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彩“课间”,美丽“阳光”对顺德区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作者:莫建山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吴维泰纪念小学摘要: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群体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以外进行体育锻炼的另一条主要途径。其活动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顺德区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近三年时间里各校开展情况如何,遇到的问题有哪些。为了全面了解顺德区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情况,我对顺德区36所小学进行调查。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顺德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考察研究,发现顺德区各小学开
2、展大课间活动比较普及,所有小学都有开展或曾经开展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但受场地、器材、经费、时间、领导的重视等五个基本条件的制约各个学校开展情况很不均衡。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学校都有较为完善的制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比较丰富;体育教师和班主任是大课间活动管理的骨干力量;在组织形式上多数学校会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来组织开展活动。最后对行政部门的规定、学校领导的重视、健全组织管理、加大投入改善体育设施、宣传教育、教师培训、活动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建议,为更好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了参考对策与措施。多彩“课间”,美丽“阳光”对顺德区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作者:莫建山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吴维
3、泰纪念小学1、研究目的: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素质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集中表现为青少年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二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占用课外锻炼时间上文化课,侵占了学生到操场上、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的时间、空间,加之仅有的体育课和课间操内容与形式都比较单调枯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难以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上课和做操的质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故此在2008年12月我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
4、见(下简称“中央意见”)精神,根据我省学校体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简称“省意见”)。在省意见里对学校开展体育锻炼下达硬指标中小学将每天30分钟的全校性大课间体育活动列入课表并形成制度。顺德区在2008年1月在大良实验小学声势浩大地举行了大良区大课间体育活动展示,要求大课间体育活动在我区中小学全面推开。经过学校、社会的宣传,“健康第一”、“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近三年时间里各校开展情况如何,遇到的问题有哪些。为了全面了解我区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情况,我对顺德区小
5、学进行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落实顺德区小学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了初步分析和思考。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对嘉信西山小学、大良实验小学、乐从小学、东平小学、培教小学、北滘中心小学、北滘城区小学、泰安小学、新城小学、东风小学、江义小学、育贤小学、仙塘小学、旺岗小学、杏坛中心小学、龙潭小学、富教小学、新华小学、花城学校、石洲小学、南涌小学、陈村中心小学、吴维泰纪念小学等36所小学进行调查研究。2.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现代体育和教育学有关书刊。(2)访谈法:到各学校实地观摩调研,与各校体育教师、大课间组织者进行有针对性地交谈了解该校开展情
6、况,另外采取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部分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观点及意见,然后记录整理。(3)问卷调查法:发放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经整理,统计处理得出结果,作为本文研究的依据。3.调查结果与分析本文将调查的结果归纳为:学校开展大课间情况;学生参与大课间的情况;场地器材;活动组织及内容形式。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3.1学校开展大课间情况表1内容 调查结果(%)A1、开展情况 有开展 曾开展过 无开展 现开展率 33所 3所 0 91.7%A2、活动时间 30分钟 31-40分钟 40分钟 3所(9.1%) 22所(66.7%) 8所(24.2%)A3、开展频率 每天1次(%) 一周2-4次(%)
7、 一周1次(%) 29(87.9%) 4(12.1%) 0根据中央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顺德区所有小学都有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但现在顺德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率为91.7%,可见体育大课间活动并不是在每所小学都得重视而坚持开展。在调查中了解到个别学校因为嫌麻烦或怕担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在来人观摩、上级检查时就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平时就不进行大课间活动。 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时间足以反映出各校对执行中央和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态度,广东在省意见里对学校开展体育锻炼下达硬指标中小学将每天30分钟的全校性大课间体育活动列入课表并形成制度。在本次调查数据的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出:30分
