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公共卫生体系及人口布局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发展的重要目的,以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时稳妥处置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为目标,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为实现“两个一
2、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健康基础。二发展目标L总体目标到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区县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2岁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1/10万以下;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接种率达到98%以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加快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健全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进一步建立覆盖城乡、信息通畅、及时准确、灵敏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和统一指导、反应迅速、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
3、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为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2.主要目标(1)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优化重大疾病防控策略措施,广泛开展全民共建共享的健康行动。(2)完善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要求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努力满足突发疫情、重大灾难事件处置等公共安全保障需要。(3)建设面向全体居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慢病防控、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位于全国区县前列。(4)建设适应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分级诊疗,
4、为全体居民提供公平、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5)继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和内涵发展能力,发挥中医药对健康服务的促进作用。(6)推动夯实健康产业基础,构建健康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三、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L持续推进健康行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稳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行动。坚持预防为主方针,针对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聚焦重点人群,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以“品质社区”健康模块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促进合理膳食,推进全民健身
5、和无烟环境建设。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兑现计划生育奖励待遇。2.持续强化疾病预防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卫生应急能力。(1)加强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传染病防控机制,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开展以重大传染病为重点的监测预警系统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推进防治结合。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巩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成果,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加强社区管理和防控,健全疾病控制、临床救治有效协同机制。巩固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成果,优化二类疫苗接种服务,各种常规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开展大范围、大规模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构建群体
6、免疫屏障。(2)强化基于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健全完善卫生应急体系。推进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不断完善联防联控指挥协调机制。完善疫情防控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精准防控、风险预警和重点人群闭环管理等功能,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撑。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优化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开展多样化的公共卫生专业培训和实战演练及桌面推演。(3)推进疾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质均等。巩固扩大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成果,开展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于一体的人群健康管理服务。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协同落实“医防融合”“三位一体”的全程健康管理,有效支撑居民自主健康管理。推动职业病、地方病综合防治措施全面落实,巩固防治成果,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完善精神卫生服务网,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开展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口腔健康行为普及和口腔健康管理优化行动。(4)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健全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强化综合监管制度和机制建设,持续加大卫生监督力度,进一步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开展省级卫生监督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区卫生监督中心迁址改造,增加人员编制,配强配齐卫生监督专业人才队伍,
8、完善卫生监督网络体系,全面提升卫生健康监督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5)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完善区级妇幼健康服务网络,提高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水平。巩固国家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成果,实施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迁址改造,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与管理水平。继续实施三位一体妇幼健康服务,拓宽妇幼保健机构服务领域,加强助产技术服务机构管理,优化高危孕产妇管理。加强医教协同和青少年儿童健康促进,进一步深化入园、入学前综合评估,强化学校卫生健康干预。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提高婴幼儿照护的可及性。3.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服务质量和效能提档升级。(1)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明确医疗服务体系架
9、构和功能定位。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公立医院为主体、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保障基本、创新机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康复服务、儿童健康服务和老年病学科建设,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医疗资源整合平台、居民获得基本卫生健康服务项目的服务平台、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坚持强化质量、提高水平,将区中心医院建设成为区域医疗中心、区域慢性病诊疗、康复、健康管理基地。坚持规范执业、保障安全,提升民营医院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2)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资源配置,加强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
10、备提档升级。全面实施卫生健康“强基行动”,开展社区医院建设,为群众提供高质量预防、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开展区中心医院临床综合医学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区域检验检测能力。突出重点,狠抓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鼓励设置特色专科。强化重点人员健康管理,切实提高健康管理水平。(3)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持续完善医院综合管理体系、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药品使用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区中心医院升级改造建设。健全临床药学服务网络,建立医师、药师和护士在药品临床应用中的有效衔接机制。规范用药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和室
11、间质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在检验、影像、心电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4)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有价值、有特色、可借鉴的医养结合经验。建立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老年医疗护理体系,促进老年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的有序衔接。依托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工作建设成果,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工作。向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和居民家庭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实现区域内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全覆盖。4.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分级诊疗逐步形成。(1)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坚持顶层设计和公益性导向,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改
12、进服务质量。按照保障基层医疗机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的原则同步落实补偿政策,建立稳定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方式;坚持以投入换机制,发挥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诊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功能。落实政府领导、保障、管理、监督责任,建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和综合补偿机制。(2)深化医联体建设,逐步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双向转诊。巩固现有医联体建设成果,放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效应,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全区居民。以区妇婴医院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妇幼健康专科医联体为模板,开展专科专病共建、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联动发展,有序推进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分级诊疗模
13、式形成。(3)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当好居民健康守门人。继续丰富签约内涵,提高签约服务质量,聚焦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提供连续、稳定的签约服务。制定印发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技术规范,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鼓励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以提供优质签约服务的方式合理提高收入水平。5 .深入拓展中医药服务内涵,不断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1)健全覆盖全区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开展区域中医药同质化服务。在区中医院建设“名中医工作室”,把区中医院建设成为学术传承平台、特色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大力发展中医
14、药健康管理,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护理康复、养老服务等领域中的作用。推动中医门诊部、诊所和中医坐堂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2)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放大“小儿王”品牌的辐射效应,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全区居民。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以专科专病为抓手,依托“小儿王”品牌效应,传承创新发展中医儿科,将“小儿王”特色惠及全区。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推进中医综合治疗和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6 .加快发展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共享及互联互通。整合区内医疗资源,逐步融入更广泛的健康数据,实现健康大数据互联共享。利用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结合智慧医疗模块,推进诊疗服务
15、公共卫生管理、传染病监控、运营管理等工作智慧化。利用群呼系统提升公共卫生健康随访、健康宣教效能,搭建互联网医院就医平台,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区域卫生健康服务效能。7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激发基层卫生领域内生动力。立足岗位培训和学科建设,加快培养能力强、技术精的技术骨干。继续实施“5+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加强社区专科护士和医疗机构内护理员培养。推进营养师、执业药师、专科护士、公共卫生等短缺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环境,建立适应卫生行业特点的绩效评价和人事薪酬制度。8 .筑牢安全生产基础,推动行风、政风、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健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完善所属单位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立足于源头化解矛盾,依法规范信访案件办理。加强行业规范和制度建设,持续推进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继续巩固扩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大力培育卫生计生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