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涪陵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2024—2029年)(送审.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88406 上传时间:2025-08-2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 目:《涪陵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2024—2029年)(送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题 目:《涪陵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2024—2029年)(送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题 目:《涪陵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2024—2029年)(送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题 目:《涪陵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2024—2029年)(送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题 目:《涪陵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2024—2029年)(送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涪陵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20242029年)的通知涪陵府发2024)25号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涪陵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2024-2029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2024年12月20日(此件公开发布)涪陵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20242029年)刖三园区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已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对外开放的主窗口。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

2、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导性文件,明确加快建设全国统筹、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现代开发区管理制度。2023年10月,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促进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自立自强、绿色低碳转型、协调平衡发展。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园区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奋力实现“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的指示,依据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围绕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涪陵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园区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

3、更好发挥园区开发区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为涪陵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涪陵高新区X重庆白涛工业园区(以下简称白涛工业园区,重庆涪陵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涪陵综保区),规划年限为2022029年,展望至2035年。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发展基础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涪陵园区开发区加快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为涪陵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3年,全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471亿元、增长6.7%,总量跃居全市区县第2;工业增加值771亿元、增长10%,总量跃居全市

4、区县第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位列全市区县第3、主城都市区第Io2023年园区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88户,实现工业产值2304亿元。涪陵高新区拥有长江经济带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绿色工业园区等12个国家级“金字招牌”。白涛工业园区先后获批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重庆市合成材料(聚酰胺与聚氨酯)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重庆市合成材料(聚酯)特色产业建设基地。涪陵综保区成功获批重庆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重庆市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基地。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围绕涪陵“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园区开发区依托链主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加强纵向配套、横向协作,打造“龙头

5、企业+骨干企业+配套企业”的集聚态势。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拥有华峰、万凯、建峰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194.1亿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产业集群拥有新铝时代、瑞浦兰钧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4.9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拥有重庆正大、中粮油脂、一德粮油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43.9亿元;页岩气及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拥有中石化涪陵页岩气、通汇能源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433.7亿元;汽车船舶及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拥有鑫源汽车、三爱海陵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84.8亿元;榨菜产业集群拥有榨菜集团、国色食品、洪丽食品等代

6、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40.3亿元;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集群拥有太极集团、葵花药业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67.5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拥有华通电脑、特发信息光缆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68.7亿元;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拥有中化涪陵化工、天原化工等代表企业,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03.6亿元。新兴动能加速成长。围绕打造涪陵“1238”产业科创体系,园区开发区坚持“科创+”“绿色+”双驱发力,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纳入市级重大项目清单,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入选重庆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慧谷湖科创小镇加

7、快建设,万达薄板、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华兰生物、太极集团、榨菜集团等5家企业获评重庆市企业创新奖”,新动能正逐步成长为发展的新优势。截至2023年底,园区开发区共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17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16家,科技型企业375家;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1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建成智能工厂18个、数字化车间62个。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为园区开发区全面开放合作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园区开发区进出口总额实现99.4亿元,实际使用外资417万美元签约项目100个协议资金637.2亿元,以制造业为核心的更宽

8、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开放正加速推进。绿色发展成效初显。加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成功创建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14个,涵盖新材料、电子、生物医药等行业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涪陵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1个行业万元产值能耗指标优于全市平均值。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坚持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以市场主体感受为第一感受,持续叫响做亮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品牌,深化企业专员”全覆盖制度,对辖区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到”。上线运行“一件事一次办”套餐80个,持续推进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建成“渝快办”涪陵专区小程序,实现

9、企业与群众“掌上办事、指尖办事”。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佶知承诺制”“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帮办代办”等服务新模式,大幅缩短项目审批时限,变“企业跑腿为“数据跑路”,逐步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园区事园区办”,进一步激发园区企业发展活力,市场主体办事便捷度和满意度持续提升。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统筹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支持园区开发区完善标准化厂房、循环化改造等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完善制造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制造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在资源要素配置、企业分类管理等领域的综合运用。做好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试点,建立“事

