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l2l随代声Q体/成焦祝分)前言1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2第一节发展基础2第二节存在的问题8第三节机遇和挑战10第二章总体要求13第一节指导思想13第二节基本原则13第三节发展目标14第三章空间布局17第一节双核引领17第二节四带联动18第三节多点支撑20第四章全产业链打造千亿级产业21第一节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21第二节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29第三节旅游文化产业41第四节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47第五节现代商贸物流产业54第五章全产业链培育百亿级产业61第一节烟草产业61第二节新兴服务业64第三节数字经济产业65第四节绿色化工产业69第五节房地产业70第六节金融业72第六章强化产业发
2、展支撑73第一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73第二节强化科技创新驱动77第三节做大做强产业园区79第四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81第五节强化招商引资84第六节推动形成质量品牌优势85第七节构建更高水平开放格局86第七章保障措施89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89第二节强化项目支撑89第三节加强人才引培90第四节完善投融资政策90第五节强化用地保障91第六节强化监测评估91附件规划图纸92说f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全球产业变革趋势、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
3、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动产业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及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云发202513号)要求,围绕努力建设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目标定位,加快构建符合发展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地,推动打造滇中崛起增长极,特编制州”十五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范围为州全域,规划期为2026-2030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第一净岌晨壅础与环篌十四五”期间,全州深入落实全省加快发展八大重点产业、打造三张牌等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两型三化七链统筹一突出两打造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推
4、动重点产业项目招商和落地实施,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8.1%,2+5+3迭代产业体系构建迈出了坚实步伐,重点产业对全州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进一步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地打造取得历史性突破。202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372.16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排名由2015年的第11位晋升到2025年的第7位。第一节发展基础一、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坚持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集中力量巩固提升烟草、冶金两大传统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新材料与绿色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五大产业,积极发展石化、现代商贸物流、新兴服务业三大产业,2+5
5、3迭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2025年十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894.69亿元,占全州GDP的比重为65.2%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20.0:38.3:41.7调整优化为2025年的19.1:39.8:41.1,一烟独大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2025年非烟工业增加值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达78.6%,较2015年提升20.6个百分点。二、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著烟草和冶金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巩固提升成效明显,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0%以上,2025年实现增加值148.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8%。烟草产业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2260优质烟叶工
6、程项目深入实施,2025年烟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7%o冶金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严控新增低效产能,着力化解过剩产能,2025年冶金产业完成增加值42.1亿元,占GDP比重为3.1%o三、五大重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新材料与绿色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五大重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5年五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4.29%,较2015年提升8.1个百分点。全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启动建设,工业大麻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中彝医药产业快速发展,2025年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产值132.5亿元。文化旅游产业
7、快速发展,现有24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市、元谋县入选“2025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名单一部手机游板块上线运行,旅游革命深入实施,“十四五期间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次年均增长19.1%,累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017.4亿元,年均增长32.9%0新材料与绿色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39%,已建、在建单晶硅片产能占全国1/4,占全省1/2;已建成新能源装机207万千瓦、在建203万千瓦;光伏装备、数控机床、电力和机电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锦润数控成为全国最大的炮塔式摇臂铳床生产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年均增速始终保持2位数以上。绿色食品牌两区两园”加快建设,创建县级以上绿色食品牌”产业基
