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581979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 特征码 kBPJzUQfstZcvejHNwma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 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和市委、市政府 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决定精神,加快全市种植 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市种植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作物快速发展。 全市初步形成了马铃薯、茶叶两个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和蔬菜、 中药材、烤烟三大地方性特色产业板块。主要经济作物发展迅 速,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全市 7

2、县区整体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环境评价认定,无公害农 产品面积达到 218 万亩,认定“三品”基地 113 个,认证“三 品”产品 59 个,提前完成“十一五”100 个产地、50 个产品的 第 2 页 规划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 95以上。 3.农业基础建设逐步加强,种植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到 20XX 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 59 万亩,水平梯田面积 105 万 亩,农业机械总动力 64 万千瓦,机耕、机播水平分别达到 13.3%和 14.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气象灾害损 失率控制在 10%左右,生物灾害损失率控制在 3%以下,有力保 障了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3、4.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主 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 95%,农业综合技术入户率达到 80%以 上。20XX 年全市设施农业投产面积 1.1 万亩,年均培训农民 50 万人次,市、县两级农业专家及时为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市场 信息和产业政策等服务,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建 成了 1 市 7 县区农业信息网、75 个乡镇信息站和 558 个村级农 村信息站的四级信息网络。 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群众温饱基本解决。随着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 提高。近三年平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307.3 万亩,亩产 180.0 公斤,总产量 5

4、5.3 万吨,人均占有粮食 230 公斤,群众温饱问 题得到基本解决。 (二)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条件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大灾和 突发性灾害的能力还很低。二是种植结构及布局还需进一步优 第 3 页 化。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 力弱,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四 是农业投入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应用和有效转化。 (三)发展机遇与潜力 1.发展绿色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商洛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 带过渡地带,地理区位特殊,生态类型多样,农作物种类和品 种资源丰富。独立的地理单元,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绿色 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5、。 2.优势产业和产品基地初步形成。全市已形成两个优势产 业聚集带和三个产业板块,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国家加大了对粮 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粮农的直接补贴逐年增加。二是国家对农 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继续增加。三是国家加大了政 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农民工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科技 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五是农业将进一步扩大对 外开放,招商引资环境更加宽松。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 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科技带 动战略,加强农业

6、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 第 4 页 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 化经营,全面提升种植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粮食稳定 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发展原则。科学配置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 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发展;坚持市场导向,提升质量效益;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项目带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 20XX 年,全市坡度在 25以下的耕 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300 万亩,单产提高 20 公斤,产量力争 达到 60 万吨,人均占有粮食 250 公斤;油料发展到 20 万亩, 产

7、量达到 2.4 万吨;经济作物发展到 110 万亩;建设 2 个具有 规模和效益的优势产业带和 3 个产业板块;建设一批规模较大 的无公害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在省内外知名的农产 品品牌;培育一批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种植 业总产值达到 57 亿元以上,年均递增 16.7%以上,农民人均纯 收入达到 4000 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人均达到 900950 元。 三、区域布局 (一)粮食作物及其区域布局。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 产,增加总产”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全省粮食单产提高工 程规划 ,努力扩大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面积,适度压缩小 麦面积,加快重点技术推广速度,大力开展高产

8、创建活动,不 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第 5 页 1.小麦:确保市内居民口粮需求,重点发展中筋小麦。实 行良种统繁统供,加快良种更新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推广 节本增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变混种、混收、混储状况,提高 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重点建设 4 个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带,主要布局在洛南、商 州、丹凤和山阳等 4 县区河谷川塬地带。到 20XX 年,全市小麦 面积调减到 105 万亩,单产提高 20 公斤以上,产量达到 12 万 吨。 2.玉米: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大 力发展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实施订 单生产,搞好产销衔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主

9、产区玉米转化 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重点发展山地和河谷川道两个专用玉米优势区。山地专用 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商洛北部 4 县区海拔 900 米以上的春玉 米产区;河谷川道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丹江、银花河和 金钱河流域海拔 700 米以下的夏玉米产区。到 20XX 年,玉米面 积稳定在 100 万亩,单产提高 30 公斤以上,产量达到 30 万吨。 3.马铃薯:加大脱毒种薯、地膜覆盖、垄作栽培等三项关 键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和提高商 品薯质量。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提高综合效益。 第 6 页 重点建设高淀粉型马铃薯优势产业带和早熟菜用型冬播

10、马 铃薯产业片(区) 。高淀粉型马铃薯优势产业带的生产重点区域 以柞水、商州、洛南等 3 县(区)为主的海拔 900 米以上秦岭 南麓沿线山区为主;早熟菜用型冬播马铃薯产业片(区)的生 产重点区域以镇安、山阳、商南海拔 700 米以下的河谷川道为 主。基本形成马铃薯生产品种专用化、基地规范化、布局区域 化格局。到 20XX 年,马铃薯面积扩大到 40 万亩,优势产业带 (区)的单产、总产分别提高 30,商品率达到 65%以上。 4.大豆: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重点发展适宜豆制品加工 的大豆,在洛南、商州和柞水 3 县区重点建设洛源、保安、石 门、黑龙口、牧护关、下梁等 6 个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实