10、先做评价、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管”的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制度体系,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信用承诺制”创新模式,建立“信用承诺+容缺办理”服务机制。按照“条件成熟一批、下放承接一批”原则,将行政审批权力事项逐步赋权给园区开发区。第二节发展机遇从全球看,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业浪潮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入到“硬科技”阶段,人工智能、区块链、5G、量子通信、基因生命工程等新技术加速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产业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在重构,引领涪陵科技创新加速向培育新质生产力转化,持续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转移开放合作,推动科技招商、产学研合

11、作、资源聚集,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从国内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有效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合理流动、高效聚集、配置优化,为新时期涪陵园区开发区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同时有利于涪陵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川渝共建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体系。从重庆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重庆市都市圈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涪陵打造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周边的战略支点定位,对

12、涪陵园区开发区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涪陵园区开发区发挥辐射作用,强化对渝东北、渝东南的带动功能,为新时期涪陵园区开发区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在涪陵落地生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第三节面临挑战国际形势与科技革命为园区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少数发达国家的遏制和打压逐步加剧,新兴经济体的分流效应逐渐显现。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发展成本持续攀升,对涪陵园区开发区绿色集约高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园区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共建“一

13、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更高层级上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实现园区系统变革、整体跃升,更好发挥示范、引领、支撑作用,成为新时代园区开发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园区开发区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仍然较大。2023年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负增长数量达142家。化工、材料等主要产品价格走势较弱,叠加用能、物流等成本上升,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持续挤压,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成本增长7.1%,每百元营业成本达85.5元、较2022年同期提高1.5元。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下

14、降13.6%,亏损面达20%、较2022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园区开发区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较少,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不高,基础研发领域投入缺乏,新兴产业培育还不足,高技术产业产值同比下降3.2%、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仅4.9%。制造业转型步伐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工业互联网“上云上平台”较慢,绿色化改造还需加强,能耗双控、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

15、届历次全会重要部署,围绕服务全市打造“两大定位”、建设“六个区”的目标,按照区委六届历次全会工作要求,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聚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树牢亩均效益导向,加快实现由量的规模扩张向质的有效提升转变,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和全国影响力,奋力将园区开发区打造成为全面推进涪陵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第二节基本原则科技赋能,创新发展。聚焦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创新能力,以传统产业升级为主线,侧重研发成果的大规模产业化,围绕创新链中端试验、应用环节和末端产业化环节展开创新,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16、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化工材料等核心细分领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产业引领,协调发展。加快由注重建设重点项目向更加注重打造产业生态转变,以整合技术资源为基础,集成各种产业要素,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据园区开发区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科学确定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形成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步伐,从企业、产业、园区开发区三个层面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积极践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和园区开发区建设模式加

17、速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加强合作,开放发展。坚持内引外联,以宽广的视野积极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等国家战略建设,支持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推动形成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开放发展新格局。龙头带动,共享发展。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行业整合能力、配套集聚能力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配套中的关键作用,着眼于园区产业链的完善,推动大企业平台化生态圈建设,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

18、合作、融通发展的企业生态群落。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29年,园区开发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优化、特色鲜明、运行高效的园区开发区发展新格局。其中,到2027年,涪陵高新区、白涛工业园区工业产值分别达到1940亿元、19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年均增速继续保持在4%以上,涪陵综保区进出口总额达150亿元。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到2029年园区开发区工业产值达到4300亿元左右,涪陵高新区、白涛工业园区工业产值分别达到2150亿元左右,涪陵综保区进出口总额达160亿元,亩均产值、税收和投资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

19、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主导产业集群效应持续增强,形成一批具有产业链主导力的“链主”企业、行业隐形冠军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到2029年,园区开发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到70%以上。创新活力显著增强。高端创新要素加快聚集,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创新平台数量稳步增长。到2029年,园区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0家。涪陵经开区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2.15%,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2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园区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区比重稳步提升,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

20、化,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招商引资主平台作用更加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到2029年,园区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突破2500万美元。绿色发展成效明显。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取得新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持续降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白涛工业园区建成市级绿色园区。到2029年,园区开发区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8%。营商环境更加优越。政务、市场、法治、要素、信用等服务水平显著改善,基本实现生产经营“零干扰”、服务企业“零等待”、办事效率“零延迟”,“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品牌进一步叫响,营商环境质量达到重庆领先水平。体制机制更加优化。管理体制、财