8、地156个,新增三品一标”质量认证农产品457个,彝州特色绿色食品品牌效应不断扩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全州第一大产业。四、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积极推进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禄丰产业园区勤丰化工园区入选省首批化工园区,磷化工产业链进一步延伸。2025年石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1.33亿元,年均增长5.3%o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基本覆盖全州,州县乡村四级物流服务网络逐步完善A级物流企业达5户,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成为全州第二大产业,2025年增加值达143.15亿兀,年均增长4.7%。金融、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2025年完成新兴服务
9、业增加值121.24亿元,是2015年的3.75倍。专栏1州十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完成情况表序号名称2015年2025年增加值(亿元)占GDP比重(%)增加值(亿元)占GDP比重(%)512.9167.22894.6865.21烟草产业110.3814.5106.337.752冶业48.16.342.073.073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20.852.768.54.994旅游文化产业36.614.849.733.625新材料与绿色能源产业6.720.937.362.726先进装备制业1.50.1937.292.727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产业134.0817.6227.6720.248石产业8.7
10、41.0611.330.839现代商贸物流产业113.6814.9143.1510.4310新兴服务业32.254.2121.248.84五、创新发展迈上新高地深入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由2015年的0.33%提升到2025年的0.6%o科技对产业支撑能力明显提升,累计申请专利5739件,专利年申请量进入全省干件以上的州(市)行列;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7件,排名居全省第四;申请商标12395件,注册商标7636件,是“十二五”的3倍,有效商标注册量突破万件。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主体培育取得新进展,实现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11、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3户、科技型中小企业484户,均居全省第四位,分别为“十二五”时期的L8倍、2.9倍。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州累计建成各类院士专家工作站238个,总量居全省第二位;有国家创新人才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人,在全省率先实现科技特派员贫困村全覆盖。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向外推介科技需求项目签约560项,签约投资达1713.95亿元。六、开发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各开发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以高新区和禄武产业新区为核心的“双核引领局面逐渐形成。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绿色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产业蓬勃发展,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7.43亿
12、元,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46.8%,在全国国家高新区排名中上升7位,是省唯一实现争先进位的国家高新区。禄丰产业园区以新材料产业为主导,冶金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和循环经济产业为辅助的产业体系加速形成,金山片区成为四个省级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勤丰化工园区成为全省首批确认的5个化工园区之一。武定产业园区以钛产业为主,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为辅的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州级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成效明显,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七、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强劲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十大工程,切实落实好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为企业提供最优的环境、最优的政策、最
13、优的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45.6%提高到2025年的48.4%o市场主体健康较快发展,总数达19.4万户,较2015年增长72.5%o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形成,培育发展微型企业8560户、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173户,省级民营小巨人企业9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户,进入省百户优强民营企业名单企业6户,获得省百名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企业家7名,进入全省绿色食品20佳企业行列企业2户。累计新增64户规上工业企业,2025年达345户,产值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2户,卷烟厂、隆基年产值分别突破100亿元。八、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以综合交通、水利、能源
14、数据、商贸物流五大枢纽为重点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产业发展的硬件环境进一步提升。昆楚、楚大、武易、楚姚、玉楚等高速公路项目强力推进,武定至易门、至大姚、武定至倘甸至寻甸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公路网持续加密,全面实现县县通高;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通邮、通客车;民用机场即将开工;铁路动车复线全面建成,进入高铁时代,南北大通道总体贯通,东西大通道历史性增强。滇中引水段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加快实施,乌东德水电站移民安置全面完成,区域互济、均衡优质、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与利用体系加快形成。建成33条特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境内形成四直十五交西电东送大通道布局,中缅油气管道、楚攀天然气
