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论文.docx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610889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论文 特征码 HzDXTUAuNYqyZcpTSspT 一、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文化结构 1.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 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 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 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 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 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 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

2、。 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它们的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 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 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 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 第 2 页 形态的舞蹈特征,具有舞蹈史前史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 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 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 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2.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

3、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结构。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通 过文化层次分析法来剖析研究,以便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揭示其 全貌和特质。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民 间舞蹈的时间性,即民舞文化的纵向面,展现民舞产生、发展、 变迁的过程,可称之为“时间文化层” ,即其历史层面。从时间 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可分解为“原生形态”和“变 异形态”二种形式。二种形态的生成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 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 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互动作用。原生和变异二种形态的演变, 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累积和融合,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 基本节奏、步伐、

4、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有 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民间舞蹈的空间性,即民舞 文化的横断面,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和 程式,可称之为“空间文化层” 。从空间文化层来分析民舞结构, 可分解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二种构架。表层结构是 第 3 页 指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符号象征物具有 指称、意味和记忆等功能。深层结构是指民舞主体即特定民族 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它 是蕴藏在民族群体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 二、民间舞蹈与当代社会转型 1.“社会转型”简说 世界上的一切文化现象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

5、展,其变异性 是永恒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社会转型期尤其如此。1978 年 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社会进入 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的加速期。何为社会转型?社会学家 认为:“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 者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 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 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当我们说社会转型时,着 重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在这个意义上, 社会转型和 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 ”1社会转型期不 是一切都变, 也不可能一切都

6、不变,哪些该变,哪些不该变, 都有一个向度的问题。本篇论文无意去探讨“社会转型”这一 社会学术语,而是想通过吸收社会学家的科研成果,在当代我 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从人文学科透视、分析传统的民间舞 第 4 页 蹈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剖析其变异原由,使我们能较为全面、 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些现象。 2.民舞生存空间的变化 我们知道,历史上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 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时空、特 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个“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 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各种民俗 事象;这个“特定群体”是指各民族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地处 边

7、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总是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表达 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在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的日常生活 中,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 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通 讯、交通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 前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厚 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民族 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 视、电影、广播、报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方式,认识世 界,了解经济文化的最新信息。当代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 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正在改

8、变着他们的思 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的迪斯科、现代舞、 卡拉 OK 等娱乐方式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所青睐,传统的民间 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由于传 第 5 页 统文化因素和现代文化因素的摩擦,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撞 击,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性和普及性,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转变 等诸多因素,使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正在发生着程度不同的变 化,这一变化呈多元、多样、复杂性的发展态势。 三、民间舞蹈的时空移位与新包装 1.民舞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90 年代,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 了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对外联系,为该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 化变迁创造了

9、条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奇山异水风景秀丽, 文物古迹多有保存,奇特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这些民族地区发展的首选项目,旅 游业的发展使该地区走出封闭的山寨,逐渐摆脱贫困,走上致 富的道路。与此同时,在一些大中城市,也掀起了兴建民俗村、 民族园、风情园的热潮,这些旅游景点规模不等,他们将各民 族风格独特的建筑荟萃一起,并配上身着盛装的本民族群众载 歌载舞,动静结合,交相辉映,使游客在一天或半天之内饱览 民族风光。这一时期利用传统的民俗节日,采取文化搭台,经 贸唱戏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根据商品流通的需要生造出各种 五花八门的节日,民族歌舞自然是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

10、角色。 此间的民间舞蹈在旅游景点或节日活动中,展现风土民情,渲 染节日氛围,增加活力和参与性,加强与商客游客的感情交流, 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等,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第 6 页 2.民舞文化时空的移位 民间舞蹈多与信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紧密相 连,其表演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无不受到民俗活动时空的制约。 长期以来各民族各地区都形成了独特的节日、祭日,并从常日 中突出出来,且以年为周期,循环往返,周而复始,不同的节 日、祭日还形成了程式化、仪式化以及禁忌等约定俗成的风习。 然而旅游景点的民族节日和歌舞表演,打破了原时节性和空间 性的局限,反复再现节日民俗事象和民间歌舞等场景,使民

