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2).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78103 上传时间:2025-07-3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二个五年,也是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抢抓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规划,对于提升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建设制造强市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科学编制规划,准确把握新方位、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使规划成为未来五年市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一、发展基础(一)“十四五”发展现

2、状1、工业发展基本情况“十四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全力以赴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创新等各项工作,力促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202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456.83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39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6.1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01.02亿元、利税总额422.57亿元,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5.51万元。2、转型升级有序推进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2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49.4:48.3,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4

3、9.3%、15.8%,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灯饰照明、家具、五金锁具、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传统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拥有23大产业集群,百亿级以上产业集群增至12个,其中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项产业集群联盟标准,火炬开发区生物医药、古镇灯饰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美居、古镇灯饰成为国家产业集群品牌试点区,健康科技产业集群获评首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小榄镇五金制品等9个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火炬区-板芙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火炬区光电产业基地分别被认定为省智能制造

4、示范园。3、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发明专利授权量逐年增长,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省级以上名牌、名标数量持续增加。积极探索构建“1+1+9+N”(1个平台体系,1个平台联盟,围绕9大板块,引育N个公共技术服务单位)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认定哈工大机器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工厂装备集成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共享机器人打磨抛光共性工厂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25年底全市已有工业和工业互联网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8家。落实智能制造2030发展规划(2016-2030年),在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等领域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和示范应用,2

5、025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省级29个、市级8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104家、市级338家。大力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推进首台套产品投入市场应用,2025年底全市已有160个产品获认定为省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4、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行动计划,坚决化解过剩产能,全市“僵尸企业”已基本出清。积极配合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省市各项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打好污染防治、节能增效攻坚战。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单位GDP能耗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2025年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累计达704家

6、其中应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共275家,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共429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企业425家。大力宣传及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市共15家企业、32个产品纳入国家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其中H家企业被认定为绿色工厂、4家企业被认定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2个产品被认定为绿色设计产品。5、产业平台和项目建设加快大力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和工业项目落地,制定关于建立市重点招商引资产业项目落地推进机制的工作方案,梳理项目落地推进工作的14个阶段49个环节,建立“一项目一张表制度”,开发“市重点工业项目推进管理系统”,加快项目推进效率。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和增资扩产,妥善化解“零供地”增资扩

7、产项目面临的用地历史遗留问题。根据市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攻坚方案精神,发挥市重点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总指挥部办公室职能,建立高规格常态化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实施市领导挂点联系项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制定作战图、鱼刺图实施挂图作战,建立项目通报制度,每月与镇街召开沟通会,建设市重点工业项目跟踪管理系统,全面加强项目动态管理,举全市之力打赢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攻坚战。2025年,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动工223个。6、企业梯队培育成效凸显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行动计划,从智能改造、品牌培育、兼并重组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涌现出明阳智能、木林森、联合光电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2025年全市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

8、家、超十亿元企业75家、亿元以上企业845家,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85家,总部企业64家(其中工业总部企业42家)。实施“小升规”培育工程,推动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39家,2016-2025年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87家,年均增长546家,净增1106家。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截至2025年底,我市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5个,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个,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1个,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11个,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9个,省专精特新高成长中小企业80家。7、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信息

9、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出台并实施市”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专项实施方案(2016-2025年)市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5年)市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6年)市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5年)等政策文件,重点推进5G基站、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等建设,截至2025年底,已累计建成5G基站4206座,全市5G用户累计发展183万户。网络宽带服务和用户普及率提升,2025年底光纤用户累计数174万户。8、两化融合不断深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两化融合”试点企业超

10、80家。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和产业数字化,以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集聚区的企业整体上云,引导龙头企业建设服务于传统产业集群数字化升级的行业性平台,2025年底已推动235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28家骨干企业在智能装备、食品及日化、游戏游艺、LED封装等领域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和行业性平台标杆项目建设。加快传统产业集群数字化升级,灯饰照明、智能小家电、厨卫行业入选省产业集群工业互联数字化转型试点。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面向广大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及工控安全支撑体系。(二)存在问题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制造业发展层次总体不高。大多数产业仍处于中低端产业层次主导的发展阶段,缺