15、管道建成运营。行政村以上实现4G网络全覆盖,宽带网络实现光纤化,县(市)城区开通5G网络。商贸物流和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降本增效、内外联动、区域联动的物流体系基本形成。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以一颗印章管审批为重点的放管服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更加广泛,一部手机办事通推行成效明显,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6%,全程网办率达43.79%,两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隆基、龙佰、神威、晶科等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到发展,“十四五”期间引进州外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5.6%o第二节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够高全州产业全而不优,千亿级
16、产业仍为空白,缺乏竞争力。新型工业化发展不够,全产业链重塑烟草、冶金等传统产业力度不够,生物医药、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等产业规模小、层次偏低,产业链条结构不完善,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202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个百分点,总量仅占全省的6.2%;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181,低于全国2.4:1的平均水平;服务业总体呈现“小、散、弱态势,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高端服务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产业融合程度低,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不足。二、资源优势转化滞后全州矿产、新能源等资
17、源丰富,是全省最有条件打造绿色能源牌的州市,但硅、钛、钢钛等绿色制造产业尚停留在卖原材料阶段,产业上中下游不配套,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尚未取得根本突破。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4张世界级名片资源优势,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缺乏高端旅游产品,旅游要素短板明显,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6%0元谋冬早蔬菜、南华野生菌等农产品品牌名气大,但生产基地、产品加工、流通营销环节衔接不紧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三、开发区竞争能力不强开发区开发程度不高,产业向开发区聚集不足;开发区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商业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18、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影响项目落地;管理不畅、权限不足、政策不优、环境不佳等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载体平台综合效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2025年,三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和仅占全州GDP的15.8%,其中禄丰产业园区、武定产业园区分别占3.1%和1.2%o四、市场主体培育不足放管服改革存在联动审批不到位、公正监管不力等问题,距离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还有一定差距,全州市场主体总数19.4万户、仅占全省的5.3%,企业仅占市场主体总数的21.2%,规上工业企业345户、仅占全省的7.9%,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仅有12户、百亿元以上企业仅有2户。五、科技支撑产业发
19、展能力薄弱全州科技创新工作起步晚,科技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尚未建立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202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仅达06%,比全国、全省低1.9个、0.45个百分点。创新链前端企业、头部企业和高端技术创新人才缺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绿色硅、绿色钛、生物医药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农业科技人才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农业科研研发能力不强,自主核心技术成果少。第三节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但
20、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物质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必须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着力开启州跨越发展新征程,努力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一、面临的机遇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全球产业组织变革和国内外产业梯次转移不断加速,将加快推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实现突破,为州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
21、政策实施带来的机遇。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战略,10将从改革开放创新、补短板、调结构、增动力、促发展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为州尽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实施带来的机遇。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能源生产、能源传输、能源消费的加速升级带来机遇,也对产业结构低碳化提出更高要求。将倒逼州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进一步释放州富集的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发展潜力,为绿色能源、节能环保、先进制造
22、等产业带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省推动滇中崛起带来的机遇。省加快推动滇中崛起,支持滇中城市群打造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将进一步加大对滇中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州作为滇中地区重要成员,推动滇中崛起既是神圣使命、更是重大机遇,全力打造滇中崛起增长极将对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等产业带来机遇。省全力推动产业强省建设带来的机遇。省全力推动产业强省建设,全力以赴大抓发展、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大抓营商环境,将有利于州找准自身定位和优势所在,促进烟草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生物医药、旅游文化产业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韧性,推动形成一批新
