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docx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605779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 特征码 ZIdTUllEmUnemIfAfFgY 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团委 内容摘要 近年来,舆情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热 点,但目前针对大学生舆情的研究还较少涉及。大学生舆情因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表现出与普通舆情较大的差异性。本文 结合问卷调查的大量数据成果,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大学生舆 情的类型、特点及其传播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就重点舆情的快 速干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 舆情 快速干预 第 2 页 舆情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民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 是群体性的

2、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大学 生舆情,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校内 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 等的综合表现。 由于大学生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可塑性,加之现代信息及其传递 过程中的复杂多变性,有时候大学生尚不能科学地辨别一些事 件的真相,不能完全正确地理解一些事情的原委,因而难以对 社会形成中肯的评价和正确的认知,有时甚至易于受到煽动, 易走极端,在某一信息传递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介入错误的舆论 场,而错误的舆论场又会反过来促成更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对 某一事态形成不甚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研究、判别大学生 舆情的基本特征和传播规律,并据此设

3、计、实施有针对性地开 展干预和引导工作的基本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松江大学城六所高校大学生以随机抽样 的形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55 份。 第 3 页 一、大学生舆情的类型分析 (一)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 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是指大学生对某些校内外具体事项的关注 度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便逐渐淡然不再讨论。从这些校内 外具体事项的发生来看,可分为无先兆的发生和有先兆的发生 两类。无先兆发生的阶段性大学生舆情,我们又称为突发性大学 生舆情。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松江大学城内的无先兆阶段性 大学生舆情事项主要包括:台湾地震后海底电缆损坏导致网

4、络 无法正常登陆(关注度 90.1%) 、汪洋的见义勇为事件(关注度 30.3%) 、某大学生自杀事件(关注度 47.2%) 、20XX 年 SARS 事 件(关注度 100%) ;有先兆阶段性大学生舆情事项主要包括: 大学城高校学费调整问题(关注度 98.6%) 、大学生虐猫事件 (关注度 42.3%) 、20XX 年台湾政要访问大陆(关注度 34.9%) 、 20XX 年“4.16 涉日游行”事件(关注度 94.6%) 。 此类大学生舆情的特点,决定了其传播的迅速性和密集性,从 而往往会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 产生较大且较为集中的影响。 (二)周期性的大学生舆情 第 4 页 周期性的大学生舆

5、情是指针对某些校内外具体事项,大学生对 其关注度呈现周期性特征,即在某个特定时段内对这些问题的 关注,之后会逐渐淡化消失,但在一定周期时间后,又会再次 引发对这些事项的关注。这种周期一般为一年或一个学期。周 期性的大学生舆情与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这 类舆情是否会周期性地再次被关注。松江大学城内的周期性大 学生舆情事项主要包括:美国大选(关注度 50.2%) 、台湾地区 领导人选举(关注度 83%) 、每学期的奖学金及荣誉评比问题 (关注度 97.3%) 、超女和好男儿等选秀活动(关注度 89.2%) 、 每年的献血工作(关注度 93.7%) 、每学期的选课问题(关注度 96.3%

6、) 、每年的大学生实习问题(关注度 93%) 。 此类大学生舆情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个周期内,除非又有更激烈 的刺激性因素介入,大学生一般不会据此产生太激烈的反应。 (三)长期性的大学生舆情 长期性的大学生舆情是指对某些校内外具体事项,大学生对其 持一个长期的关注度,这种关注度有可能一直持续一个强度, 也有可能会在一定阶段内降低,但它不会消失。长期性的大学 生舆情与周期性的大学生舆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这类舆情它是 否会消失,是否任何时间都存在于大学生的关注范围之内。松 第 5 页 江大学城内的长期性大学生舆情事项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问 题(关注度 90.1%) 、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问题(关注度 6

7、7.5%) 、 大学生恋爱问题(关注度 66.3%) 、大学生迷信星座以及占卜问 题(关注度 25.4%) 。 此类大学生舆情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大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会较 为持久而缓和。 上述三类大学生舆情中,周期性和长期性大学生舆情因其发生 的可预期性、持续时间的平缓性、传播趋势的可把握性,而易 于被介入和有效控制。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因其发生的不可预 期性、持续时间的迅速密集性、传播趋势的难以把握性,往往 会在大学生中迅速扩散, 并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把 “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本文中我们称 之为“大学生重点舆情” 。 二、 “大学生重点舆情”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重点舆情是