8、钟大课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大部分(90.9%)的学校现安排大课间的时间超过30分钟,还有学校是40分钟以上。时间最长的是嘉信西山小学为50分钟。有87.9%的学校能坚持每天开展大课间活动。12.1%的学校因为校会、学科竞赛或升旗仪式等原因占用大课间活动时间而不能保证每天开展活动。3.2学生参与大课间的情况:表2内容 调查结果(%)B1、是否全体学 全部参加 部份参加生都参加活动 28(84.8%) 5(15.2%)B2、是否有学生 有 无被留下辅导文化课 0 33(100%)B3、活动期间其他 有 无兴趣小组训练情况 2(6%) 31(94%)B4、参加大课间 积极参与 参与 不愿意参与
9、体育活动意愿 60% 35% 5%B5、坚持参与 能坚持 偶尔缺勤 经常不参加并认真锻炼 90% 8% 2%从表2可见,有84.8%的学校是所有学生都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可是有15.2%的学校因为场地不足,不能同时容纳全校学生一起进行体育大课间活动,而要分年级隔天来参加大课间活动。在大课间活动时间里,所有学校都没有学生给文化科老师留下辅导或做作业练习的,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充分体现大课间活动的群体性,要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但在这里边需要指出的是:有2所小学竟然把艺术类的书法、美术等活动安排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显然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要求有误解,违背了相关文件的精神。在各校组织的大课间活动中绝大
10、部分的学生是能坚持并很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生是非常喜欢和愿意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一部分同学在活动环境影响下也可以认真进行体育活动。可见大课间体育活动是非常受学生喜爱的,说明他们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情感和意向是正确的。3.3场地器材表3内容 调查结果(%)C1、场地能否满 能够 不能够足开展大课间活动 25(75.8%) 8(24.2%)C2、现有器材能否满 能够 不能够足大课间活动需求 15(45.5%) 18(54.5%)C3、器材不足所 学校添置 学生购买 相互借用采取的措施 5(15.2%) 26(78.8%) 2(6.1%)场地和器材的保障是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前提,
11、长期以来,在许多学校,学校体育投入在学校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是比较少的。资金不到位,场地、器材设施就没有保障,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加上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增加,造成人均运动场地不足,调查中显示,有24.2%的学校活动场地不能够得到满足,有部分学校存在全校学生无法同时到操场上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情况。有54.5%的学校的体育器材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篮球场,十几个学生抢一个篮球的,“僧多粥少”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平时体育课时各校的体育教师们还可以相互协调,但一到开展全校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时场地和器材不足的情况就很明显了。大多数(78
12、8%)学校都会鼓励学生自购一些简易的体育用品带到大课间来使用,这样既减轻学校负担之余还能让学生在课余校外能够有体育用品锻炼身体。3.4活动内容形式表4内容 调查结果(%)D1、活动形式 先集中后分散 分散活动 集中活动 21(63.6%) 4(12.1%) 8(24.2%)D2、活动内容 各班自定 学校安排 学校建议各班自选 10(30.3%) 5(15.2%) 18(54.5%)D3、活动内容 每周轮换1次 每月轮换1次 1学期轮换2次 不轮换轮换频率 13(39.4%) 15(45.6%) 3(9.1%) 2(6.1%)D4、评比/比赛 每周1次 两周一次 每月一次 1学期2次 不组织比
13、赛 5(15.2%) 8(24.2%) 10(30.3%) 3(9.1%) 7(21.2%)经调查发现顺德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先集中后分散、集中、分散三种形式,其中有63.6%的学校会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再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集体活动时除了广播操外还有自编操的,有打太极扇的,有跳拉丁舞的,有跳竹杆舞的,有打武术操的,各间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有活泼的音乐伴奏下,学生既强身健体又愉悦心灵。有24.2%的学校在整过大课间过程中都是集中学生统一开展活动,集中做操后就全校跑步、踢毽子、跳绳子等,这样的活动形式统一,内容比较单调。另外还有12.1%的学校没有安排的大课间活动项
14、目,大课间活动没有统一组织,而是让各班学生在指定的地方进行自由活动。在活动内容方面,多数学校会把选择权交给班级,当中有54.5%的学校会在学期初或每月初设定活动计划内容,让班级在体育教师的建议下选择活动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大课间朝着学校的大方向进行,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校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单一活动形式,兼顾小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每周(39.4%)、每月(45.6%)或每学期(9.1%)的活动内容会进行轮换,从而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79.8%的学校会定期进行评比或是组织比赛,从而检验学生的活动成果.3.5组织管理形式表5内容 调查结果(%
15、E1、参与组织管理 体育教师 班主任 副班任(科任) 行政 33(100%) 33(100%) 28(84.8%) 13(39.4%)E2、组织活动形式 以班级开展 以年级开展 男女分组 项目分组 25(75.8%) 5(15.2%) 2(6.1%) 1(3%)体育教师是大课间活动管理的骨干力量,在调查中发现:所有学校的体育教师都参与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另一方面班主任是否参与活动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因为班主任对自己班级的情况最熟悉,利于组织指导和安全管理,利于保证活动质量。在各校班主任有无参与大课间活动管理的统计来看,所有学校的班任都参与了大课间的管理,还有大部分学校(84
