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教师候选人事迹材料.docx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609641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范教师候选人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模范教师候选人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模范教师候选人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范教师候选人事迹材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模范教师候选人事迹材料 特征码 ydfZAlbpTHGUNuhzUcdt 模范教师候选人事迹材料 简介:xx,男,现年 51 岁,广州市第 xx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初三级级长,初三(1)班班主任,语文特级教师。 经过多年教学研究,探索出了“小组竞赛教学法” ,形成了 “气氛活跃,竞争激烈,轻松愉快,民主和谐,面向全体,注 重能力”的课堂特点和教学风格。多次承担区、市公开课。91 年以来,已连续十多年评为区、市“优秀教师” 。先后获得各种 教学奖励达 50 多项,两次获尝试教学全国“华夏杯”奖和“全 国先进工作者” 。98 年评为市级中学学科带头人,有数 10 篇教 学论文发表、交

2、流、获奖。负责研究的课题“中学语文尝试教 学的操作模式” ,被全国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全国尝试教学 理论研究会等批准立项并通过考核验收。其教改经验被多家电 台、电视台和报刊杂志等报道和刊出,事迹被多部大型辞书收 录。 不懈的追求者 第 2 页 他中等身材,衣着朴素,家无常物,却有奉献精神;他人过中 年,两袖清风,无职无权,却事业有成;他埋头苦干,潜心教 改,成果显著,却默默无闻。他就是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语文 教师 xx。 xx82 年大学毕业至今,从事语文教学研究与教改已近 30 个年 头。从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教研员、教研室主任再到教 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科员、教科室主任

3、等, 来来去去,反反复复,总离不开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多年 的教学实践,特殊的工作经历(教师教研员教师) ,给 他带来了一系列的头衔:中语会全国课堂教学研究中心会员、 研究员、理事,全国语文整体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尝试 教学理论研究会会员, 语文报特约通讯员,全国报刊协会课 堂教学分会学术委员,天河区语文中心教研组成员等,和一些 政治荣誉:“优秀教师” 、 “优秀班主任” 、 “优秀教育工作者” 、 “先进工作者” 、 “教改积极分子” 、 “教改先进个人” 、 “学科带 头人” 、 “十大名师” “十杰教师”提名奖、 “ 特级教师”等。 上面这些头衔和名誉,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很轻松。其

4、实,在 语文教学、教改上,在班主任工作上,他走过的也是一条不平 坦的路,也付出了很多艰辛和心血。在走向成功的历程中,他 的不懈的追求,崇高的人格和良好的素质以及探索出的一系列 教育教学教改经验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传颂。 在语文教学、教改上,在班主任工作上,xx 老师主张遵循四个 第 3 页 字:“敬” 、 “专” 、 “活” 、 “研” 。敬,即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 专,即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活,即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研, 即求实创新的科研水平。他认为,这是“学者型” “科研型” “专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 一、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 大凡有成就的人,从小就能够立下一定的志向。xx 就是这样的 一个

5、人。 他于 1957 年 10 月出生在豫东平原黄河故道上一个贫穷的乡村 里,那里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由于家庭困难,本来就营养不 良瘦小的他,又加上那个特殊的年代(三年自然灾害) ,更显得 比同龄人小得多。10 多岁了才开始上学,可能是因祸得福吧, 他这个小不点的“大哥哥”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 时,老师有事不在家,就有他这个“班主席”代老师上课。也 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萌生了将来一定要当一名教师的念头。 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填的志愿是“清一色”的师范院校。 从大学毕业执教的第一天起,他就深深地爱上了“教书”这一 行。很多次改行跳槽的机会都被他主动放弃。 82 年大学毕业时,正值我

6、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各行各业都急 需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当时的开封地委组织部,从中文系抽调 一部分毕业生,到乡镇任职作重点干部培养对象,他是其中之 一。可他主动找到学校领导要求分到教育系统,他说,他不想 改行,只想教书。得到了学校领导在毕业动员大会上表扬。 第 4 页 参加工作后,由于他教学成绩突出,工作出色,不久,便被选 拔到区教研室做语文教研员,后又被委任为教研室主任。干了 不到三年,他就辞去教研室主任职务,要求到下面学校教书。 因为他离不开语文教学研究(教研室事务性工作太多,很难静 下心来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离不开学生。当时物质局调他过去 做办公室主任,他婉言谢绝,毅然来到学校,重新开始