23、的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二、面临的挑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带来的挑战。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随着产业加快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水等资源要素的需求,发展与保护矛盾将日益凸显,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区域竞争压力加剧带来的挑战。昆明是的省会城市,GDP占全省的1/3,30个主要工业行业中共有21个产业占比居全省第一;大理位于滇西地区的枢纽位置,定位为滇西中心城市,是国际旅游名城,发展势头强劲;虽然是滇中通往滇西的咽喉要道,但是处于两个枢纽城市中间,在城市影响力、综合经济实力、人口集聚能力等方面,的核心优势都不足,一定程
24、度上会出现双边虹吸效应。如何在激烈的要素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绿色制造、生物医药、旅游文化等产业差异化、集群化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第二章总体等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州第十次党代会具体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产业发展战略和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突破工业、做优农业、做强服务业为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
25、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产业强州战略,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全产业链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推动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经济发展由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进,为建设滇中崛起增长极注入新动能。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产业集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快推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吸引创新要素和专业人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坚持强链延链、集群发展。加
26、大产业整合力度,推动优势资源和规模企业向符合布局规划的产业载体集中,增强规模集聚效应。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步伐,持续推进建链强链补链,延伸重点产业链条,强化产业内部协作,提升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坚持绿色发展、集约增效。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抢抓双碳”战略下的发展机遇,强化能源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健全绿色发展制度环境,淘汰低端过剩产能,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30年,现代产业体系骨架基本形成,千亿级支柱产业的支撑地位全面确立,百亿级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占比明显增加。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绿
27、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烟草产业、新兴服务业、数字经济产业等打造成为百亿级产业。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0%以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重点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实现深度融合;到2030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40%以上。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创新载体进一步壮大,到2030年,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28、和企业技术中心25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00户;创新人才队伍加速壮大,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00个,引进高端科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10人(个)以上。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支撑产业发展的交通、水利、物流、能源、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家高新区、禄丰产业园区打造成千亿级园区,武定产业园区建成百亿级园区。营商环境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场活力充分激发。到2030年,重点产业深度融入全省、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重点产业增加值
29、占GDP比重达到8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左右,基本形成符合实际、时代特征、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迭代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35年,开放共赢、内外联动的产业链基本形成,产业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建成。专栏2州“十五五”产业发展目标表分类产业2025年基期值2030年目标值G乙元)增加值乙元)增加值占GDP比重(%)收入乙元)增加值乙元)增加值占GDP比重(%)千亿级产业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75.060.928002008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1195277.6720.24200050020旅游文化产业6
30、2049.733.621200963.8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132.568.54.997001807.2现代商贸物流产业143.1510.4316002309.2百亿级产业烟草产业226.36106.337.751601305.2新兴服务业121.248.843001506数字经济产业533.862001255绿色化工产业11.30.836001506房地产业61.564.491004金融业49.493.61004合计196178.4第三章空向有局立足州产业发展基础和重点,结合产业发展空间需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双核四带多点产业空间布局。第一节双核引领以国家高新区和禄武产业新区为支撑,