11、间 舞蹈赖以依存的民俗文化时空发生了变化,其内容逐渐脱离了 原有的含义,成为旅游观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贵州雷山郎德 村为例:这一带风俗约定,农历六七月间吃新节后才开始吹芦 笙,到正月十五以后禁止吹奏,据说是春天后吹芦笙惊 动谷神会造成粮食歉收。过去对违者处罚很重,要本人宰牛扫 寨发誓不再违犯。作为旅游点开发后,现在只要游客一到,不 论春夏秋冬哪一天,村民们照常吹芦笙跳芦笙舞迎接。过 去只有在十二年一次的“鼓社节” (吃牯脏)才敲击的铜鼓,也 照例每日向游客敲响。 2滇东南彝族地区也有此风俗, 每 年四月初八“跳宫节”后不能再敲击铜鼓,理由也是铜鼓声会 惊动谷神而使庄稼歉收,如今也已改变。 云南

12、石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石林周围居住着彝族支系撒尼人 和阿细人,边弹大三弦边跳阿细跳乐 ,是他们的代表性舞种。 第 7 页 改革开放前,彝族人民基本按照传统习俗过火把节,没有表演 成分,没有商业性质。节日期间或花好月圆之际,撒尼、阿细 青年男女总要会聚一起,围着篝火跳乐(月) ,他们以舞蹈的方 式自娱自乐,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近十多年来,节日活 动产生了质的变化,节日期间国内外、省内外游客和商人大量 涌来,其人数无数倍于当地彝族人。昔日彝家老少高举火把游 弋田间驱瘟逐疫的火崇拜仪式,变成了广场的象征性篝火;昔 日围着篝火自娱自乐、谈情说爱的跳乐 ,变成商业性的歌舞 表演;昔日以血缘群体和地缘

13、群体为节日的主体,变成数倍于 本族人的外来者。 3.民舞形态的新包装 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展示给游人的舞蹈形态大多是经 过加工后的新包装,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更加光 彩夺目,显示出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此种民舞具有“新民舞” 的意义。旅游景点的民间舞面对的是广大游客,经过加工改编 后的民间舞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强化了原民舞的风格韵律, 动作变化更为丰富优美,既保持了民间舞蹈的“土风”味,又 适应旅游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云南德宏州的新嘎光就是 生动的一例。傣族人民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家人说“没有 歌声和舞蹈的日子,就像吃菜没放盐巴一样” , “看不见孔雀跳 舞,就得不到幸福和吉

14、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德宏地 区成为国内外旅游和经贸的热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 第 8 页 神食粮的需求越加迫切,旧的民舞形式已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 需要。80 年代中,州歌舞团和群艺馆的舞蹈家们,在原民间舞 的基础上,从中加以精选、提炼,整理改编出新嘎光 ,既保 留了抒情典雅、韧性起伏的动律特点,又规范发展了动作组合, 很快得到傣族群众的认可,特别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 全国民舞集成工作的大力开展,有力地促进民间舞蹈的收集、 整理与改编,使一些濒于失传的民间舞蹈获得了新生,也使一 些基础较好的民间舞更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藏族龙鼓舞 是青海省黄南州新挖掘的原始祭祀舞蹈,每年于六月跳

15、神会时 祭祀神灵、禳灾驱邪、保佑村民人寿年丰,青壮年男子手持单 面鼓在神师的引领下边击鼓边跳。经整理加工,将流传下来的 13 段(套)动作,更趋完整规范,以雄健粗犷的跳跃击鼓动作, 表现了请神、敬神、送神、降魔以及模仿雄鹰、骏马、海螺、 太极等形象,无论从动作的发展、队形的变化或情绪的渲染, 使这古老的舞种得以新生。陕西的安塞腰鼓 、安徽的花鼓 灯 、山东的鼓子秧歌 、青海玉树的藏族卓舞等一大批 民间舞蹈,都在保留原基本节奏、步伐、动律、体态的基础上, 进行了不伤筋骨强化精华的加工,在服饰、道具、音乐伴奏上 突出了民族色彩,加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适应了当代审美的 要求。加工后的民间舞又回到民间

16、,从而带动了民间舞蹈形态 从原生或半原生形态向变异形态的发展演变。 四、多元、多样、复杂性:90 年代民间舞蹈的发展态势 第 9 页 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促进了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90 年 代这一发展呈多元、多样、复杂的发展态势,即民舞文化内涵 和功能的多元性,民舞生存时空的多样性,民舞群体观念的复 杂性,以便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1.民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 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 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 混杂。青海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 每年于七八月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时节,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 滩

