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常见分类和症状.doc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6063446 上传时间:2020-09-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病常见分类和症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皮肤病常见分类和症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皮肤病常见分类和症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皮肤病常见分类和症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皮肤病常见分类和症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病常见分类和症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皮肤病常见分类和症状:1.真菌病:常见的有手脚癣、体股癣及甲癣(灰指甲); 2.细菌性皮肤病:常见的有丹毒及麻风; 3.病毒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水痘、扁平疣及疱疹; 4.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疥疮; 5.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及尖锐湿疣; 6.过敏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及多型红斑;药物反应,如磺胺类、青霉素等过敏引起的皮肤病; 7.物理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晒斑、多型性日光疹及鸡眼; 8.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瘙痒症、神经性皮炎及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 9.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常见的有银屑病、牛皮癣、单纯糠疹及玫瑰糠疹; 10.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有红斑狼疮、硬皮病及

2、皮肌炎; 11.疹性皮肤病:常见的有天疱疹、类天疱疹及掌跖脓疱病; 12.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黄褐斑、白癜风、文身; 13.皮脂、汗腺皮肤病:常见的有痤疮、酒渣鼻及臭汗症。疹皮肤上起的小颗粒,通常是红色,多由皮肤表层发炎浸润而起:湿。麻(亦称“疹子”)。风。丘。疱。疹色以红活为佳,紫赤者为热盛,紫黑者为毒重。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疥疥疮,一种皮肤病,非常刺痒,是疥虫寄生而引起的。又名“疥癣”疮chung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疤。口。冻。痔。疱皮肤上长的像水泡的小疙瘩(亦作“泡”):水。火。脓。脚气是由皮肤癣菌(真菌或称霉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皮肤癣菌

3、常通过污染的澡堂、游泳池边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脚盆而传染。脚气或灰指(趾)甲脚气是足癣的俗名。足癣是一种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杀死它。足癣的临床表现(1)分水疱性:多发生在夏季,症状是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庖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数日后干燥脱屑,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庖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2)糜烂性: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3.4.5趾缝间。常见于多汗者。(3)鳞屑角化型:症状

4、是足底、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冬季趾缝间皮肤发生裂隙,夏季产生水疱,有痛感。常因搔抓引起继发性感染,并发脓包疮、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丹毒、败血症等疾患。由于表皮鲜菌、毛癣菌或足趾毛癣菌侵犯趾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

5、、淋巴管炎等。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瘙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疥疮疥疮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挖掘隧道的机械伤害及其分泌毒汁的刺激)引起的皮肤病当感染疥疮之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皮肤刺痒,在瘙痒部位同时出现小皮疹,小水疱或结痂等皮疹。其痒甚剧,一般白天稍轻,夜晚加重,往往由于搔抓,遍体搔痕,甚至血迹斑斑,病人难以入睡 疥虫穿入表皮之后,一般需经20-30日的潜伏期才出现皮疹及瘙痒症状。初起皮疹多见于皮肤潮湿柔软处,如手指间、手腕部位的皮肤容易穿主寄生,继之传播到身体其他部位,如肘、腰部、腋窝、腹部及阴部等处。解放前民间流传的“疥疮像条

6、龙,先在手上行,腰中绕三圈,腿上扎大营”。甲癣由皮肤癣菌侵犯甲板所致病变。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由皮肤癣菌以外的真菌包括酵母菌等侵犯甲板所致病变。甲癣,俗称”灰指甲”,中医称“鹅爪风”,现在则叫甲真菌病,它是由一大类称做病原真菌的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甲癣病变始于甲远端、侧缘或甲褶部,表现为甲颜色和形态异常。一般以12个指(趾)甲开始发病,重者全部指(趾)甲均可罹患。患病甲板失去光泽,日久甲板变脆而破损脱落。多呈灰白色,且失去光泽;甲板增厚显著,表面高低不平。其质松碎,甲下常有角蛋白及碎屑沉积。有时,甲板可与甲床分离。银屑病中国中医又名“白疕”,民间有称“牛皮癣”,正式名称是银屑病

