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PPT课件.ppt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58921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可持续发展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五章第十五章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正在沙漠化的草原正在沙漠化的草原因沙漠化被埋没的村庄因沙漠化被埋没的村庄中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分布中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分布 水体污染造成大量鱼类死亡水体污染造成大量鱼类死亡 不洁水致全球每年310万人死亡 水污染的危害水污染的危害 酸雨对森林的破坏酸雨对森林的破坏 森林大火的破坏性极强森林大火的破坏性极强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 耕地污染耕地污染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 耕地盐碱化耕地盐碱化 干涸的土地干涸的土地 枯死的胡杨林枯死的胡杨林 浩浩汤汤的浩浩汤汤的“华北明珠华北明珠”白洋淀由于水源不足,自白洋淀由于水源不足

2、自1992年以来,已经年以来,已经12次从水库调水。这是白洋淀淀次从水库调水。这是白洋淀淀区一角(摄于区一角(摄于2004年),昔日渔民以牧羊为生。年),昔日渔民以牧羊为生。第十五章第十五章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要点:l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l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l三、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l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l五、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五、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内

3、涵l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莱彻尔莱彻尔.卡逊卡逊美美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1962)罗马俱乐部,人类的危机报告罗马俱乐部,人类的危机报告增长的极限增长的极限(1972):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等如果还是这样一直加速发展的话,我们这个化等如果还是这样一直加速发展的话,我们这个地球还有多少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在全世界范围地球还有多少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必要从只求增长转向均衡发展的道路。这是内有必要从只求增长转向均衡发展的道路。这是一部论述地球环境问题的根本点的先驱性报告。一部论述地球环境问题的根本点的先驱性报告。一、可持

4、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972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第一届联合国环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第一届联合国环境会议。通过了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宣言和和“行动计行动计划划”两项决议。两项决议。实际上联合国对这次会议实际上联合国对这次会议的要求,显然是要确定我们应当干些什么,才的要求,显然是要确定我们应当干些什么,才能保住地球不仅成为现在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能保住地球不仅成为现在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而且将来也适合人类居住。而且将来也适合人类居住。1983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成)成立。立。1987年,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的未来:共同的

5、问题、: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992年,地球高峰会议年,地球高峰会议21世纪议程世纪议程:环境与发展里约宣言、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行动环境与发展里约宣言、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行动计划;计划;1992年年3月月21世纪议程:中国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八届人大第四次会。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议通过的“九五九五”计划和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划纲要明确提出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明确提出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未来发展的两大战略。展战略作为指导

6、未来发展的两大战略。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l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基本原则 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从从自自然然属属性性定定义义:保保护护和和加加强强环环境境系系统统的的生生产产和和更更新新能能力。力。从从社社会会属属性性定定义义:在在生生存存于于不不超超出出维维持持生生态态系系统统涵涵容容能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从从经经济济属属性性定定义义:在在自自然然资资源源的的质质量量和和其其所所提提供供服服务务的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从从科科技

7、技属属性性定定义义:转转向向更更清清洁洁,更更有有效效的的技技术术尽尽可可能能接接近近“零零排排放放”或或“密密闭闭式式”工工艺艺方方法法尽尽可可能能减减少少能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布氏可持续发展定义布氏可持续发展定义l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包括需求能力的发展。包括:l1 1、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的公平;本代人的公平;l 代际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l 公平分配有限资源。公平分配有限资源。l2 2、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l3 3、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

8、续发展的内涵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定义可持续发展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定义可持续发展 可可持持续续发发展展是是能能动动地地调调控控自自然然经经济济社社会会复复合合系系统统,使使人人类类在在不不超超越越资资源源与与环环境境承承载载能能力力的的条条件件下下,促促进进经经济济发发展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全面的定义全面的定义 既既满满足足当当代代人人的的需需要要,又又不不损损害害子子孙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包包括括生生态态持持续续,经经济济持持续续和和社社会会持

9、持续续,生生态态持持续续是是基基础础,经经济济持持续续是是条条件件,社社会会持续是目的。持续是目的。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l现代农业带来的弊端现代农业带来的弊端1、能源消耗大,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能源消耗大,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2、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1)农药)农药 (2)化肥)化肥 (3)专业化生产造成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离,)专业化生产造成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离,使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被打破使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被打破3、水、森林、生物物种等农业资源遭到破坏、水、森林、生物物种等农业资源遭到破坏传统现

10、代农业的困境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启示和思考:传统现代农业的困境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启示和思考:在处理同自然的关系时,应变征服自然为协调自然,使在处理同自然的关系时,应变征服自然为协调自然,使农业生产更符合客观规律;农业生产更符合客观规律;农业生产必须尽量利用自然机制和可更新资源,尽量保农业生产必须尽量利用自然机制和可更新资源,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留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自我维持的功能;机制和自我维持的功能;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且必须始终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且必须始终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基础;以遵循生态规