21、政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顺畅,资源配置效率更加高效,主责主业更加聚焦,用人机制和薪酬制度更加灵活,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机制更加健全。到2035年,园区开发区现代管理制度全面完善,建设运营效率、营商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实力达到全市园区开发区领先水平,工业产值迈上新台阶,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表1涪陵园区开发区发展目标体系序号类别具体指标2023年基础值2027年目标值2029年目标值1工业实力工业产值(亿元)2304387043002百亿级企业数量(家)610123工业增加值(亿元)686.9116013004亩均效益园区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占全区比重(%)92.893.5945

22、制造业规上企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速(%)-446亩均效益新增工业用地按标准地出让比例(%)971001007创新驱动专精特新企业(家)103210250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1161802209科技型企业(家)37563074010规上工业研发投入(亿元)41558811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1.92.12.512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数量(家)11713014013对外开放全年进出口总额(综保区)(亿元)99.41501601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万美元)4172000250015绿色发展新建绿色工厂(个)1530401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1.57161817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23、66.58290第三章总体布局聚焦涪陵“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涪陵高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金属材料、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白涛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材料、能源、消费品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现代仓储物流、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涪陵综保区进一步提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三大功能。统筹规划涪陵高新区、白涛工业园区、涪陵综保区功能布局,强化分类引导,构建功能协调、布局合理、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园区开发区发展格局,为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奠定坚实基础。第一节发展定位按照园区开发区建设要求,发挥区位条件和基础优势,着力在更高层面上谋求自身突破

24、和特色发展,努力打造立足成渝、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产业创新中心。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先行地。着力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和国家战略腹地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实施。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大担当、作出大贡献。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域辅枢纽,打造渝东综合服务中心。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涪陵样板。渝东新城高质发展主阵地。着力提升发展能级,加快形成涪陵十百千”产业和经济量级,强化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强化辐射带动功能,在现代化渝东新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

25、引领作用。主城都市区创新创业策源地。持续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推进双创特色载体建设,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打造区域性创新辐射源与创业新高地,推动涪陵双创升级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全市重要产业科创人才高地。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新高地。逐步突破放管服改革难点,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度体系,有效发挥政策对协同创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协同创新生态链,构建持续创新的有效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创新格局。第二节产业布局涪陵高新区:全面增强涪陵高新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成渝地区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试验地、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全市“一区”带动“两群发展的重要支撑。进一

26、步提升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电子信息3大主导产业优势能级,培育发展金属材料、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科创CBD.长江软件园和长江生命科技城等产业平台建设。到2029年,力争工业产值达到2150亿元。涪陵经开区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2.15%,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2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白涛工业园区:全面推进白涛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围绕材料、能源、消费品3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放大特色优势,提升产业能级。聚焦化工材料、冶金材料、绿色建材、新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材料产业;依

27、托页岩气、LNG、电池配套原料基础,巩固提升能源产业;围绕健康食品、高端纺织等领域,培育壮大消费品产业。依托临港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到2029年,力争工业产值达到2150亿元。涪陵综保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与物流交通条件,以促进涪陵综保区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提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三大功能,全力打造总部结算、灵活用工、国际贸易物流、跨境电商、加工贸易五大产业示范园。积极推进跨境电商、冷链物流、总部结算三大特色新兴业态发展,突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联动发展,深化区域联动和跨区域协作,努力将涪陵综保区建设成为重庆市新时期开放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到2029年,力争进

28、出口总额达160亿元。第三节功能优化深化区域功能结构。进一步优化涪陵高新区、白涛工业园区、涪陵综保区主要功能定位。涪陵高新区主动参与区域产业分工,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将涪陵高新区建设成为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地。白涛工业园区坚持创新引领绿色发展,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加快汇聚工业创新资源和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加快推动蝶变跃升,努力将白涛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涪陵综保区大力发展新兴业态与贸易方式,推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引进更多外向型重大项目和高端资源要素,推动贸易和投资自

