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稿-党员培训辅导材料.docx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610922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稿-党员培训辅导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稿-党员培训辅导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稿-党员培训辅导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稿-党员培训辅导材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稿-党员培训辅导材料 特征码 VJpFcqxJMLlKCGZVfPnB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继“城乡统筹” 、 “两个趋向”后,作出的有关“三农”工作的 又一个重大决策。今年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的“一号文 件” ,党中央将对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所 有的这些,都必将对全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 影响。这个辅导讲座材料,主要是解读一下中央关于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架,以及我市贯彻中央决定的一些动作与 措施。由于时间的关系,许多的内容还不是正式文件

2、,仅仅是 未定稿,供各地在冬训时参考。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 ,提出了今后 5 年的 8 项工 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 第 2 页 建国初期,我们党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提出 要建设新农村。那时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下 进行的,体现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 的是城乡差别。50 多年过去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

3、化。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的发展改 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低收入 的阶层是农民,最薄弱的产业是农业,发展滞后的农村成了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因此,必须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 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推进城乡一体 化。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 是在我国开始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下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顺 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体现了我们党

4、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体现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 社会的理念。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 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 理论上说,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 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中央关于新农村 第 3 页 建设的政策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 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 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里,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 目,作

5、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总纲。 这说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党中央把农村工作提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 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 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 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 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 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

6、农村的“新”内涵。最近, 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 5 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比如, 苏南地区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来新农村应当以农业现代化 集中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 化布局,切实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大省河南 的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 业科技为引领,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村基础设施 第 4 页 建设上加大力度,把创新机制放在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 真正提高农民收入。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 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 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

7、。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 以推进” 。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 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看, “生 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 “乡风文明”是要 建设精神文明, “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 “管理民主” 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 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 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 世纪

8、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 建议同时 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住五个重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 农村之“新” ,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城 乡统筹,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的蓝图,要体现 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 第 5 页 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二要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 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 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

9、。三要统筹城乡基 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 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农村去。四要统筹城乡教育 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 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 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 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快农业 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 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三要推进农 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生产

10、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做大 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三 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利益和平等待遇问 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制度。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 前,一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二要在 稳定并完善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 第 6 页 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 设新农村要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问题。 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文

11、化教育事业。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 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二要加 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五年我们要在 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要加大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 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 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 民增收事关全局,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 高,而且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新一届 中央领导集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 最关键的目标,作为制定一系列重农补农政策的核心和主题, 努力建

12、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今后五年将进一步采取综合措 施,增加农民收入。 概括起来说,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新的内 涵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业反哺 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思路; 二是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 条件和整体面貌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要求;三是以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 第 7 页 的必然要求出发,把农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 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

13、就,必须开好头、起好步、打 好基础。由于我国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发展进程有快有 慢、水平有高有低,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不可脱离 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 划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引路,因地制宜,扎实稳步地进行。 各级党政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科学制定规划, 加强分类指导,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农民是新农村建 设的主体,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 家园。同时要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为建设经济繁荣、 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和谐发展、文明 进步的社

14、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明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开好头, 起好步,打好基础,有一个好的开局,这对于鼓舞士气、鼓足 干劲,十分重要。要深入领会和切实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用新 农村建设来统领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当前 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要科学编制好新 农村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推进建设。在建 设中,应区分发展阶段和地域不同情况,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第 8 页 地推进,切忌搞“一刀切” 。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坚持以 中心村为单位,以改善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完善各 类基础设施。要按照不同区域特点,形成地域特

15、色。三是政府 支持,农民建设。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引导和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建设家园的积 极性。 二、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起步很早,也取得了斐然的 成绩。早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市广大农民在农村各级 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就胜利地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 “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的目标, 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我市 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 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几十年 来,在历届市委的正