11、律为基础;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时,必须处理好生产与环在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时,必须处理好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境之间的关系。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替代农业的出现替代农业的出现有机农业:(又叫生物农业、再生农业,重视土有机农业:(又叫生物农业、再生农业,重视土壤,尊重自然,合理利用、保护资源、发展农牧壤,尊重自然,合理利用、保护资源、发展农牧结合式的复合农业。)结合式的复合农业。)永久农业:永久农业: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由澳大利亚学者莫里森年

12、代由澳大利亚学者莫里森提出: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有意识的设计和维持,提出: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有意识的设计和维持,它具有自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它具有自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恢复力等特殊性征。恢复力等特殊性征。生态农业:(要有自我维持的能量系统,充分利生态农业:(要有自我维持的能量系统,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劳动力等用再生资源、劳动力等)l可持续农业的涵义可持续农业的涵义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的生产方式

13、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l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的,技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的,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农业。l可持续农业的关键在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持续农业的关键在于农

14、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需求角度看从需求角度看从国内需求为主转向外向型扩从国内需求为主转向外向型扩张偏移张偏移从供给角度看从供给角度看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从投入产出角度看从投入产出角度看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l可持续农业的特征可持续农业的特征经济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关注生产者的长期利益关注生产者的长期利益产量的持续性产量的持续性 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社会持续性:社会持续性:满足人类基本需要(衣、食、住)满足人类基本需要(衣、食、住)较高层次的社会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教育、就业等)文化需求(教育、就业等)生态持续性:生态

15、持续性:关注生物关注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 生产力和功能生产力和功能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积积极极增增加加粮粮食食生生产产,既既要要考考虑虑自自力力更更生生和和自自给给自自足足的的基基本本原原则则,又又要要考考虑虑适适当当调调剂剂与与储储备备,稳稳定定粮粮食食供供应应和和使使贫贫困困者者获获得得粮粮食食的的机机会会,妥妥善善解解决决粮粮食食问问题题,保保障障粮粮食食安安全全(粮粮食食储储备备量量占占年年需需要要量的量的17%18%为最低安全系数)。为最低安全系数)。促促进进农农村

16、村综综合合发发展展,扩扩大大农农村村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机机会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要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增加农民收入,特别要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合合理理利利用用和和保保护护农农业业资资源源,创创造造良良好好的的生生态态环环境境,以利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以利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p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的压力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的压力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p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自自然然资资源源的的永永续续利利用

17、用是是农农业业可可持持续续发发展展的的物物质质基基础和基本条件础和基本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利用原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利用原则l(1)最低安全标准原则)最低安全标准原则 l(2)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 p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特性环境问题的特性(1)环境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环境对农)环境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和制约的双重性,二者既对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和制约的双重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立又统一。(2)环境问题具有传递性)环境问题具有传递性(3)环境污染往往具有累积性,呈指数式发展)环境污染往往具有累积性

18、呈指数式发展(4)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思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思路l(1)产权管理思路)产权管理思路 l(2)国家干预思路)国家干预思路 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p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农业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落后落后 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某些技术进步可能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农某些技术进步可能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但它技术进步是农

19、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但它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p内涵内涵19701970年年,美美国国土土壤壤学学家家W.AlbrechtW.Albrecht首首次次提提出出了了“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的概念;19761976年年,英英国国苏苏塞塞克克斯斯大大学学(Sussex(Sussex Univ.)Univ.)农农学学家家M.K.M.K.华华莘莘屯屯(M.K.M.K.WorthingtonWorthington)对对欧欧洲洲有有机机农农场场进进行行调调查查并并亲亲自

20、自试试验验后后,于于19811981年年对对“生生态态农农业业”提提出出了了新新的的认认识识,她她认认为为生生态态农农业业是是生生态态上上能能自自我我维维持持、低低输输入入,经经济济上上有有生生命命力力,在在环环境境或或伦伦理理和和审审美美诸诸方方面面不不产产生生大大的的、长长远远的的及及不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我国于我国于19801980年代初起正式开始这项工作。年代初起正式开始这项工作。生生态态农农业业就就是是从从系系统统的的思思想想出出发发,按按照照生生态态学学原原理理、经经济济学学原原理理和和生生态态经经济济学学原原理理,运运用用现现代代科科学学技技

21、术术成成果果和和现现代代管管理理手手段段以以及及传传统统农农业业的的有有效效经经验验建建立立起起来来,以以期期获获得得较较高高的的经经济济效效益益、生生态态效效益益和和社社会会效效益益的的现现代代化化的的农农业业发发展展模模式式。简简单单地地说说,就就是是遵遵循循生生态态经经济济学学规规律律进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l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规律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规律p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