11、乏大企业大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拳头产品较少,工业产值、增加值等指标增速连续多年在珠三角排名靠后。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没能挑起大梁。制造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支撑力度较弱,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实力仍较弱小,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强。市场主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研发投入强度较低,造成创新研发能力弱,传统产业集群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强,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等创新要素驱动力较弱,关键材料和部件受制于

12、人。四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不佳。近几年稳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但成效不显著,传统产业发展势头减弱,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强度不高,投资力度大、技术水平高能实现智能制造升级的技术改造项目不多。五是资源要素瓶颈突出。土地瓶颈突出,面临土地资源紧缺和大量土地闲置的双重困境,工业发展空间不足;人才招引难、留人难现象突出,主要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技术人才缺乏。六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应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整体水平不高,数字赋能制造业发展力度不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关乎稳住“十五五”的经济发展局面,更事关

13、未来五年定百年”大局。“十五五”时期,必须咬定制造业发展不放松,坚持制造业强市不动摇,奋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表1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指标名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2015年“十四五”规划目标值“十四五”完成值2025年年均增长2025年130618307%1176.19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X业数个8104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5.418.13%15.51工业增加值率%20.622.522.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左业增加值比重%38.35048.6指标名称装备制造业投资单位亿元2015年100.08“十四五”规划目标值“十四五”完

14、成值2025年年均增长2025年20%83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口值亿元41375012%40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二工业比重%31.63634.1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时曾加值亿元22744014%186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个346400338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个7290108省清洁性生产企业个92100101指标名称光纤入户累计单位万户2015年87.9“十四五”规划目标值“十四五”完成值2025年年均增长2025年1201744G通信基站累计座18526380001175计口径发生变化,重点向5G基站方向建设二、发展环境“十五五”时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5、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带动全市域对接深圳“西协”战略,规划建设深圳-产业拓展走廊,制造业处于升级换挡、爬坡越坎的关键阶段,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发展机遇1、工业4.O引发新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引发制造手段、服务模式和生态系统等重大变革。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引领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发展,打破传统制造流程,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给工业发展带来“换道超车”的新机遇,有助于激发科技创新

16、潜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重塑制造优势。2、“双循环”战略带来新契机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十五五”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制造业基础良好、民营企业众多、外向型经济特征鲜明,把握双循环战略机遇,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促进国内外市场高效联通,可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推动工业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3、“双区驱动”提供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入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提速

17、叠加深圳-产业拓展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以及深中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通车激活的交通区位优势,工业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各类生产要素将在大湾区快速流动和重新配置,一批龙头项目和企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进行产业转移。要抢抓机遇,主动承接核心城市创新资源要素外溢,坚持制造业强市不动摇,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在融合互动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4、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提供新动能新基建通过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赋能制造业发展,将成为“十五五”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型

18、基础设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抓住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新风口”,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为支撑,促进灯饰照明、五金家具、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存量优化;并通过吸引优质重大项目落户,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推动新基建相关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前沿技术水平提升,打造引领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增量崛起,可激发工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跃上新台阶。2.面临挑战1、国际形势空前复杂“十五五”时期,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世界

19、政治格局、全球治理、世界秩序等面临前所未有大变革,给全球经济增长和投资贸易带来严峻挑战,经济外向度高的工业发展面临更大压力。发达国家积极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市场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等优势努力承接制造业转移,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考验中美矛盾加剧、新冠疫情的全球扩散和蔓延,加深了产业链上下游及横向传导风险,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甚至“断裂”,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多元化趋势,后疫情时代产业链重构难以避免,亟需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中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韧性、活力和抗风险能力,打好产