8、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群体对校内外有一定影响 力的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 的综合表现。它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集中表现为: 第 6 页 (一)个体同质性与群体共鸣性,决定了大学生重点舆情的群 体性特点 调查显示,对于校园舆情信息有 78%的同学是通过同学口述获 知。这种群体性传播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的个体同质性。这 一群体由于具有相近的年龄、类似的经历、相似的生活习惯, 因而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彼此之间价值观更容易达成一致,更 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群体一致性意见。因此,当代大 学生的观点认同、情感支持大多是来自于同辈群体,大学生重 点舆情必然具备群体性特点。 从心理学角

9、度看,大学生群体具有共鸣性特征。当代大学生具 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 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群体心理特征。群体中每 个人的言行,因群体内直接联系、相互接触交往影响产生的行 为刺激,其行为心理相对于群体其他个体成员,都构成特定的 群体心理情境。在同一群体情境和同一心理需要的作用下,群 体内某个个体产生激情时,会引发邻近的人产生同样的激动情 绪,易于获取群体的一致认同。 当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中 第 7 页 间出现了由网络人际交往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更强 化了大学生重点舆情的群体性。 (二)观念个性化与媒体导向性,决定

10、了大学生重点舆情的主 观性特点 从本质上看,大学生舆情是大学生对社会存在的印象和评价, 是一种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与大学生的主观意志、心理情 感、价值观念等个性化因素密切相关。在大学生重点舆情形成 过程中,大学生以其特有的个性化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 认同等主观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各种信息进行接收、选择和分 析,进而形成的特定个性化印象和评价,因此,大学生重点舆 情带有个性化主观色彩。 大学生重点舆情作为对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有可能并不等同于 社会存在。舆情本身的真实性只有通过舆论媒介的客观、公正 的宣传,才能为大学生客观地认识、感知,才能在大学生群体 中形成较为准确的印象和评价。如果舆论媒介

11、在舆情导向中有 意夸大事实或者有意隐瞒事实,而导致不能把客观实情有效地、 全面地传递给大学生群体;或者如果舆情在大学生群体之间传 播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接收度、个人理解力等主 观因素的介入,而导致事实部分失真。这些主观反映都不等同 第 8 页 于舆情的真实面貌,而是夹杂了浓厚的主观因素。 (三)舆情复杂性与价值多元化,决定了大学生重点舆情的综 合性特点 当前,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利益重组、社会矛盾 和利益冲突等现象集中显现,致使多元化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 现,也造成了社会舆情的复杂性、多样性。大学生重点舆情自 然也会跨越校园的界限,指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 各个层面,

12、出现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 多元化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最重要的特点,这种多元化包括群 体价值观体系的多元化和个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 价值取向促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言谈话题,获得更为广阔的发 展空间。其多元化趋势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的成才意识模糊、信 仰迷惘、自信缺乏、反感社会道德约束和集体组织生活。因而 大学生重点舆情可以指向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紧密相联 的思想问题(如校园自杀事件、校园虐猫事件) ,可以指向与大 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 20XX 年 SARS 事件、 高校学费调整问题)等等。 第 9 页 三、 “大学生重点舆情”的传播规律 (一)传播速度:叠加反复、快速

13、扩散 在现代传播方式丰富多彩的情况下,大学生重点舆情呈现出树 状传播、放射性传播的方式,使得舆情具有同类群体叠加反复、 快速扩散的传播特点。美国的传播学者曾用“葡萄藤”来形容 这种树状传播的模式。他们发现, “葡萄藤”传播具有速度快、 信息量大、反馈性强等特点,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交叉性,其 传播覆盖面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与传统口传相比较,大学生重点舆情从信息源向无数接收者发 送,就像光源向四周发射光热一样,呈现出放射状传播的特点。 在口传时代,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借助现代传播渠道,重点舆 情能很容易地同时被无数人接收,达到极高的传播效率。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对于发生在邻近大学的事件,学生往往

14、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知道了概况,当天就知道的占 17.6%,一天 后知道的占 67.1%,一星期内知道的占 12.0%。 (二)传播载体:口传方式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第 10 页 舆情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化,由于大学生群体的高 密度性、同质性,网络的普及以及手机的高持有率,使得舆情 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条件得天独厚。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众多载 体中,口传仍然是绝对主导性的(依靠口传获取信息的人数占 78%,依靠口传传播信息的人数占 80.2%) ,这符合学生群体交 往便利性的特点。除了正常的教学班的组织外,学生寝室以及 高校为学生搭设的社团、协会以及各类群体性活动都为信息的 口传提供了天然的