7、了他所 喜爱的能发挥它聪明才智的语文教学研究与教改工作,开始了 他离不开的班主任工作。 在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中,为了取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 的知心朋友,做到寓教于乐,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星期天进行 家访。不仅在湖北是这样,在 47 中仍是这样。目前,他们班的 学生,他已家访了一大半,另一个班的学生他也家访了三分之 一。他打算三年下来,全部学生他都要家访一遍。这在广州这 样的大城市,在现在是少有的。 在和学生的交往接触中,他对学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学 生离不开他,他更离不开学生。他把学生视为亲人,视为自己 的孩子,从而建立了一种师生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一来到 47 中,他就把

8、47 中当做了自己的家,就把学生当成了 自己的孩子。 他为了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只身一人先来 47 中上课。一下火车, 顾不上休息(坐了近 20 个小时的火车) ,就直奔学校要求工作。 第二天就开始上课和接受了班主任工作。因为他牵挂着他的新 第 5 页 的学生,新的班级。短短的几个月,他就和学生们建立了深厚 的感情。等 12 月调令下来,他要回去搬家办手续时,很多学生 担心他不回来了,围住他依依不舍地说,老师您一定要回来呀! 我们等您!刚到家不久,就有学生打电话催促他,老师,您怎 么说话不算话?怎么还不回来?我们都等急了!实际上只有短 短的几天。他一回来,学生们便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有的和 他击

9、掌庆贺,有的将他团团围住问长问短。 有一次,他去宜昌参加全国语文教学年会,没等会议结束,他 宣读完论文,领回证书,就匆匆赶回。因为他牵挂着他的班级, 牵挂着他的学生,牵挂着他的语文教学和教改。而他的学生则 更想念他。 “秦老师,你是不是不爱我们了?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们你去了哪里?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可我们却十分想你。你 可知道,当我们知道中段考试英语没拿到第一时,我们真的好 难过!我们怕伤你的心,因为你付出的最多,都怪我们不争气, 后来我们知道语文第一时,我们高兴得哭了。秦老师,你把心 都掏给了我们,你的学生我们不会让你失望的!”这个催 人泪下的场面发生在他从宜昌回来召开的“当秦老师不在时”

10、的主题班会上,当时,大部分同学都哭了,就连听课的老师也 一个个低下头,擦着眼睛,秦老师的眼里也噙满了泪水。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深信一个道理:教师哪怕是极其细微的 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他总是严格要求自 己,处处给学生做表率。在教室里,他看到有口香糖的痕迹, 第 6 页 就蹲下身子去擦掉它。在校园里,看到下水道的盖板错位了, 他就弯下腰来重新整好。每天早上他都提前半小时到班,每次 上课前都要先到教室门口等铃声,这已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 难怪学生们说:“我们每天第一个见到的就是秦老师。 ”“秦老 师的课可不能迟到啊!” “特级教师就是不一样!”是的,他用 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

11、、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将自己对 事业的爱深深播进学生的心田。 可以说,他在学生面前是个称职的好老师,但是在妻子面前, 他是个不称职的丈夫,在儿子面前,他是个不称职的爸爸。他 一直没机会陪他们逛商场,去公园。但他认为他活得充实快乐。 他的生活原则是: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工作,认认真真教 书,痛痛快快生活。他的人生格言是:要不断地向自己挑战, 一次又一次的战胜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二、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 知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渊博的知识不仅是教师 自我完善的要素,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是教师业务 水平的标志,影响力的源泉。尤其是语

12、文教师,更要知识渊博, 学问深厚,兴趣广泛。 “为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就 应该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我们通常所说的,要教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也正是这个道理。 xx 认识到: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出高 第 7 页 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不加强学习,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不 行的。尤其是我们广州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接受新的事物、 新的理念比较快,学生的素质高,能力强,更需要教师不断的 “充电” 。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水平,秦老师几乎放弃了所 有的假期休息时间外出学习。他冒着酷暑下武汉,到宜昌,去 山东,抵杭州,达哈尔滨等地取经学艺。他不仅聆听了

13、刘国正、 张定远、章熊、张鸿苓、陈金铭、吴心田、赵大鹏、顾振彪、 顾之川等数 10 位语文权威们的数 10 场学术报告,还亲自观摩 了魏书生、洪镇涛、胡明道、欧阳黛娜、余映潮等著名特级教 师们的教学示范课,听取了他们的经验介绍。他还借鉴、吸收、 学习了姜乐仁、邱学华等数学界知名学者的教学艺术和先进经 验。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系统的学习了教育学 、 心理学 、 现代教育管理 、 素质教育探索 、 语文教育学 、 新基础 教育论 、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 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 践等几十部理论专著。平时,学校阅览室成了他每天必去的 地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他仅听全国性的公开课就有 100 多