20、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促进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3、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近几年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在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趋弱,随着资源要素的日趋紧张、内地发达城市和地区依靠产业优势、优惠政策叠加,不断吸引优质企业集聚,对工业发展带来强烈竞争。大湾区背景下珠三角核心区城市、周边城市对重大平台载体、创新资源要素的争夺更趋激烈,接受广州、深圳的辐射相较佛山、东莞、惠州少,珠中江城市圈内的珠海、江门三个城市面临同台竞争。随着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大自贸片区的创新发展,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加快推进,在带来“溢出效应”的同时,“虹吸效应”使得各种创新资源要素向珠江东岸城市集聚,工业

21、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与威胁。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双区驱动”“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抓住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新风口”,促进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做强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总体思路立足工业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坚持制造业强市不动摇,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

22、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未来产业+生产性服务业”5大重点产业领域,推进8大重点任务,实施10项重大工程(可概括为“五八十”工作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制造业走好智能化、数字化、品牌化、资本化、绿色化发展之路,促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实现增总量、优存量、促增量、提质量,培育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竞争新优势,奋力打造大湾区制造业一线城市、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三)基本原则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始终将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发挥高新技术

23、支撑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联动,瞄准产业变革方向,优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前瞻培育未来产业,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抢占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质效提升,绿色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以质量标准品牌提档升级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实践中,推动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工艺、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等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完善绿色制造体系。融合互动,示范带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促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先进制

24、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实现技术渗透、链条延伸。培育打造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等试点示范、应用标杆项目,示范带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开放合作,区域协同。抢抓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双区驱动”“双循环”等重大机遇,强化与广深港澳产业对接合作,吸引创新资源要素辐射外溢,培育引进一批关系到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构筑湾区“大市场”、经贸“大网络”、开放“大平台”,打造区域协同、链接发展新局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针对制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推动

25、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营造市场主体蓬勃发展、资源要素高效利用的良好环境。(四)发展目标到2030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跃上新台阶,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奋力走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前列,加快建设制造强市、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展望2035年,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形成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成为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规模实力显著跃升。推动制造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制造业企业不断做强壮大,制造业规模实力

26、位居全省前列,到2030年,力争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4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左右,工业投资额年均增长8%左右,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级企业超10家、500亿元级企业取得突破。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发展效益进一步提高,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到2030年,力争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高于全省水平,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万元,工业增加值率提升至25%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建设高水平国家级创新载体,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培育若干个省级

27、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力争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深度参与和融入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4年,力争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0%和25%,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培育形成1个产值5000亿元(智能家居)、1个3000亿元(电子信息)、1个2000亿元(装备制造)、1个1000亿元(健康医药)产业集群。数产融合取得突破。新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制造

28、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到2030年,累计建成5G基站13300座,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60家开展数字化转型,高效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表2市“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表20252030J号月指标单位年实际年目标值值1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46.245%左右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191176年均增长5.5%左右模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家373950004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数家4105年主营业务收入五百亿元级的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数家01量6工业增加值率%22.225%左右7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15

29、518/人1术8研发经费投入亿元65.3年均7增长10%左右9开展技术改造的企业累计数家8883250主1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家108Z13501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家142511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家012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49.350型3工业增加值比重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15.8254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13305G基站累计座4202产5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家26533606数寺四、重点领域“十五五”时期,立足工业基础及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对接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战略,重点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大

30、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高端升级。(一)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主要是指产业关联度高、链条长、影响面广,具有相当规模且继续保持增长的产业,是我市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稳定器作用。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家电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支撑全市制造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超高清视频、新一代通信网络、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型材料及器件、物联网、高端软件等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高端医疗装备、光电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部件等领域;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重点发展新药研发、生物药