16、8%)的副班任也一起参与组织管理工作。在组织形式上多数学校会以班级(75.8%)和年级(15.2%)为单位来组织开展活动,这更有利于教师的管理和组织。4.结论与与建议4.1结论4.1.1顺德区各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比较普及,所有小学都有开展或曾经开展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但受场地、器材、经费、时间、领导的重视等五个基本条件的制约各个学校开展情况很不均衡,并不是每所小学都能坚持开展,现顺德区小学大课间体育开展率为91.7%。多数学校能够坚持每天开展超过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4.1.2顺德区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学校都有较为完善的制度,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没出现文化课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的情况。大多数学生
17、都能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并能坚持锻炼。可见顺德区各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得较为成功,得到学生的认可。4.1.3因为大课间活动是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在人数相对较多的学生开展大课间活动时场地和器材明显不足。虽然各校都想尽办法解决,但仍是影响大课间顺利开展的因素。4.1.4顺德区大课间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比较丰富,多数学校会定期轮换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并进行评比或比赛,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1.5所有学校的体育教师和班主任都参与了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是大课间活动管理的骨干力量。在组织形式上多数学校会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来组织开展活动,这更有利于教师的管理和组织。
18、4.2建议4.2.1学校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是实施好大课间的关键因素,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检查和督导工作,规范学校大课间活动的管理制度,把大课间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考核体系中,切实提高大课间的实效性。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理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真正高度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只有一把手重视了,才会政令行通,事半功倍。4.2.2完善机构,健全组织。学校设立大课间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形成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务和体育骨干教师任副组长,各年级办公室主任为小组成员,体育教师组织协调,班主任管理,副班主任辅助的组织网络,齐抓共管,层层落实。4.2.3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建设的
19、投入力度,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基本条件,按照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配备目录配足配齐体育教学设备和器材。鼓励学生自购一些简易的体育用品带到大课间来使用,这样既减轻学校负担之余还能让学生在课余校外能够有体育用品锻炼身体。4.2.4学校、教师应加强体育锻炼目的作用的宣传教育,引导各年级学生积极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学要以终身健身为主,积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从事锻炼的意识、兴趣、态度、爱好和习惯以及学会自学自练的方法。明确学习的动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体育活动,使学生产生兴趣、享受到健身的快乐、体验到体育锻炼的无穷乐趣和良好的锻炼效果。4.2.5按不同的活动形式可分年级、班级、项
20、目、场地交叉进行,各种形式可以周或月为周期进行轮换,这样既可避免枯燥乏味的单一活动形式,又能兼顾小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提高练习爱好。积极开展学校、年级、班级之间的大课间活动的评选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努力发掘和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发扬学生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4.2.6加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培训力度,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进行交流,教师必须要走出去。只有多交流、多观摩、多探讨才会开阔视野,才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4.2.7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学校与家长保持积极的交流,定期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锻炼的方法,组织家长观看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行的体育亲子活动。积极与社区联系,利用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给学生在节假日创设一块体育活动的天地,使体育文化氛围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主要参考文献1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黄显良.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应注重的问题.J.体育教学,2006、5.3富嘉贞.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和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00、3.4范峰等.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2003、2.5 甘亦农等.大课间校本化实施策略研究. J.中国学校体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