31、优化重点产业发展布局,推进产城融合、集聚发展,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提高产业集聚度,打造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一、打造以国家高新区为支撑的核心引擎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优势,优化发展布局,做大做强高新区。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对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空间资源进行战略预留和储备。明确主导产业方向,集聚发展要素,引入培育绿色+特色+互联网+等新业态,重点打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绿色制造、现代商贸物流、新兴服务业、数字经济产业、烟草产业等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智能化和数字化升级。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园区城市服务功能,打造产业发展功能区,提高产业集聚度,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高质
32、量发展的引领区。二、打造以禄武产业新区为支撑的核心引擎统筹考虑禄丰产业园区与武定产业园区的协作关系,积极主动与滇中新区开展合作,重点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世界光伏之都核心基地、绿色钛产业聚集基地(绿色钛谷)、绿色铜产业聚集基地、绿色钢钛产业聚集基地、绿色化工产业基地、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探索建立与国家高新区合作机制,加快打造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推进产城融合,建设高品质的创新融合发展试验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形成国家高新区辐射带动、滇中新区拓展拉动的新格局。第二节四带联动充分发挥枢纽区位、自然资源、
33、特色文化优势,持续推进昆楚、永武、永双、武易四条经济带建设,合理布局各带重点发展产业,形成两横两纵的井字型经济带。一、昆楚经济带依托杭瑞高速、昆楚大复线、昆楚大高铁和滇中城际铁路,主动接轨昆明、融入滇中、辐射滇西,内联、禄丰、牟定、姚安、南华,外引昆明、大理,延伸至丽江;巩固提升烟草产业,重点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现代商贸物流、绿色制造、旅游文化、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产业,打造融入滇中城市群发展、带动滇西发展和推动州域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核心经济带。二、永武经济带依托已建成的京昆高速公路、成昆动车和拟建的成昆高铁等综合交通网络,以永仁、元谋、武定县域经济为支撑,沿线乡(镇)为重要节点,以联
34、动融入长江经济带、中国一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发展为战略取向,充分发挥对内融合永仁、元谋、武定三个县域发展,对外连接昆明、攀西经济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发展功能,重点布局发展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现代商贸物流、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等产业,打造两头融入、两头开放、两头承接的开放合作经济带。三、永双经济带依托已建成的成昆动车、楚姚高速,在建的弥楚、永金、永姚和规划建设的大攀、楚景、姚南(姚安一南华一南涧)高速公路等交通干道,对内融合永仁、大姚、姚安、南华、牟定、双柏7个县域发展,北向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攀西经济区,南向跨州出境的内外开放功能,重点布局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
35、绿色食品、现代商贸物流、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旅游文化、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产业,打造州域纵贯南北、双向开放、错位发展的新兴经济带。四、武易经济带依托武(定)易(门)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滇中外环线综合交通网络,抓住滇中城市群和滇中新区规划建设机遇,以多重联动融入国家和省的经济走廊及滇中城市群发展为战略取向,推进武定至会理高速公路建设,构建禄(劝)武(定)易(门)南北大通道,以武定县城、禄丰城市和禄武产业新区为支点,沿线乡(镇)为节点,积极推进与四川攀枝花、会理,昆明禄劝、安宁和玉溪易门合作发展,沿带重点布局绿色制造、旅游文化等重点产业,打造全州率先融19大理白族自治州大邸用禄武星巡醺昆明市楚雄州十
36、四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布局图入滇中城市群发展、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带。第三节多点支撑以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城市建成区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可开发利用空间,发挥各县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做大做强一县一业,积极争取设立大姚、南华、元谋、姚安、永仁、双柏等州级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多个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特色明显、产城融合的新增长点。图例力核心引擎II多点,引昆楚经济带!川永武经济带叵殛!永双经济带叵三武易经济带E-I规划范围线结合产业发展空间需求,加快构建“双核四带多点“产业空间布局。双核楚雄国家高新区和禄武产业新区;四带昆楚经济带,永武经
37、济带、永双经济带、武易经济带;多点:楚雄市、禄丰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谦县、武定县十县(市)城市建成区。图1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布局图第团车全声Q线打逼千亿低声必第一节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一、发展思路和目标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启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资源换产业、拓链条、提质效,培育链主企业,全产业链打造绿色硅光伏、绿色钛、绿色钢钛、绿色铜产业集群和“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把打造成为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到2030年,力争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产值达28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
38、200亿元。图2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结构图二、发展布局综合考虑风能资源、电网接入条件及项目规划深度等因素,重点在姚安、大姚、南华、永仁、元谋、武定等6个县区域打造全国一流的“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同时将南华、双柏、禄丰等4县(市)融入红河流域打造”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绿色制造产业主要布局在、禄丰、武定、大姚,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向园区集聚,绿色硅重点布局在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区富民庄甸工业组团、云甸片区和禄丰产业园区金山片区;绿色钛重点布局在禄丰产业园区勤丰片区、土官片区和武定产业园区县城东南绿色产业片区、禄金新型工业片区;绿色钢钛重点布局在禄丰产业园区金山片区;绿色铜重点布局在国家高新区产城