14、节,记读书笔记数万字。这些都为他的语文教学研究和 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无止境, 教学相长,干到老,学到老。 让秦老师感动的是尝试教学法的创始人邱学华教授,曾亲自听 秦老师的课,指导他的教学,并邀请秦老师在全国尝试教学研 第 8 页 讨会上讲观摩课,还经常写信鼓励帮助秦老师。前不久,他还 来信鼓励秦老师在广州好好干出点成绩来。秦老师永远感谢这 些名家大师们,没有他们,就没有秦老师的今天。 三、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 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语文教师:知识丰富,学问渊博;工作勤勤 恳恳,认认真真。可就是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不 满意。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教学方法不灵活,缺乏

15、艺术性, 吸引不住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秦老师主张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痛痛快快 地活动” 。课堂上,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 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提倡 “学而不死,活而不乱” 。课外,便带领学生打篮球、踢足球、 赛乒乓球,和他们下棋、打牌、做游戏等 。受电视里各种知识 竞赛节目的启发,他先试着在语文自读课中采用小组学习竞赛 法,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竞争激烈,学习 劲头十足。之后,他又将这种方法引入到“教读课” 、 “作文课” 中,逐步探索出了“小组竞赛式的尝试教学法” ,形成了“气氛 活跃,竞争激烈,轻松愉快,民主和谐,面向全体,注

16、重能力” 的课堂特点和教学风格。他用这种教学方法先后获得了区、市 语文优质课一等奖。1996 年和 1997 年又先后两次获全国尝试 教学“华夏杯”奖。从此,他有了名气和影响,要求听课的教 师也越来越多,不仅中学语文教师听,小学语文教师也听,甚 第 9 页 至物理、数学等科教师也要听。他先后承担区、市公开课、示 范课达数十节次。凡听过他的课的老师普遍反映:教学新颖, 师生轻松,效果显著。 他来到 47 中后,许多新教师要听他的课,他是来者不拒,并表 示随时随地可以进去听他的课。在 47 中两年来,听他随堂课的 教师已有数十人之多。同时,他还主动承担了校、区公开课, 得到了听课教师的肯定和学生的

17、欢迎。 20XX 年,他还参加了天河区“新基础教育”专家指导组,毫无 怨言的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他带两个班的语文还兼班主任和级 长)深入到下面学校,手把手的帮助指导实验教师,得到了区 教研室领导的好评。 四、求实创新的科研水平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科研兴校” “科研兴教”已深 入人心。过去的“教书匠” “好教师”已被现在的“学者型” “科研型” “专家型”教师所代替。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利用自 身的优势,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取得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水平。 教育科研是从教师走向专家的必由之路,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 成为“学者型” “科研型” “专家型”教师,必须将他的教育教 学教改实践经验上

18、升到理论的高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于是, 秦老师主动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市级子课题“中学语文尝试教学 法”的试验任务。经过三年实验研究,他摸索出了“小组竞赛 第 10 页 式的语文尝试教学法” ,受到邱学华等有关内行专家的好评和肯 定。之后,他又开始了“中学语文尝试教学的操作模式”的实 验研究,该课题先后被全国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中语会全国 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等批准立项,并通过了有关专家的考核验收。 他先后总结出了“八步语文课” “六步作文课” “五步活动课” 的尝试教学模式,受到普遍好评和广泛关注。 在进行教育科研的同时,他还积极撰写论文。因为教育科研写 作是专家型教师步入成功的阶梯。近年来,他先

19、后有数十篇论 文发表、交流、获奖。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的就有近 10 篇。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尝试教学编入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的邱学华主编的尝试成功发展一书,并获全国尝试教学论 文二等奖。 活儿不乱,动而有序编入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 编辑的当代教育名家论坛 ,并获“紫荆花教育科研成果奖” 等。除此以外,他还多次评为“教育教学研究先进个人” 、 “教 育科研先进个人” 、 “基础教育研究先进个人”等。据不完全统 计,近年来,他先后获得各种教学奖励达 50 多项,仅国家级就 有 10 多项。其教改经验被多家电台、电视台和中学语文教学 参考 统一战线等杂志和十堰日报等报纸报道和刊出。 事迹被中国当代中等教育名家词典 中国专家大辞典 当 代名人风采等多部大型辞书收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xx 老师虽然在语文教学教 改上,在班主任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他认为他和魏 第 11 页 书生、洪镇涛、胡明道、余映潮等教育名家相比,还差得远。 他决心今后更加努力,争取早日成为“学者型” “科研型” “专 家型”教师,真正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为天河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