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6046743 上传时间:2020-08-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陆良县云南省第一大平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独特优势,云南省首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之一。近年来,紧紧围绕“率先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率先实现农业产业化,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县”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了“优质粮、烤烟、蚕桑、畜牧、蔬菜、林果”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后续产业,形成了坝区以发展优质稻、蔬菜、蚕桑、生猪、水产为主,山区、半山区以发展玉米、烤烟、林果和畜禽养殖为主的生产格局。一、陆良县基本情况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南部,县城距昆明市122km、曲靖市60km,国土面积2018km2,坝区面积772km2,是云南第一大平坝,

2、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素有“滇中粮仓”、“渔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326、324国道、曲陆高速公路、南昆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滇东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境内海拔1640-2687m,平均海拔1840m,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光、热、水、土资源较好,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燥,秋凉湿润的特点,年均气温14.7,10活动积温4436.3,无霜期249天,年日照时数2239.1小时,年太阳辐射量125.2千卡/cm2,年均降雨量9001000mm,适宜多种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全县现有耕地面积91.23万亩,年可供水2.6亿m3,有效灌溉面积39.28万亩,有效灌溉率为42%,水资源利

3、用率为43%。具备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201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亿,达115.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89019万元,第二产业462243万元,第三产业299731万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4:40:26;工农业产值的比重为63:37,全年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67.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60元。(一)农业基础设施状况近年来,通过实施粮食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省市高稳农田建设、滇中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理、烟农田建设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重大项目,目前全县累计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1.19万亩,建设高稳农田59.93万亩。建成小(二

4、)型规模以上水库122座、小坝塘478座,目前在建的大坝冲水库、恨虎坝水库等重点工程建成后,可增加蓄水2000万m3,能满足全县农业生产用水;另外,以蔬菜保护栽培为特点的设施、半设施农业发展面积近3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2.01万亩。建成了6万余亩稳产高产桑园,完善了年生产蚕种50万张的蚕种生产基地设施,建成小蚕自动升温补湿室1000座,建成蚕茧收烘站17座,年收烘鲜茧能力1.2万吨。畜牧业以开发利用滇陆猪为重点,大力加强滇陆猪的选育、扩繁和示范推广,新建扩繁场76个,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现有农机总动力达4.15亿瓦特, 2011年完成农机作业面积115.24万亩次,农副产品加工、植保、排灌

5、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98%以上,机械耕耙率达83%,水稻机收率达15%,农业机械化作业已承担了全县农村劳动总量的65%以上。(二)农业科技发展状况一是与云南省农科院建立了“院-县共建”关系,并成为云南省农科院的6个农业科技示范县之一。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林科院等科研院(校、所)达成了技术协作关系,现已引进推广了楚粳、滇杂和云粳系列水稻新品种,会-2号、合作88号等马铃薯新品种;自主培育出陆育1、2号水稻新品种,陆玉2、3、4号玉米新品种;普及了优良桑树品种、多丝量高产蚕品种;自繁自育的“滇陆猪”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猪”之一;食用菌建成了昆明综合试验站陆良示范基地。 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已初

6、步形成了以县农业局为中心、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骨干,村农科员和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县、乡、村、组四级科技推广网络,拥有一批综合素质较强的科技推广队伍,全县现有农业科技人员1294人,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三是标准化生产水平较高,以“十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应用为重点,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立体高效农业、循环农业、标准化生产等大力推广应用,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力保障。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取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14.2万亩、产品认证13.2万亩,生猪、猪肉、猪肝等无公害产品认证4000吨,4个魔芋产品1000吨、3个菜籽油产品2450吨获

7、A级绿色食品认证;注册了新千佛、蕻芋、南盘江、高原水乡、绿源、老食味、大众、众益、食唯鲜、陆良板鸭等20多个特色农产品商标,产品40余个,其中七里香的仰望牌畜产品、蕻芋的颐养乐被认定为云南省名牌农产品,陆良蔬菜、秋冬马铃薯、生丝和生猪等农产品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构建了完善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三)主导产业现状近年来,陆良县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基础,突出产业区域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全县培育形成农业龙头企业58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5家),带动农户超过10万户,累计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2个,农村经纪人已扩展到