16、确领导下,我们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苏 南模式,而且成功地进了史无前例的体制改革和经济调整,继 续保持了农村发展与建设在全国领先的骄人业绩,对全市、全 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 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的正 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 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坚 第 9 页 持城乡统筹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提高农民生活质 量和水平为中心,以推进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 园区化、居住社区化、经济集约化、经营合作化、保障社会化、 生态优良化,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17、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 的发展势头。 第一,推进三个集中进程,农村发展的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 化。切实加大农村“三个集中”的推进力度,显著促进了产业 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合理配置了资源,进一步优化了 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等方面的结构布局,全面提升了农村 的发展质量和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城乡融合、相互 衔接、全覆盖的农村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农 村新型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村建设规划 体系。根据统计汇总,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 划区集中比例由去年底的 36提升到 40;新进乡镇工业集中 区的企业 1299 家,搬迁入园的企业 498 家,工业开

18、发园区和工 业集中区的产出占全市乡镇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去年底的 546提高到 677;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的自然村 488 个;新建农民安置小区 89 个,安置房面积 292 万平方米; 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67。 第二,推进保障帮扶进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得到进一步探 索。以实施“富民工程”为主线,精心组织“就业、保障、帮 扶”三大工程,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 第 10 页 均纯收入 8010 元,比上年增加 895 元,增长 126,达到了 省定的小康标准。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 53884 名,实现农村 富余劳动力就业 42370 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 598

19、0 元, 同比增加 739 元,增长 141。农村各类企业本地职工养老 保险参保人数 4587 万;全市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 系的农民 3754 万人,覆盖面扩大到 80;新型农民基本养 老保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参保农民 411 万人,参保率超过 6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 疗保险做到了应保尽保,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 “百村奔小康” 工程进一步实施,今年脱贫转化村将新增 30 个左右,累计超过 50。 “万户农民扶贫帮困工程”进展迅速,全市农村低收入农 户的信息资料库已经建成,各项帮扶政策正在得到全面落实。 第三,推进功能转换进程,都市农业的综合水平得到进一

20、步提 升。按照“服务城市、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提升效益”的要 求,大力推进都市农业建设,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全市新建农业产业园、都市农业观光园 5 个,累计达到 18 个。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51 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同比 增长 12。农业外向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资”投入农业明 显增速,全年工商、民间资本投入 8 亿元,外资投入 5000 万美 元;全市农产品出口企业 50 家,出口基地 20 个,年出口农产 品 8613 万美元。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 101 万亩,森林面积 增加到 1227 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03,达到全面小 第 11 页 康社会指标。大

21、力推进绿色通道景观和河道防护林建设。全市 721的县乡道路两侧已建成高标准景观通道,30以上河道 两侧、湖泊沿岸已建成防护林,45的乡村道路已建成林荫道, 超过 20的乡镇已建成环境优美乡镇。新建成无公害农业生产 基地 324 万亩,累计达到 1073 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 173 个,有机食品 14 个。全年粮食总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畜 牧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9745 亿 元,同比增长 53。 第四,推进集约发展进程,乡镇工业的竞争活力得到进一步释 放。围绕“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提升竞争能力”的 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全市乡镇工 业

22、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工业增 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 5200 亿元、1085 亿元和 340 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 322、240和 233。规模经济进一 步增长。到 10 月底,全市 4109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 现营业收入 332987 亿元、工业增加值 65225 亿元、利税总 额 19766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252、2612、2184,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总量的 70以上。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 520 家,超 100 亿元的企 业 3 家,最高的华西村营业收入超过 300 亿元。外贸出口显著 增长。至 10 月底,出口产品交货值 4417 亿元

23、,同比增长 368。园区经济加速增长,一批重量级工业园区脱颖而出。 第 12 页 年营业收入超 50 亿元的园区有 50 个,超 100 亿元的园区有 9 个,其中,华士、周庄两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超 280 亿 元和 260 亿元。民营企业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到 10 月底,全 市农村新增私营企业 1750 家,总数达到 27230 家,私营工业企 业实现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 3182 亿元、 667 亿元和 201乙元,同比分别增长 357、292和 315,占全市乡镇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 74、74和 72。 第五,推进三大合作进程,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创 新

24、。以“三大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 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 作制改革全面加快推进。全年新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 106 家,累计达到 236 家,符合改革条件、年可支配收入在 200 万元以上村的改革已全面完成。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发展机制 和管理机制,促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健康发展、做大做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权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多种形式 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新组建浮动分配型、混合分配型和固 定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 119 家,新增获得各类土地流转收益 的农民 372 万人