31、高端医疗器械、基因治疗、智能医疗健康、美妆等领域;智能家电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电视、智能燃具、智能吸油烟机、智能电饭煲、智能净水机、智能热水器等智能产品,以及智能家电上游智能家电芯片、移动智能终端芯片等智能终端芯片。(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具有前瞻性、战略意义突出、附加值高、技术先进、增长潜力大、产业带动强等特征。培育壮大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光电光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机器人产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

32、人、无人机等领域;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氢能、太阳能电池、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设备等细分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光电光学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光电显示产业、光通信设备产业、激光设备产业和光学冷加工产业等领域;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和制造、工业软件、电子元器件、特种装备及零部件等领域。(三)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是指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充分利用和发挥地区特有资源,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运营效率高,能够体现和巩固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产业。做强做优光源照明、五金锁具、板式家具等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光源照明产业重点聚焦新一代光源、电源驱动、产品设计及

33、智能制造等共性环节,擦亮“古镇灯饰”品牌,升级发展灯饰产业。五金锁具产业重点发展上游制锁基础的五金配件、芯片、生物识别技术、云平台以及中游智能锁具的研发与制造等领域。板式家具产业重点推动办公家具、家用家具、酒店家具等现代家具研制,打造中国办公家具重镇。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工业机器人应用,加快特色优势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时尚化发展。打好“数字化+”“标准化+”“品牌+”组合拳,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在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品质提升等方面实现升级突破,加快实现从规模优势到质量优势的根本转变。(四)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尚处于孕育阶段或成长初期,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

34、并将会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具有原创前沿引领性、突破性、颠覆性、未来高成长性、战略支撑性、生态网络属性强等主要特征。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引领型未来产业,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竞争力。抢抓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新风口”,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领域,谋划前沿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前瞻布局未来通信高端器件、量子互联网、前沿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前沿新材料、前沿卫星应用技术设备、类脑智能、下一代互联网硬件设施等产业,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在未来信息、生物技术、能源、材料、数字革命中抢占先机,拓展未来产业“新蓝海”,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5.生产性

35、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信息增值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品设计、制造方式、服务模式的升级换代。培育建设一批工业设计示范企业,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工业设计中心,推动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促进工业设计向创意设计、数字创意领域延伸。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搭建生产性配套服务平台、检验检测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工业电商平台,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五、重点任务(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

36、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1、深度融入大湾区新兴产业体系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建设,瞄准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家电等战略支柱领域和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光电光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战略新兴领域,选准产业链中最可能打造成独特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积极与国内外领军企业对接,加强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统筹,促进优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提升国产替代能力,共建大湾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4年,努力在智能家居、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实现四大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超5000亿元、3000亿元、2000亿元、

37、1000亿元,部分细分领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2、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加快推动灯饰照明、五金家具、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向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建设全国竞争力强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采集并对接用户需求,发展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云制造等新业态,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到2030年,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质量和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将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协同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

38、检验检测等全过程,发展壮大共享制造、协同设计、现代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鼓励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生产服务拓展延伸,实现“制造+服务”“制造+技术”,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共生发展。到2030年,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全面深化,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项目。兰L市“十五五”制造业发展和产业体系建设重点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培育:依托灯饰照明、五金家具、家用电器等优势传统家卮在传统家居产品智能化改造进程,重点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灯饰、智能锁具、智能安15朱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布局发展新一代通信网络、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型木关网、

39、高端软件等;布局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光电装备、新能源装备、高端医疗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打造珠江西岸智能制造引领区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要增长极;X百药行业创新科技、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加快中德O生物医药产业园、翠亨亲力中心、生物谷等发展,支持生物药、特色复方中药、智能医药装备等的研发和产业(为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培育壮大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激光上苦仪器设备、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前沿科技及产业化应用,成为粤沟新兴产业发展高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奖补比例和总客R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升级。发挥家电、家具、五金