8、2000余人,建成了各类规模大、有特色、有品质、区域性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涌现出了一批颇具特色的生猪养殖村、水果村、魔芋村、蔬菜村、食用菌村、马铃薯村和养蚕村,发展壮大了“优质粮、烤烟、蚕桑、畜牧、蔬菜、林果”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了食用菌、魔芋、中药材、水产养殖等特色鲜明的后续产业,构建了完善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1. 优质粮产业陆良县素有“滇中粮仓”之称,粮食产量排名全省前列,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大县,在曲靖市乃至全省的粮食生产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已初步建成了15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专用饲料玉米生产基地、6万亩杂交玉米

9、种子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秋冬特色马铃薯立体高效种植示范区、20万亩秋冬特色马铃薯种植基地、10万亩大春马铃薯生产基地,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90万亩,总产达3亿公斤。2003年、2006年、2010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被云南省表彰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水稻 是云南省粳稻种植的适宜区、主产区和高产区,现已建成了15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4万亩优质高产示范区,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9万亩,最高单产达916.18公斤,平均单产611.1公斤,总产1.16亿公斤。2011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7.1万亩(因旱减少近2万亩),平均单产5

10、88.47公斤,总产1.006亿公斤。玉米 以专用饲料玉米生产为基础,以发展杂交玉米种子标准化生产为重点,现已建成10万亩优质专用饲料玉米生产基地、3万亩优质高产示范区、6万亩杂交玉米种子标准化生产基地,以陆良县种子公司为龙头,与云南省田瑞种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打造了云南省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2011年,全县完成杂交玉米制种面积3万亩,实现总产750万公斤,实现产值4500万元;种植专用型饲料玉米16.85万亩,平均单产379.59公斤(因旱减产),总产6396.1万公斤。马铃薯 “三季轮种”是陆良的一大独特优势,常年种植面积达33万亩,年产鲜薯达5亿公斤。现已建成了10万亩秋冬特色马铃薯

11、立体高效种植示范区、2万亩大春马铃薯高产示范区;建成20万亩秋冬特色马铃薯种植基地、10万亩大春马铃薯生产基地。2011年三季马铃薯种植面积33.23万亩,实现产值7.16亿元。经济效益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已成为陆良县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2蚕桑产业陆良县是云南省最大的蚕桑产业基地县,“桑园面积、蚕茧总产、蚕茧质量、亩桑产茧、亩桑产值”等多项指标均名列全省首位。是陆良乃至全省一个绿色环保、独具特色的产业,初步形成了集桑树栽植、蚕种生产、蚕茧收购、缫丝生产、织绸印染、服装加工、桑条造纸、蚕沙利用的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全县现有桑园面积14万亩,占全省桑园面积的10%;年养蚕总量28

12、万张,占全省总养蚕张数的25%;年产鲜茧总量9000吨,占全省产茧量的22%;2011年实现农业综合产值3.93亿元,占全省蚕桑农业综合产值的30%,蚕桑人均收入22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9%。 3畜牧业畜牧业是陆良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曙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活水乡格德养猪场、七里香食品有限公司和丰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猪场等4个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马街生猪营销协会、金谷牧业等5个万头猪场正在建设中,累计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43个、规模养殖示范村15个,建设和发展规模养殖场户1329户。2011年全县生猪存栏73.8万头(能繁母猪9

13、.05万头),出栏145.64万头;牛存栏6.76万头,出栏5.48万头;羊存栏21.33万只,出栏16.91万只;家禽存栏202.11万只,出栏412.55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17.79万吨、禽蛋产量4343吨。实现畜牧产值38.4亿元。4蔬菜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了以陆良田园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供港蔬菜、以陆良县金土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曙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外销蔬菜、以万客齐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加工型蔬菜,初步形成了山区、半山区无公害山地蔬菜,坝区水生蔬菜(藕、茨菇)、加工型蔬菜(魔芋、朝鲜蓟)、供港蔬菜、外销型蔬菜(食荚菜豌、食用菌)的产业格局。建成华侨管理区无公害蔬菜、召夸眉毛山山