22、受到生态系态系统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容量的限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统的容量的限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两个系生态经济系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两个系统彼此适应,那么就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的结果,统彼此适应,那么就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的结果,如果两个系统彼此冲突,那么就可能出现生态经如果两个系统彼此冲突,那么就可能出现生态经济失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有可能通过认识生态经济失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有可能通过认识生态经济系统,使自身的经济活动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济系统,使自身的经济活动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度度”,以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23、以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p这个规律具有这个规律具有3 3个特点:个特点:生态经济系统的联系性;生态经济系统的联系性;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性:经济系统对生态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性: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增长与生态系系统中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增长与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统中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系统中日益增长的废弃物数量与生态经济系统中日益增长的废弃物数量与生态系统中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系统中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类经济社会的适应性。人类经济社会的适应性。p生态产业链规律生态产业链规律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

24、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系统中的“发掘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发掘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者”的生物链关系,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的生物链关系,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可以减少废弃系的企业联盟。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减轻环境压力和解决资源物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减轻环境压力和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创造生态产业链的系统耗散结构,使短缺问题。创造生态产业链的系统耗散结构,使整个生态产业链表现出系统整体性、有序性、多整个生态产业链表现出

25、系统整体性、有序性、多样性和结构功能可控性,从而达到优化产出、服样性和结构功能可控性,从而达到优化产出、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目标。务于社会和经济的目标。p生态需求递增规律生态需求递增规律生态需求是消费者对生态环境质量需求和生生态需求是消费者对生态环境质量需求和生态经济产品需求的总称。生态供给是生产者态经济产品需求的总称。生态供给是生产者对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经济产品供给的总称。对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经济产品供给的总称。生态需求递增规律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生态需求递增规律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费者的生态需求呈现递增趋势。的上升,消费者的生态需求呈现递增趋势。p生态价值递增规律生态价值递增规

26、律生态不是无价的自由产品,而是有价的经济资源;生态不是无价的自由产品,而是有价的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资源呈现出日益稀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资源呈现出日益稀缺的趋势,因此,生态价值呈现递增趋势;既然生的趋势,因此,生态价值呈现递增趋势;既然生态价值呈现递增趋势,那么人类可以像进行经济态价值呈现递增趋势,那么人类可以像进行经济投资一样进行生态投资,实现生态资本的增值;投资一样进行生态投资,实现生态资本的增值;由于生态资本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特征,只有建由于生态资本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特征,只有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才能激励人们从事生态投资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才能激励人们从事生态投资活动。

27、活动。l2020多年来,生态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重大发展,多年来,生态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重大发展,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中国生态农业,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国生态农业,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 “整体、协调、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循环、再生”。l我国倡导的生态农业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农业中资我国倡导的生态农业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农业中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和高产、高效的特点。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和高产、高效的特点。l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单一,生产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缺点。是一种避免环境退化、技术力水平低下的缺点。

28、是一种避免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宜、经济上可行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捷径。生上适宜、经济上可行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捷径。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四大特点,代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四大特点,代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p东西方生态农业的比较东西方生态农业的比较西方的生态农业是在现代农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西方的生态农业是在现代农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效益下降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替代农业模式而产生的,效益下降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替代农业模式而产生的,故他们将生态农业定义为故他们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

29、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型农业”,他们反对化学物的投入。,他们反对化学物的投入。而中国的生态农业是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优点,利而中国的生态农业是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优点,利用生物和自然协调发展起来的农业新模式,在技术上并用生物和自然协调发展起来的农业新模式,在技术上并不反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而是强调因地制宜,科学、不反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而是强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高效率地投入,并重视环境生态工程建设,重视合理、高效率地投入,并重视环境生态工程建设,重视农田生态工程与技术以及信息方面的投入,具有中国传农田生态工

30、程与技术以及信息方面的投入,具有中国传统农业中有机肥投入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特征。统农业中有机肥投入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特征。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生态农业的对比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生态农业的对比 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生态农业的对比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生态农业的对比 p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建立在可更新资源基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建立在可更新资源基础之上,与当地农业环境资源组合相适应础之上,与当地农业环境资源组合相适应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以一业为主,多业结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以一业为主,多业结合,全面发展合,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利

31、用共生相养,合理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利用共生相养,合理配置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实行立体配置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结构合理的立体农业种植、混合喂养、结构合理的立体农业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p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循环利用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循环利用“废物废物”,使农业有机废,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增加产品产出。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弃物资源化,增加产品产出。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合防治,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32、特别是生物技术,并且与传统农业实用技术相结合生物技术,并且与传统农业实用技术相结合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以内部调控为主,外部调控为辅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以内部调控为主,外部调控为辅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全面规划,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全面规划,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三大效益 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图五环产业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图五环产业链 林下鸡林下鸡 水中鸭水中鸭 室中花室中花 葡萄地里套种小西瓜葡萄地里套种小西瓜 北京市蟹岛绿色生北京市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示意图态度假村示意图典型的中国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典型的中国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五、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五、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广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思考题思考题1 1、常规现代农业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常规现代农业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2 2、人人口口、人人力力资资本本积积累累、自自然然资资源源、环环境境和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 3、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素材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