25、,累计参加各类土地流转取得收益的农民比 例达到 4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健康发展。创建“四 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27 家,累计 160 家,共有会员 第 13 页 41 人,带动农户 14 万户。 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 待进一步完善。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但 制约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通过发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加投资性、转移性 收入,依然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双重制约;通过扩大就业、充分 就业而增力口工资性收入,依然面临市场竞争和自身能力的

26、双 重阻力,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还必须进一步拓宽思 路,研究探索政策扶持、制度创新、经济发展等新途径。二是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近年来全市农村生态 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但受产业层次和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环境和 城市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没有明显缩小,农村环境仍然不能满足 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待 进一步探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旧体制转换,村级经济 发展的空间日益受到挤压、难度越来越大,急需探索新的路子 和途径,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积极发挥村级经济替政府 分忧、为农民谋利、保社会稳定的功能

27、作用. 三、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市 委决定,从 20XX 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华西、争 第 14 页 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加快培育一批 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以充分发 挥其在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确 保到 20XX 年全市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一,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主要动 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 史任务,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 新农村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讲

28、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要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 产生活条件,力求农村面貌有明显的变化。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 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 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精神,大家深 切地体会到,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 阶段后,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 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决策英明,意 义深远。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快我市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前一阶段,市委组织市委农工办等 专门力量,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广泛听取

29、农村 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认真研究如何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在调研座谈中,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农村 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以统筹 第 15 页 城乡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实施了一 系列创新的举措,使全市的“三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经过省政府的全面考核评估,在全省率先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 的各项指标。但是,对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 的要求,目前的农民收入状况、农村社会事业水平、农村生态 环境建设等还明显落后于城市, “三农”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 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 经济持续增长、社

30、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全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就成了时代赋 予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的神圣职责。回顾历史,审视现状,对照 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市发展中有 三个方面的规律非常明显。一是要实现全市的和谐发展,关键 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 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所说那样,目前我市的发展已 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 阶段,必须全面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逐步 把原来只限于在城市发展中的政策体系、环境条件延伸和覆盖 到全市农村,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

31、差别,加快建立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平台,促进农村 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要实现全市的率先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新农村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农村是难点,居民收 第 16 页 入、生态环境、教育程度等许多指标缺在农村。必须按照缺什 么补什么的基本思路,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 展,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享受改革 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客观地说,目前我市的“三农”问题, 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有些问题 已到了有条件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 可以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阶段。总之, “三农”问

32、题已经到了必 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时候了。 三是要实现全市的创新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新农村建设。无锡农村曾经创造过令人振奋的辉煌。在新的 历史阶段,无锡要实现创新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为全省乃至 全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潜力在农村,重点在农村,关键还是在 农村。农村作为全市的重要板块,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具有无穷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大力推进农村的各项创新创造,无锡农村的发展就能继续走在 全省、全国的前列,也就能以农村发展的创新突破来破解全市 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推动全市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可以预见, 繁荣繁华看城市,实力水平在农村,这将是无

33、锡全市发展的必 然趋势。 因此,市委研究决定把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 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三农”工作的总纲,也把 其作为全市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设想从明年起,在全市农村 第 17 页 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通过以点 带面,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大力推进全市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新农村建设,确保到 20XX 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为了组织开展这项争创活动,市委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听取各方 面意见的同时,还专门邀请了北京和省里的“三农”问题专家, 召开了无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系高层专家审议 会议,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征求省里有关部

34、门的意见, 最后形成了无锡市委、无锡市政府关于学习华西、争创社会 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第二,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基本思 路。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在全 市农村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 示范镇村,充分发挥示范镇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 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 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两 个率先”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对于全面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本村的实际出发,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作为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根本之策,坚持把以人为本、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把乡村文明、素质提升作为社 第 18 页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坚持把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作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把制度规范、管理民 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开拓创新,扎实苦干, 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之路, 创造了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经验,值得各地学 习借鉴。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