29、由化便利化,实现由单一加工制造基地向多元功能区转变。推进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财政支持,用好用活各类政策资金,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和外部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国有平台公司综合实力,提升平台公司发债能力,联动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反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特别国债、专项债、银行贷款等各类资金,发挥特许经营权政策优势,加快园区道路、供气、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各大产业基地道路设施;优先安排通往各大产业基地的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推动产城一体融合发展;聚焦数字化变革,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加

30、快5G、千兆光纤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布局行业专用边缘数据中心,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推动园区开发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为企业及时提供有关行业动态、产业政策、融资需求、环保及安全生产指弓I、技术标准等信息,提升项目合作、供需匹配、交易服务、融资担保、电子商务等服务水平,提升园区开发区在招引项目、吸引投资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深化“亩均效益”改革,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探索工业上楼”模式,做强“涪陵制造品牌,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质效水平。第四章立足特色,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深度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

31、造业集群体系,聚焦构建涪陵“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立足涪陵产业基础,突出园区开发区特色,着力锻长板、补短板、扬优势,巩固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向高端、技术向高新、产品向高质迈进,加快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提升园区开发区产业发展能级。第一节涪陵高新区涪陵高新区大力发展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摩托车、智能装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以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特色原料药、医疗器械等为重点的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PCB、特种光电缆、新型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智能终端等领域的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发展金属

32、材料、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打造成渝地区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和全市“一区”带动“两群”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摩托车、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关键技术产品与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建设成渝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科创基地。到2027年,力争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化部件。积极引育动力电池企业,促进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产品开发,推动CTP(电芯直接封装)等技术研发应用,打造高性能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产业链,发展动力电

33、池回收、梯级利用体系。加快电池级磷酸铁锂、高纯陶瓷电容等锂电池关键材料研发,重点引进锂电材料和系统制造企业,培育高强度、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动力电池生产链。支持零部件配套企业发展轻量化车身盖板、合金类压铸件、镁合金汽车零部件、高强钢轮毂等产品。汽车电子领域积极布局车载电子装置、ECU(电子控制单元X车载传感器等汽车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发展纯电动、混合电动、氢能等新能源汽车,以构建完整产业链为主线,发挥整车企业带动效应,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聚集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补齐产业链上下游短板,提升整车高性能模块化集成制造能力。引育一批高端电机电控、车载系统等核心

34、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推动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智能化电池管理、轻量化、低摩阻等共性节能技术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布局完善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综合能源站等基础设施,大力推广智慧出行、智慧物流等服务模式。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集成技术研发。以建立健全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检测验证、示范应用与生产配套等体系为目标,以整车制造企业为引领加快引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高技术配套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与整车企业深度融合发展。重点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环境感知、智能控制、人机交互、大数据应用等关键技术,提升高精度视觉传感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线控底盘、智能驾驶舱等核心零部件技术水平。谋划建

35、设基于5G的L3/L4级自动驾驶开放道路场景示范运营基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在涪陵开展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车辆和设备研发测试。专栏1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化部件: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高性能动力电池电芯,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核心配套。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纯电动(含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商用车,高功率密度电机、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综合能源站等基础设施,智慧出行、智慧物流等服务模式。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集成技术研发:高精度视觉传感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线控底盘、智能驾驶舱等核心零部件,L3/L4级自动驾驶开放道路场景。建成渝湘涪陵新型铝合

36、金零部件制造基地、耀宁科技年产18GWh动力电池、瑞浦兰钧年产30GWh电芯及PACK生产基地、卡沫高性能复合材料轻量化零部件研发及制造基地(二期)等项目。(二)汽车及智能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瞄准汽车整车制造,依托华晨鑫源、盛时达等龙头企业,加快布局中高端整车制造,重点布局10万元及以上轿车、SUV(多功能运动车)和MPV(多用途汽车)等乘用车产品,以及物流快递车等商用车产品。推动现有整车企业加强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高效内燃发动机、碰撞安全、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等技术研发,提升乘用车和商用车产品档次。积极引进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领军企业和产业化项目,聚焦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制