11、现大 豆布局区域化、质量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产业化。到 20XX 年,全市大豆面积稳定在 35 万亩,产量达 4.5 万吨以上。 (二)主要经济作物及其区域布局。以蔬菜、中药材、茶 叶和烟叶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到 20XX 年,全市蔬菜发 展到 40 万亩、油料 20 万亩、中药材 180 万亩、茶叶 20 万亩、 烟叶 10 万亩、蚕桑 8 万亩、水杂果 10 万亩。 1.蔬菜:大力实施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规划 ,突 出抓好以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发展,按照“优质、安全、营养、 特色”的需求,扩大种植面积,保障市场供应。引进推广优质 抗病品种,合理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比例,推广无公害

12、、标 第 7 页 准化设施栽培技术,打造商洛蔬菜绿色、特色、生态品牌,提 高质量,增加总量。重点发展设施大棚早春和秋延蔬菜,大力 发展精细菜、特色菜等商品蔬菜,加大商芝、荆芥、鱼腥草、 蘘荷(阳藿姜)和石腊菜等山野菜家栽技术研发。加快标准化、 无公害基地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 商品蔬菜重点建设七县区城郊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生 产基地和山地夏季蔬菜生产基地,要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加大 对丹凤等县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带的扶持力度。特色蔬菜重点建 设山阳九眼莲、商州秋紫豆、紫皮大蒜、透心红红萝卜、柞水 红油香椿、丹凤香苜蓿、洛南甜椒、黄花菜、菜花等生产基地。 到 20XX 年,蔬菜面积发

13、展到 40 万亩,其中设施蔬菜 2 万亩, 年产量 80 万吨,产值 13 亿元。 2.油料:油料重点发展花生和油菜。花生重点推广含油量 高、不饱和脂肪酸低的油食两用品种,提高单产水平,并进行 深加工。油菜以发展“双低”油菜为重点,实行集中连片规范 化种植。 重点建设商南花生优势产区和山阳、商南“双低”油菜优 势产区。到 20XX 年,油料面积发展到 20 万亩,产量达到 2.4 万吨。其中,花生 8 万亩,产量 1.4 万吨;油菜 10 万亩,产量 0.85 万吨。 3.蚕桑:实施“东桑西移”项目,按照“区域规划、集中 连片、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思路,加快全市优质蚕桑基地 第 8 页 县建

14、设。加大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 快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建立健全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 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开展桑枝、蚕 沙、蚕蛹等综合利用开发,多途径提高桑园产值和蚕农收入。 重点建设镇安、洛南、商南等三县优质蚕桑基地,形成适 度规模的优质蚕桑生产基地集群化发展格局。到 20XX 年,全市 投产桑园达到 8 万亩,新建桑园优良桑品种推广率 100%,年发 种 15 万张,年产优质蚕茧 3800 吨,总产值达到 7600 万元以上, 蚕农户均收入 3000 元。 4.水杂果:坚持适地适树和区域化、规模化原则,推广无 病毒良种苗木和丰产集成配套技术,合理

15、调整种类及早、中、 晚熟比例,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加快良繁、营销、信息服务体 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加强贮藏、保鲜、加工等产后环节建 设,促进转化增值。 引导发展水杂果生产上山进沟。柿子以商州孝义为中心,重点 发展柿饼加工专用品种;葡萄以丹凤棣花、商镇、龙驹寨为中 心,重点发展酿酒品种;柑橘以山阳漫川为中心,重点发展鲜 食品种;桃、杏、李梅、樱桃以商州陈塬、夜村、三岔河、黑 龙口,丹凤万湾、黑沟河、桃花铺、铁峪铺,山阳小河口,柞 水红岩寺、凤镇、营盘等地为主,重点发展鲜食品种。到 20XX 年,全市果园发展到 10 万亩,总产量 15 万吨,年产值达到 2.5 亿元。 第 9 页 5.烤烟:坚持

16、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为基本方向,实施以烟水、 烟路、烤房、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 善烟草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水平,推进烟叶生 产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创新烟叶生产组 织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种植,培育一批种烟专业大 户和专业合作社。 重点建设“一带一片”两大集约产区,形成“五大”规模种植。 “一带”即北部洛南、商州烤烟带, “一片”即南部山阳、镇安、 柞水烤烟片, “五大”规模种植即洛南县建成 5 万亩以上的全省 烟叶生产大县;全市建成 10 个 3000 亩以上,年产烟叶万担以 上的优质烤烟大乡镇、100 个 300 亩以上,年产烟叶千担以

