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6038476 上传时间:2020-08-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3,教学时间:24,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新词。2)、熟读古诗,初步理解。3)、搜集有关诗人和古诗的相关资料。二、教学课题使学生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并积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1、熟读并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三、教材分析望洞庭,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九板块三首古诗中的一首,本板块的主题是“诗人的足迹”。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

2、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1、课件,课文示范朗读,背景音乐,镜子,盘子,海螺。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诗人和古诗的资料。四、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在教学中我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此外,在本课教学中我还创设了几个激趣的小活动,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

3、入1、激趣引题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古时候,曾有许多文人墨客被那美景所陶醉,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现在我们就来比比记忆力,看谁能在10秒中的时间里,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或平时积累的写景的诗。倒计时:十、九、八2、引题解题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多数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湖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也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传颂的诗歌佳作望洞庭。(板题,解题)2、资料交流学生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交流后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的附近,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古称“云

4、梦泽”,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3、介绍诗人而远望洞庭美景的这位诗人便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板书)你对刘禹锡了解多少?学生交流,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族。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他能诗能文,擅长书法,现存诗800多首。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岁考中进士,有“诗豪”之称。但他一生官途并不顺畅,多次被贬。望洞庭

5、就是他在秋天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之下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听!)二、初读感悟1、播放朗读录音。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做到正确、流利。3、同桌互读,检验读的是否正确、流利。4、谁来给同学们读一下,读出诗的感觉,读出美的感受。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么美的诗,我也想来试一试。(师范读,配乐)6、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配乐)7、作者在诗中都写到了什么景物,请同学们把你读到的景物画下来。8、展示,再齐读诗。三、理解诗句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找一找,那句诗交代了作者写诗的时间?(生齐读,师板书)什么时间?(秋天的夜晚)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物?(湖水和月亮)晚上的湖水为什么会有

6、光?(月亮照在水中)从湖水中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月亮)几种景物?(两种)秋夜,月光如水,水中有月,两种景物融合在一起,非常“和”,“和”怎么理解?(和谐,宁静) 能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 月映湖水,水中有月,多么柔和的美啊!谁来读一下。(指导读)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出示一面模糊的镜子和一面干净的镜子,指一名同学照镜子)照这两面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多找几名同学感受一下)古代的时候镜子都是铜制的,而铜镜在没打磨之前看起来就是这种朦胧的感觉,也就是下一句诗所说的“镜未磨”(板书)“潭”指什么?(水,洞庭湖水)“潭面”?(水面,洞庭湖面)“无”?(没有)“潭面无风”? 作者前半句

7、写“潭面无风”,后半句写“镜未磨”,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作者运用的比喻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用比喻句来说一说这句诗?(指导读前两句)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把海螺放在盘子里)让你想到了那句诗?(板书: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在写洞庭湖之美,怎么提到了盘子和青螺?这个谜底在诗的第三句(齐读,师板书:遥望洞庭山水色)我们知道“望”是向远处看,那“遥望”呢?比“望”的程度更深更远了。作者远望什么?(洞庭山水) 这里作者又连续运用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用比喻句说说这两句诗。(指导读) 4、齐读全诗,指名板前叙述在诗中所看到的景色。 5、作者写这首诗是要表达什么?

8、(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 6、指名读,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7、三分钟,试着背诵,并加上动作。 8、指名带动作背诵,师带动作示范背诵。 四、拓展延伸 1、游戏:赛诗 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能在1分钟内背诵积累过的古诗更多。 2、播放儿童歌曲望洞庭 五、全课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而它们其实只是我们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家名作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品味。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六、教学反思 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我认为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做的较好。而且课中我努力营造各种活动,结合多种形式的读和背,是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