15、条件。手机短信、大学城民间论坛(BBS)在 学生获取、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BBS 在一定 程度上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目中信息的集散地(依靠论坛获取信 息的人数占 14.3%,依靠论坛传播信息的人数占 16.5%) 。很多 人喜欢“灌水” ,在即时引起其它在线网友关注时,得到一种创 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很多网民面对这类消息,无法完全将之 搁置不理,在将信将疑中,信息得到了巨大的生命力和传播价 值,在网下又通过人际口头传播而广为人知。 (三)传播者心态 1、传播者不一定相信舆情信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参与舆 情传播的大学并非像我们原本想象的一定相信舆情(18.9%) , 或者对舆情将信

16、将疑(68.1%) ,也可能根本不相信舆情(2.2%) 。 相信舆情的人,往往在舆情与自己利益相关时,表现出巨大的 第 11 页 传播热情,寻找与自己“站在同一条壕沟里的战友” ,准备用集 体的力量捍卫自己的利益;或者在舆情与己无关时,表现出一 种幸灾乐祸的心理。不相信舆情的人,在舆情对自己有利的情 况下,即使明知是流言,有时也会参与舆情的传播,有的甚至 会添油加醋,使舆情更为“合理化” 。 2、舆情不一定与传播者利害相关。当舆情与自己无关时,可能 将舆情作为谈资,而于无意中对舆情进行传播。当舆情与己有 关时,更是急于传播,以寻求答案或获得印证。我们的调查显 示, “对于身边与您以及您的朋友没

17、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信息” , 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曾经参与过传播。14.3%的大学生借传播的机 会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他们往往因学习生活中所遭受的某种挫 折而对特定对象感到不满或不安,于是乐于参与传播,排解或 发泄自己的某种不满或不安的情绪。 四、 “大学生重点舆情”的快速介入机制 (一)构建重点舆情的快速捕捉机制 1、依托信息员,延伸捕捉重点舆情的敏感触角。在大学生舆情 形成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处于捕捉舆情最佳区位的交汇点位置, 第 12 页 是舆情“触角” 。组建以学生骨干为主体的学生信息员队伍,一 方面承担突发性舆情的快速报送工作,另一方面承担学校交付 的专题监测工作,并强化学生信息员队伍对网络论

18、坛(BBS)的监 控。 2、依托内参等平台,创立了解重点舆情的重要窗口。内参通常 是新闻媒体通过机密渠道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社会问题的一种 舆论监督方式。与公开见报的稿件相比,内参具有其独特优势, 它的揭露性更强、报道面更宽、信息量更大,是真实反映舆情 的主要窗口。有鉴于此,高校在构建舆情快速捕捉机制时,应 充分借鉴内参机制,由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编发内参向学校 提供相关情况。 3、依托舆情直报点,搭建传递重点舆情的绿色通道。舆情直报 点制度是舆情信息传递的绿色通道,它以减化原有行政层级的 形式,要求直报点接到舆情信息后直接报送决策部门。在现有 学校机构体系下,校园舆情直报点应设置在院系层面,要

19、求院 系接触到舆情信息后直接反馈到学校专职部门。 4、依托舆情直通车,铺设特殊舆情第一时间上传的快车道。直 通车是特派人员直接与学校高层对话的制度设计。对于一些政 治类、恶性案件类的舆情信息,要求特派人员运用现代媒介手 第 13 页 段如手机、电话等直接与特定的学校高层在第一时间取得联系, 便于校方及时掌握、快速处置。 (二)构建重点舆情的快速评估筛选机制 1、舆情信息的筛选原则:区分工作信息与舆情信息。在实际工 作中,人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 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反映的一般是“事件”本身及“事件” 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 产生的影响。比

20、如,我们宣传某个典型,工作信息一般报典型 的经验、做法或如何宣传这个典型;而舆情信息报的则是这个 典型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启迪以及宣传这个典型人们有哪些思想 反映。这就是舆情信息与工作信息最重要的区别。 2、舆情信息的深度挖掘:整合舆情信息与把握舆情走势。简单 来说,舆情的深度分析就是要“由点到面” 、 “由形到势” 、 “由 问题到建议” 。同时,善于把大量零散的信息贯穿起来,找出普 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东西,把准舆情脉象,并大胆预测其 走向,为干预工作打下基础。 3、重点舆情的评估工具:生命周期与影响结果的双维度分析。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任何舆情都存在一定的生命同期,有消 第 14 页 长的规律。从它引发的结果来看,舆情又有性质之分,有些舆 情具有破坏性、有些舆情具有补益性、有些舆情是中性的。综 合来看,在一定时间节点上,舆情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界定, 区分为九类。舆情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影响结果不同,干预 方式就存在差异。 T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