱全、面面俱到,辨证论治,才可用药。其次是王孟英对于病机的准确把握。他就何氏全身的气机紊乱,准确地断出其源头就在于肝盛乘脾。肝为风木,脾为中土,如果肝木过于旺盛,则会出现木乘土的症状,正如孟河费伯雄先生医案所云:“脾为湿土,以升为健,胃为燥土,以降为和,肝木横亘于中,上犯胃经,下克脾土,以致胸腹不舒,甚

8、则作吐作泻。” 同时,脾的运化功能不仅需要其自身的升清降浊,更有赖于肝的疏泄,如果肝木疏泄太过,犹如河道淤泥顺流而下,通畅无阻,这势必会影响脾胃的吸收运化,而无权实施其斡旋中焦、升清降浊的功能,如黄河决口,清浊并下,从而引起泄泻。泄泻日久,脾胃益虚,肝木益旺,治宜抑肝扶脾。除了胁痛易怒,少气懒言之外,王孟英还提出本证的指征是:一是腹中痛后即泄泻,泻后腹痛略有缓解,痛一阵,泻一阵,时轻时重,有的常年不愈;二是脉有弦象,特别是出现于左关,按之软,表明脾之不足。从这篇医案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的“运枢机、通经络”的枢机学术思想。他指出“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

9、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他认为人之所以生病也在于“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何氏之病即是因气机阻滞,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出现腹胀、呕吐,脉弦数,舌绛无津。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出现痰多善怒。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出现饮而不食。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出现腹胀坚高,小便短而大便日泻十余行。进而治法“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王孟英

10、的枢机思想正是以“气动”为核心。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精微的物质。气运行于周身各脏腑,在气化作用下派生出了各脏腑的阳气和阴气。气的正常运行方式有升、降、出、入。每个脏器的气的运行都有自己的方式。通过辨证论治找出疾病的关键,以枢导关键脏腑的气的运行来治疗疾病。气行舒畅,脏腑的生理功能就可恢复,疾病自愈。另外,王孟英在处方时也很重视引药的应用。若见泄泻液脱而滋阴则增滑利;若用温燥药则助肝风;若加升提清阳药则于泻无济。王孟英说:“病起泄泻,何必为寒?正是伏邪自寻出路,而温补以固留之,自然内陷厥阴,不可救药。”人体都有自我保护的驱邪能力,和自我恢复的能力。泄泻病,本身就是机体病态的一种表达

11、方式,如果强行补涩,必使在内之邪内陷,或失衡之机郁结体内,日久只能变生他病,后患无穷。在人体有邪或机体失衡时,驱邪外出或调理机体,本身就是在助正气伸达。他认为引药能够加强药物的疗效,且能起到引经报使,使药效直达病所之功。例如,本医案中的“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而且,王孟英临证用药,既继承了经方特点,又集温病诸家之大成,“重病轻取,淡中见奇”。虽然何氏已经温通补治,骨立形消,群医束手无策,但是王孟英以为病重之证必下猛药。他认为肝郁泄泻的治疗特点为:首先,肝实证明显而没有肝阴血不足者,使用诸如川楝子这类的清肝泻火重药;其次,对于肝阴血虚甚的证候,清肝泻火重药万不可施,需要使用诸如牡蛎这类的平肝且能养肝药物;再次,在治疗肝郁泄泻时,注意扶助脾胃。王孟英治疗肝郁证的核心药物是:川楝子、牡蛎。只有通过调整气化枢机,疏通经络隧道,使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活动趋于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则病可愈。其调方也不过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药平淡无奇,却切中病机,故能效如桴鼓。王孟英用其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病人解除痛苦,还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医案整准确。我们后代学习中医的人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前世医家们留下的精彩医案中学习、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素养,为弘扬祖国医学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