17、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以及贸 易交流等。90 年代初,玉树当地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 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这在佛教史上是前 所未有的事。数百年来, 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 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 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 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 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作法在全民信教的藏 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 策落实的结果。 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

18、时空的移 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神同乐、宗教世俗 化的发展。 第 10 页 民间舞蹈的内涵和功能是通过民俗事象的主旨予以体现的。贵 州黔东南苗族地区的“鼓社祭” (俗称“吃鼓脏” )是其最为隆 重的神圣节日,它是一个由血缘家族、宗教为核心的“江略” (类似军事联盟的氏族组织)举行的祭祀祖先的活动,每隔 12 年举行一次,届时众人要跳踩鼓舞 ,踩鼓时要身背祖先“央 公央婆”跳舞。央公央婆的象征物是用杉木雕刻成的男女半身 裸体像。在踩鼓时象征交媾的表演中,要绕寨一周,表示祖先 看望子孙繁衍,人人都是央公的孙子。 380 年代以后,苗 区的生产单位“家庭化” ,加速了家庭经济的私有化

19、,以家庭为 单位的生产劳动,再一次呼唤人们的劳动互助,这种互助自然 是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发生。由此给人们提出了恢复“江 略”团结的需求,通过鼓社祭,人们在祭祀祖先时同跳踩鼓 舞 ,共饮“江略”酒,似乎又回到了同一血缘的圈子里,使人 们获得“江略”认同感的满足。从苗族鼓社祭的活动中,我们 看到这里既有祖先崇拜的信仰痕迹,又有加强群体之间的心灵 交流增强认同感的心理需求,还有击鼓而舞的愉悦快感。多元 多层文化内涵和功能的特点在当代民间舞蹈中具有共性。 2.民舞生存空间的多样性 民间舞蹈生存传衍的空间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这一空间呈现出多样、交叉的 立体式

20、形态。绝大部分的民间舞蹈仍然在原产地传承发展,它 们较多地保留着民舞的原生形态,或原生和变异并存的状态, 第 11 页 只要这个地区和民族继续保留着适合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 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 和风格的传衍,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需要或结束而延续或消 失。旅游文化、商贸集会或各种文化节,扩大了民间舞蹈传播 的空间,经过加工整理的民间舞蹈,增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 当其反馈回群众后起到升华提高的作用。当然,这种改编应该 十分慎重,不负责任瞎改乱编只能糟蹋民间舞蹈的精华,尤其 给青年人造成误导,成为披着民间舞外衣的假冒伪劣产品。 3.舞群观念的复杂性 民间舞蹈文化

21、的深层结构,是指民舞的载体舞群的思想观 念,即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婚姻观念、生死观念、审美取 向等。舞群的思想观念受到社会主体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和 制约,舞群的年龄、职业、接受教育的程度等对其思想观念也 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一切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原生 形态的祭祀舞蹈的核心是万物有灵观念,其中以祖先崇拜尤甚, 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从原始社会解体到奴隶制或早期 封建社会, 祖先崇拜是压倒一切崇拜的宗教活动” 4人们 以为只有隆重的祭祀,才能获得祖灵的庇护,避免灾难,因为 祖灵是直接掌握人们命运的。祖先崇拜的意识根深蒂固,在少 数民族的生活中通过传统的祭祀年节和民间舞蹈,一直延

22、续到 近现代,土家族跳摆手祭“八部大王” ,瑶族、畲族跳盘 王祭始祖盘王,苗族“吃牯脏”跳木鼓舞 、 芦笙舞祭 第 12 页 祖神等,均系祭祖仪式和舞蹈。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他们把民间舞蹈视作民族历史的教科书,通过民间舞向族民传 授民族历史知识,使子孙后代永不忘本。如今生产生活水平提 高了,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成果。但是,人们仍然希望 得到祖先神灵的庇护,使自己的生活幸福、事业发达,家族兴 旺,寻根念祖、祈求祖神保佑的思想并未消除,通过参加祭祖 民俗活动,同胞共跳摆手舞、芦笙舞,与祖神进行勾通使自己 的心灵得到寄托的观念依然在一部分人心中延续。当然,中国 民众也在努力使民间信仰适应新生活方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中国文化模式转型中的几个问题A.人类学与 西南民族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杨正文.黔东南苗族社区的变迁态势A.人类学与西南 民族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3杨国.苗族舞蹈与巫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 社,1991. 4蔡家麒.论原始宗教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字库未存字注释: 原字为昌右加鸟 第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