40、灯饰等传名引进培育数字家装运营单位,以产业协同平台、共享设计平台、共性工厂、共性仓作建设数字家装产业平台。完善传统产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带动上下游1过优化园区功能、淘汰小散乱污危落后产能、“腾笼换鸟”等措施,实现产业结构上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从生产制造为主方向“制造人提供产品为主方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运营管理、与服务等环节实现专业化、高端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发挥大数据、技术、4当,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发展服务衍生制造。推动创意心壬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纺织、游戏游艺等行业的跨界应用,争创省级数字

41、创意产业园,乳(二)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1、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对接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按照壮大主导产业、巩固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原则,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家电、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光电光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培育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和创新产业集群发展举措,每个集群逐步建立一张龙头骨干和隐形冠军企业清单、一份重点项目清单、一套创新体系、一个政策工具包、一家战略咨询支撑机构的“五个一”工作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到2030年,力争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

42、与健康、智能家电等支柱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不低于10%,打造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兰2:市“十五五”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情况智能家居产业集群:顺应家用电器、灯饰照明、五金锁具、安防、家具等产业价值转T构建智能家居全产业链,建设智能家居先进计算中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区、智能终端产业园、I5G基础创新平台试点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哈工大机器人O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加已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依托明阳智能建设海上风电机组研发中心。支持江龙船艇建设娄毛迈雷特、奥美森、捷上同程等企业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实现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劳生物医药与健

43、康产业集群:依托火炬区健康医药基地和翠亨新区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百药合作创新区、西湾医药与健康产业园、健康医药产品与服务基地、生物医药科技E匕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新能源产业集群:推动建设省风电实验室,建设以风能、太阳能、氢能为核心的新肯苣设高效PERC电池生产基地。依托先进低温研究院、中科富海等企业单位,重点突W学器、液氢装备等关键装备和设备技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园区,争创省级工业园。1才料、器件、制造、应用的集聚区。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推动工业机器人在高端制造及传统支柱产业的示范应用,推为勺产业化,开展智能机器人相关软件开发。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依托

44、科学城重点培育发展激光等产业,争取将光子科学目9大科学装置计划,打造国际领先的激光装备产业基地。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国内先进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支持大洋电机等企业,q车研发攻关及产业化。支持喜马拉雅氢燃料电池系统项目建设。超高清视频产业集群:建设省级超高清视频产业园区,成为超高清视频集聚区重点为手应用产品重要发展载体。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建设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加快超精密仪器技术与工1口心建设。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加快游戏游艺设备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创新设计发展,打为不创意产业高地。2、推进主导优势产业链培育围绕主导优势产业,适当控制和强化具有突出优势的核心部分,摒弃或转移不具有优

45、势或优势不突出的非核心部分,做长“长板”,提升产业控制能力,推动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群。对生物医药、光电光学、智能家电、五金锁具、灯饰光源、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进行系统梳理研究,找准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优势,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由“链长”统筹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以链式思维助推产业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供需循环,促进跨区域优势产业链联动发展。3、打造标志性特色产业链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眼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打造生物医药、光电光学、智能家电、五金锁具、灯饰光源、新能源等标志性特色产业链。将系统集成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产业拉动

46、作用大的龙头骨干企业作为“链主”企业进行重点支持,支持链主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促进产业垂直分工和相关配套企业集聚,加大相关部件、工序间的紧密联动。通过“一链一图”“一链一策”,推动资源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的高端领域延伸,打造若干拥有关键环节核心优势的产业链专业园区,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地标。(三)推进制造业企业培强壮大,提升发展能级和竞争力1、推进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双提升”实施重点企业规模效益提升计划,遴选一批创新水平高、产业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引领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作为试点企业,配置菜单式的服务资源和提供定制化的政策支持,为试点企业分类开展“诊断把脉”,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试点企业实现规模与效益“双提升”,成为创新标杆企业,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2、推进领军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双培育”深入实施领军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双培育”计划,“一企一策”引进培育和壮大若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打造超千亿级的产业集群,通过营业收入突破、人才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