14、地蔬菜、芳华供港蔬菜、华侨管理区朝鲜蓟加工型蔬菜、马街海界大棚外销蔬菜、三岔河三岔子食用菌、三岔河白水塘水生蔬菜、板桥左里堡大棚外销蔬菜等8个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有效推进蔬菜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种植蔬菜20.5万亩,实现产量3.93亿公斤,产值3.95亿元。5水果产业以红提葡萄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半设施栽培,积极推行无公害种植,加快基地建设,以果树场、中枢镇为核心建成优质红提高产示范区,以经济林木场、大莫古麻舍所、中枢镇中纪为核心建成优质梨、桃高产示范区。2011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5万亩,实现产量5977.5万公斤,实现产值1.15亿元。6水产养殖陆良县是云南省的重点渔业县之一。主要

15、以池坝塘健康养殖为重点,水库生态养殖为突破,稻、秧(藕)田为补充。2011年全县完成水产品养殖水面2.7万亩,总产量达1029万公斤,实现产值1.02亿元。7食用菌陆良县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干平菇基地,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年可实现食用菌产值3.1亿元,其中种植平菇、姬菇8000余万袋,实现产值2.5亿元,双孢蘑菇、金针菇、杏孢菇、大球盖菇、鸡腿菇、香菇等每年可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二、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我县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发展较好的周边县区相比,我县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水平还相

16、对滞后。除了对发展特色农业认识有待提高、工作思路有待拓展、工作措施有待创新、工作力度有待加大等主观因素外,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难以解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基地建设质量不高、标准化批量生产能力不足,龙头企业总体弱小、带动作用普遍低下等新老问题,依然广泛存在。有些问题或者一个问题的某个方面,可以也需要交给市场自行调解。如基地布局和利益联接机制中龙头与农户的关系问题,就分别会由经济聚集效应和市场经济的趋利原则渐次调整,政府应该做的是因势利导、化解冲突、维护公正,任何急功近利、越俎代庖的思想和行为,其负面效果短期内可能不会显露,长远地看,则必将会对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深

17、层危害。但现实要求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经济和政府职能的转型期,更多的问题必须由政府依据经济规律引导解决。如发展环境问题、投融资政策问题、农业结构继续调整问题以及在项目建设中重工业轻农业的问题等。其中,特色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由来已久。据调研过的大部分企业反映,由于受投融资政策、信贷规定等多种因素制约,这个问题仅仅依靠企业本身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发展资金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对原材料的收购和存储、产品的深度开发以及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项目的投资建设,相当一部分企业产能长期空置、产品质量徘徊不前、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企业发展步履沉重。因此,在起步晚、发展慢、差距大的现实情况下,我省的特色

18、农业发展进程,必定是一个负重前行的过程,进一步加快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还有许多关口要闯,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二、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二是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三是积极扶持发展设施半设施农业,推广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遮阳网覆盖、活动板房等基础设施,以及施肥、产品收获、病虫害防治、产品储藏、自动化养殖等机械化操作配套建设。四是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快实施“乡村清洁

19、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实施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支持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五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发挥农产品信息网、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和农信通指导生产经营的作用,提高现代信息手段在示范园区中的装备质量和装备水平。(二)推动资源流转整合,优化农业发展布局以土地整合、流转为中心,推动包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在内的农业资源流转与整合。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转包、互换、租赁等形式,使土地向科技人员、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探索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推进示范园区建设。(三

20、)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水平以示范园区为核心,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育多元化科技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协作,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新型农业科技措施、新品种研发工作,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主要农业新品种开发引进和配套应用技术、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保护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其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储运和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攻关。二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实用技术

21、入户率。三是继续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优势农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四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制定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专业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和机制,培养懂经济、懂贸易、懂管理、懂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五是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四)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保障质量安全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全面实施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

22、机食品认证,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名牌农产品等品牌培育,严格执行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检疫等标准。全面开展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进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认证体系,建立获证企业和产品质量信用体系、档案管理制度,实现示范园区环境优良化、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无公害生产规模达到60%以上,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率达到100%。(五)完善经营流通体系,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按照“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

23、营利益联结机制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流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二是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大力培育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四是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创办农业示范园区。五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及贮藏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配送农产品,形成全覆盖、广辐射、布局合理、货畅其流的完备市场体系,积极扶持发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六是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培育多元化农村流通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