7、,痱子 指夏季因汗出不畅所生的一种皮肤病。即痱疮。痱子是夏天最多见的皮肤急性炎症。痱子是由汗孔阻塞引起的,多发生在颈、胸背、肘窝、腘窝等部位,小孩可发生在头部、前额等处。初起时皮肤发红,然后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或丘疱疹,密集成片,其中有些丘疹呈脓性。生了痱子后剧痒、疼痛,有时还会有一阵阵热辣的灼痛等表现。又名“汗疹”,原因是大量且持久的出汗,造成汗孔阻塞而引起。多发于高温多湿的夏季痱子的形成是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身体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浸渍表皮角质层,致汗腺导管口闭塞,汗腺导管内汗液储留后,因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于汗孔处发生疱疹和丘疹,发生痱子。也有医家认为

8、:汗孔的闭塞是一种汗孔的原发性葡萄球菌感染,此种感染与热和湿的环境有关。生姜汁可治小儿痱子 我儿子1岁9个月,别人介绍用生姜擦头皮可促进小儿头发生长,在擦用中我意外发现生汁可治小儿痱子,而且效果很好。我儿子头上长的痱子,用生姜片擦一次即好。为了验证效果,后来又用生姜片擦他前胸与后背上长的痱子,竟也是一次即好,而且是几个小时之后就消退、消失(睡个午觉之后),并且患处一直未再长痱子。痤疮青春痘又叫痤疮、面皰或粉刺毛囊炎,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皮肤病。青春期时,体内的荷尔蒙会刺激毛发生长,促进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毛发和皮脂腺因此堆积许多物质,使油脂和细菌附著,引发皮肤红肿的反应。由

9、于这种症状常见于青年男女,所以才称它为青春痘。其实,青少年不一定都会长青春痘;而青春痘也不一定只长在青少年的身上。皮脂腺的分泌主要由荷尔蒙所控制,特别是男性荷尔蒙(女人体内同样有此荷尔蒙),当它分泌过旺就会造成皮脂腺过度分泌。过多的皮脂如果无法彻底排出毛孔并清洁干净,就会将毛孔阻塞,此时若再加上毛孔内、外被老废的角质细胞牢牢“围堵”,那毛孔阻塞的情形就将更加雪上加霜,非爆发痘痘不可了。最可恨的是,毛囊内有一种细菌叫“痤疮杆菌”,它特别喜好油脂,所以旺盛的皮脂就成了最适合它繁殖的温床了,它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将原本较无刺激性的皮脂分解成高刺激性的“游离脂肪酸”,加上不当挤痘造成的多重感染发炎,到

10、了这个程度,想要避免又红又肿的痘痘,甚至痘疤或色素沉淀都很难了。痘痘经细菌侵袭产生的发炎现象若不妥善处理,很可能会造成周遭肌肤的连环感染;同样的,若不根治长痘的地方,痘痘日后在相同的区块还会一再复发。病毒性皮肤疾病疣注音:yu 【概述】 疣(wart)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表面赘生物,其病各首见与内经。多见于儿童及青年,潜伏期为13个月,能自身接扩散。病毒存在于棘层细胞中,可促使细胞增生,形成疣状损害。常见的有寻常疣、扁干疣、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等。中医学称之为疣目、鼠乳、枯筋箭、千日疮、痂疮、悔气疮,俗称“瘊子”或“坚头肉”。 千日疮病名。生于肌肤之良性赘疣。出外科启玄卷七。又名疣、疣疮,俗

11、称瘊子,或名尤。系因风邪搏于肌肤而生者,或因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所致。其好发部位以手背、指背、头面以及颈项、背部为多见。动起小如粟粒,渐至大若黄豆,突出皮表,色灰白或污黄,表面呈现蓬松枯槁,状如花蕊。所发之数多少不一,少者独一,多则甚至数十者,或散在或群聚,并无一定规律。一般无自觉症状,若受挤压则局部有疼痛感,或碰撞、摩擦时易于出血。治疗多用外治,例如外用鸡肫皮擦 之,或以鸦胆子仁捣烂涂敷布裹,亦有单用艾灸烧灼之法者,多能获效,易再发。赘疣多发者,除外治法治疗外,有用熟地、制首乌、红花、白芍、当归、杜仲、牛膝、川芎、川山甲等组方水煎内服以期取效者。即现代之寻常疣。 寻常疣 概述 疣是由人类乳头瘤

12、病毒(HPV)所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的有寻常疣、跖疣、扁平疣及尖锐湿疣等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系由水疱-带状疱疹病毒所致。对此病毒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而不发生症状。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发烧,生气上火等,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此病现代医学称为带状疱疹,民间称为蛇胆疮,缠腰龙等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