39、融合区富民庄甸工业组团、云甸片区及禄丰产业园区勤丰片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以禄丰、大姚为核心,全力打造一基地(省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两集群(数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汽车及配套产业集群)。图3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布局图三、发展重点上游中游下游光伏系统应用产品Z总产能75GW建成产能3GW在建产能7GW拟建产能IOGWI招商产能55GWJ总产能50GW在建产能20GW招商产能30GW光伏级晶硅材料总产能145GW建成产能50GW在建产能5GW拟建产能50GW招商产能40GWJ单晶硅电池片冶金级工业硅在建40吨高纯磷、60吨高纯锢,10吨高纯镶“卡脖子材料多晶硅锭多晶硅片多晶硅电池片招商
40、产能10万吨产业配套建成:单晶切片包装件、清洗药剂配送、ABS托盘等项目拟建:10万吨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等项目招商:金刚线、石英生竭、太阳能逆变器、太阳能支架、光伏玻璃招商产能50GW伏池件光电组伏电统光发系Z总装机700万千瓦建成47.2万千瓦在建203万千瓦拟建452万千瓦,招商30GWh动力电池项目:储能配套装机140万千瓦晶体硅原料硅片/硅棒/硅锭I光伏电池I斗伏组1牛打造绿色硅光伏全产业链。抢抓硅光伏产业处于上升期的机遇,出台支持电池和储能产业发展的意见,推动绿电产业和硅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绿电硅材加工一体化建设为核心,拉长晶硅材料制造长板,补齐辅材制造短板,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
41、加快形成多晶硅一单晶硅T圭片一电池片一组件为一体的硅光伏产业链。依托晶科、隆基、宇泽等行业龙头,加快建设市9000亩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集群基地、禄丰市6000亩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基地,推进光伏发电、隆基三期、宇泽三期、晶科能源电池片、百斯德磷酸铁锂储能电池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硅电子、硅化工和碳化硅材料产业。到2030年,实现硅光伏产业产值HOO亿元以上。图4绿色硅产业链图谱打造绿色钛全产业链。实施钛矿勘查三年行动,以龙佰新立、钛业等为龙头,加快构建钛铁矿一钛精矿一高钛渣一海绵钛(钛白粉)一钛型材(钛合金或涂料)产业链、高钛渣一钛白粉一涂料一塑料钛化工产业链及石油焦搬后焦一石墨电极配套产业
42、链。推动钛矿资源和钛矿采选行业整合,稳步推进钛产业原料基地建设,加强钛矿石供应链建设。整合及改造提升高钛渣和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装备,加快建设30TO万吨/年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高端氯化法钛白粉和转子级海绵钛,鼓励发展钛合金、钛制品等适销产品,以及适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高端钛材料。加快建设武定钛原料、禄丰勤丰钛化工、士官钛材深加工产业园,打造钛产业集聚创新区,推动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到2030年,钛产业产值达500亿以上。图5绿色钛产业链图谱打造绿色钢钛全产业链。依托攀西和钢钛磁铁矿资源优势,以现有钢铁生产项目为基础,以钢钛生产线、优质棒材精深加工基地、装配式钢结构制作加H
43、中心、装备再制造、智能研发中心建设为重点,推进绿色钢钛产业园建设,推动传统钢材生产向钢钛金属精深加工延伸,构建价值链趋向高端、产品链趋向终端的钢钛金属产业链。强化钢钛金属精深加工,推进清洁钢、钢液电池、钢氮合金等项目落地。创新绿色高效提钢工艺技术,与中科院合作研究亚熔盐提钢工艺。积极拓展钢钛的应用领域,开展钢氧化物、高纯钢、钢合金等新产品的研发。探索开发高强度PC构件、建筑用钢结构、新型节能环保墙材等构件,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到2030年,力争钢钛钢铁产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图6绿色机钛产业链图谱打造绿色铜产业集聚基地。以矿冶、滇中有色金属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铜冶炼向铜运用转型,积极发展
44、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构建铜精矿一铜冶炼一阴极铜一铜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集群。推动云铜在楚项目及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推进铜材加工、铜合金精密铸造产品和导电紫铜排等工艺提升改造,发展高端精密铜材、铜线材、铜杆、高导新材料等。加快节能环保安全提升改造,突破年产20万吨阳极铜,形成50万吨阴极铜产能。到2030年,力争绿色铜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打造“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依托州光伏和风电年利用小时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的优势,结合国家产业导向,加快推进2.03GW光伏项目建设,全面启动1000兆瓦金沙江干热河谷复合型光伏平价上网示范项目。扎实推进光伏+农业光伏+林业”等领域发展,打造干
45、热河谷光伏提水灌溉基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光伏发电复合基地。利用金沙江大型水电送出通道的有利条件,严控中小水电建设规模,积极配合做好乌东德水电站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统筹汇集送端新能源电力,优化配套储能规模,打造区域性国际绿色能源枢纽。加快牟定国家石油储备库、天然气应急储备站等项目建设,建立应急能源储备机制,保障能源供给。加强储能、充电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储能电池、动力电池产业链。到2030年,新能源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绿色能源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围绕汽车制造、数控机床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配件、高档数控机床、电力电缆、机械加工等项目建
46、设,打造全省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锦润数控、大姚祥华公司为龙头,重点推进禄丰碧城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和大姚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打造汽车配套、高端数控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智能开关电器、先进电力装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农业机械,形成重点引领、优势突出的高端装备产业。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提高制造水平。到2030年,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专栏3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发展重点工程绿色硅发展重点工程。依托隆基、宇泽、晶科等企业,发展单晶硅棒、单晶硅片、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锂电池纳米负极材料,全力推进145GW单晶硅切片、75GW单晶硅拉棒、50GW单晶硅电池片、30Gwh动力电池、10万吨锂电池纳米硅负极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40吨高纯磷、60吨高纯锢、10吨高纯线生产线建设项目,上游发展粗钱提取,下游发展磷化锢生产。绿色钛发展重点工程。重点建设年产3万吨电熔氧化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