17、上 的优质烤烟大村、1000 个 50 亩以上的优质烤烟大片、10000 个 5 亩以上的优质烤烟种植大户。基本形成区域种植、集约经 营的烤烟生产格局。到 20XX 年,全市烤烟面积达到 10 万亩, 烟叶产量 1.5 万吨,烟农收入 2.4 亿元,财政税收 5000 万元。 中药材、茶叶产业市政府另有专门发展规划。 四、工作重点 (一)实施三大工程,开展高产创建活动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以提高优良品种覆盖 率和良种对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为目标,加快推进生产专业化、 经营集团化、加工现代化、包装标准化、管理法制化、育繁销 一体化的产业化步伐。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形成 第

18、 10 页 网络健全、功能齐备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按照建设新型 种业体系要求,建立健全县级以上种子管理机构,完善全市种 子管理体系。加强种子科研、教学与种子企业的联合,大力开 展育种技术研发,通过市场运作、联合开发、委托育种、品种 买断、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联合,育成一批有突破性的多抗、 优质、专用新品种,提高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建立高标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通过保护基本农田、控 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清理非农闲置地、提高耕地补偿标准和 实行土地开发复垦等措施,确保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 不变,质量不降。到 20XX 年,新

19、修基本农田 25 万亩,改造中 低产田 15 万亩,培肥地力 100 万亩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 15 万亩,实现“人均 1 亩基本农田,户均 1 亩水浇地”的目标。 继续实施植保工程,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 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控制,建立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建立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植物检疫和防疫体系建设,提高疫情 疫病和有害生物的监测、检测、防范水平。加强农药质量检测 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用药安全水平,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 与控制,保证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安全。 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在全市选择 30 个农业 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乡(镇) ,建设 30 个千亩连片粮

20、食高产创建 示范片,实现小麦亩产 300 公斤以上,夏玉米、马铃薯(折粮) 第 11 页 亩产 400 公斤以上,春玉米亩产 500 公斤以上;高产创建示范 实施面积 5 万亩,辐射带动 50 万亩,单产较前三年平均增长 10%以上,新增粮食 5 万吨。 (二)建设四大体系,完善服务机制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加快体制改革, 创新推广机制,改进推广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市、县、乡、 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 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情信息服务和自然灾害监 测预警工作,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用三年时间完成信息入村工作,基本实

21、现村村都有信息站,使 政策、技术、市场信息的覆盖面达到 90%以上。 加快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每县区要新建或改扩建 1-2 个具有一定 规模、规范经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入流通 领域,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大户等 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及其合作组织为 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拓农产品交易市场,实施农产 品网上交易,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市级 和 7 县区的检测中心(站) ,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检测网 络。 (三)抓好五大产业,推进种

22、植业业结构调整 第 12 页 着力抓好马铃薯、茶叶两个产业带和蔬菜、中药材、烤烟三个 产业板块共五大优势产业,继续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 调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生产潜力,加大区域布局、作 物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推动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向优 势产区集中,尽快把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 做大做强。筛选确定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发展。 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推广七项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广粮食高产集成技术,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使品种和技术的 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广经济作物优质高效技术, 促进农民增收;推广园艺作物生态安

23、全生产技术,推动主要园 艺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质专用新品种,挖掘良种良 法增产潜力;推广重大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生物灾害 防控能力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水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配肥技术,提高地力,加强耕地质量监督监测和基本农田保护 工作;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田墒情和旱情监测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品种改良、新品种选 育、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应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 应用能力,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 转变。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把科研和生产对接起来, 把成果与效益结合起来,切实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新 第 13 页

24、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水平。不断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加快推 广先进实用、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技术。认真组织实施重大农 业技术推广活动,加强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组装配套技术的研 发应用,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推广 和技术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 领到人。加快农业推广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多元化、推广机制社会化、推广方式多样化,促进各种先进实 用技术向农业渗透,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种植业生产尤其是粮食安全事关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保 护农民利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5、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 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强对种植业生产的指导和宏观调控。建 立强有力的农业领导体系和支农责任制,把耕地保护、粮食安 全、设施蔬菜生产及农民收入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责任 考核内容。 (二)加大农业投入。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种植业生产的 各项扶持政策,制订配套发展措施,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形 成政府财政支持农业的长效保护和支持体系。市、县区两级财 政对粮食高产创建和设施蔬菜工程要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予以 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国债资金、银行贷款、企业资金和民 间资本等形式,努力增加农业投入,为种植业健康发展提供资 第 14 页 金保障。 (三)实施项目带动。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工

26、作,要将规划 中提出的各类重点项目,统一纳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计 划项目通盘考虑。通过项目带动,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在搞好技术服务的同时,不断提 高政策、执法、信息和减负等综合服务水平。着力增强政策落 实及协调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的能力,指导种植业健康稳定发 展。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规范程序、科学管理、强化监管 为重点,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 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护农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农情信息 的收集、发布为重点,加强农情调度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队 伍素质,改善服务手段,提高农情信息为领导决策、指导生产、 结构调整和产品营销的服务水平。以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和土地 流转管理为重点,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 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