37、造,推动汽车整车、核心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摩托车。顺应国家鼓励新能源交通工具发展趋势,培育发展智能化、换电标准化新能源摩托车整车,探索发展中短途智慧出行新业态。重点引进中置电机、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以及车架、塑件、调速器等基础零部件,提升智能技术、电动力系统等核心领域研发能力。能源装备。聚焦智能电网建设,推动变压器企业加强在线检测、数字仿真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智能配电设备等新产品。依托区域页岩气资源开发,布局发展气井口装置、仪器仪表、钻井辅助设备等装备制造,培育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引育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分布式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把握

38、装备制造绿色化发展趋势,积极布局高效节能电机等通用节能装备。面向工业企业废水、废气、固废处置,加快布局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废处理装备等环保装备,配套发展环境污染处理药剂和材料制造。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引育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领域重点企业。专栏2汽车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重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乘用车、商用车整车,内燃发动机、变速器、离合器、万向传动装置、悬挂系统、制动系统、轮毂、轮胎等零部件。新能源摩托车:新能源摩托车整车,新能源摩托车动力电池、中置电机、电机控制器、车架、塑件、调速器等关键零部件。能源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智能配电终端、页岩气装备、分布式能源装备等。节能环保装备:

39、高效节能电机等通用节能装备,污水处理、烟气脱硫脱硝、污泥处置、固废储运等环保成套装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装备。建成重庆光禹汽车零部件、卓普精密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壳体制造、涪陵钱江摩托研发及制造西南基地、重庆竞帆年产200万套摩托车座垫及配件建设项目二期、国仪量子二期、科宝绝缘电力电缆智能生产线和高压电力电缆绿色智能生产线项目、昕磁科技心脏生物磁量子检测系统(心磁图仪渝和电力变压器及高低压电气设备生产基地等项目。二、创新发展现代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特色原料药、医疗器械等战略性生物技术产业,聚焦常见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以生物技术药、特色原料药为研发创新主要方向,支

40、持现代生物药企丰富药品结构,利用涪陵化工产品原料优势,推进“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延伸发展智能监测检测、医疗耗材等新兴医疗器械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中医药产业科创基地。到2027年,力争现代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现代中药。着力培育金养麦、前胡、紫苏等特色中药材良种繁育和种植基地,逐步建立“互联网+中药材种养平台,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建立质量可溯源的中药材数据库,加快中药材标准制定及检测平台建设。开展面向心脑血管疾病、妇儿科疾病等临床用药需求较大的慢性病中医药新产品开发,推动传统经典名方二次开发,提升中药生产加工智能化水平。围绕提升药材供应链体系质量,支持中药企业建设道

41、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生物技术药。发展面向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需求较大的生物技术类药物。发挥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优势,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创新研发水平,加快人凝血因子、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血液制品生产,丰富现有血浆制品产业结构,加快血液制品注册申报,推动血液制品精细化、智能化生产。特色原料药。发挥涪陵本地化工产品原料优势,开发可药用页岩气天然化工产品,生产特色原料药。以市场相对稀缺、技术难度较高的化学药为导向,研发和引进抗病毒、免疫抑制、抗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类高端化学仿制药及小分子靶向创新药物。加快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构建从起始物料-高难度中间体-特色原料药一制剂全链条生

42、产平台。顺应化学药清洁化、绿色化发展,优化原料药生产流程,提升企业绿色化生产水平。医疗器械。抢抓医疗与5G、AI等技术快速融合机遇,布局发展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等智能医疗器械。面向高端医疗市场,发展即时检测设备、高通量测序仪等体外诊断产品及配套检测试剂。积极引育血液净化设备及耗材、骨科材料、创伤护理、感控设备及耗材等手术器械生产项目,培育发展骨科、心脑血管、微创介入与植入等耗材产品。专栏3现代医药产业发展重点现代中药:中成药、中药饮片、配方颗粒等产品。生物技术药: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血液制品,单克隆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新型疫苗等产品。原料药:

43、特色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仿制药、小分子靶向创新药物等。医疗器械:康复病床、监护仪、医用器械车、血液处理耗材、一次性消耗用品、临床检验分析用品,体外诊断、医疗机器人等医疗设备及零部件,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医用软件等智能+健康管理产品。建成三海兰陵年产60亿只新型药用密封弹性体、首键年产120亿只药用瓶盖、120亿只药用吸管智能制造基地、人工养殖大鲸生物综合开发项目、重庆小葵花儿童制药有限公司新产品扩产项目、太极医药城A区中药材种植科研中心、太极医药城A区太极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三、开放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巩固提升特种光电缆优势支柱产业,培育发展PCB、新型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

44、兴产业,建设成渝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科创基地。到2027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特种光电缆。重点发展矿物质绝缘防火电缆、柔性矿物绝缘防火电缆、特种电缆等高附加值产品,规范发展3kV以下低压电缆及附件,提档升级6kV-35kV中压电缆及附件,积极布局IlOkV以上高压及超高压电力电缆及附件。把握5G基站等新基建建设机遇,提升发展层绞式光缆,探索布局光纤适配器、光纤配线箱,以及超高速、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光纤高分子材料及预制棒等。PCBo发挥涪陵本土新材料产业优势,加强铜箔、树脂、覆铜板等上游原材料供应。做强HDI电路板主业,以高纯度、高密度、高精度、高性能电路板

45、为导向,积极引育关键技术企业,重点突破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探索布局高频微波印制电路板、高速通信电路板、IC封装基板、柔性电路板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PCB产业集聚发展。半导体。培育壮大芯片设计企业,完善芯片设计、生产、封装测试产业链。聚焦半导体芯片生产环节,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智能装备等应用需求,引育一批硅晶片、靶材、基材、光刻胶、专用气体等关键核心材料及器件生产企业。围绕化合物半导体及功率半导体生产方向,加快建设重庆市半导体产业园。新型显示。顺应柔性显示、超高清显示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小间距LED和MiniLED显示,向上游延伸材料、封装、LED芯片等核心配套产业,探索发展电子纸

46、显示、OLED、MicroLED.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领域。同步推进超高清内容建设,构建“硬件+软件+内容”产业生态。面向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柔性面板需求,积极引育新一代触屏显示一体化产品项目。新型电子元器件。面向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重要应用领域,着力引进培育阻容感类元件、频率元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及模块、电子防护器件等电子类元器件,控制继电器、开关按钮、节能微特电机等机电类元器件,以及敏感元件、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电声器件等传感类元器件。新型智能终端。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品,面向行业智能化、交互式应用需求,积极布局智能家电、家用安防、能源管理

47、环境控制等智能家居产品。结合涪陵本地文创产业IP,积极引育硬件生产企业,大力开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VRARMR头显等智能穿戴产品。专栏4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特种光电缆:超高压电力电缆、防火电缆、特种电缆等,层绞式光缆、光纤适配器、光纤配线箱、光纤预制棒等。PCB:HDl电路板、高频微波印制电路板、高速通信电路板、IC封装基板、柔性电路板等,铜箔、覆铜板、专用设备、材料、化学品等。半导体:半导体芯片关键核心材料、化合物半导体及功率半导体、芯片设计生产测试封装产业链、半导体材料研究。新型显示:小间距LED、MiniLED、电子纸显示、OLED、MicroLED、激光显示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

48、类元器件、机电类元器件、传感类元器件等。新型智能终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VRARMR头显等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音箱、智能监控、智能门锁等智能家居产品。建成达新6英寸IGBT功率半导体生产线项目、仓兴达新建精密微特电机生产线项目(二期卜建设玻芯成玻璃基芯片产业化项目、西南半导体、5G电路板及半导体、富祥国际西南半导体等项目。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金属材料。优化高精度轧制、智能化热处理、全流程质量管控等工艺技术,提高薄板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加快高品质“锌铝镁”镀锌板和高强度工业建筑型材等新品开发,推进全智能化热轧项目建设。积极引育优特钢、不锈钢板带卷、流体焊管等项目。数字经济。发挥重庆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优势,加快布局涪陵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运用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建设关键行业、重点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5G+、人工智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