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6109531 上传时间:2020-09-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复习重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复习重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公子重耳之亡等所学文选2、复习内容 :A、熟悉课文 , 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 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 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 如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 使动用法 , 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 尤其就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二、通论 :( 一 )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1、什么就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 , 假借就是用字方法, 至于转注 , 很难作出定论。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 即: “一曰指事 , ; 二

2、曰。”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与书上的古字形。4、记住书上举例的字。5、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与例字。( 二 ) 古今词义的异同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1) 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 如: “马、牛、羊、山、水”等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 : 如: “绸”古代的意义就是“缠绕” , 现代的意义就是“丝绸” ; “该”古代的意义就是“完备” , 现在就是“应当”。(3)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 问题 : 从词义范围瞧, 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1) 词义的扩大 , 如“菜” , 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 , 现在包括肉

3、、蛋之类 ; 再如“睡” , 古代指坐着打盹 , 现在指一般的睡觉。(2) 词义的缩小 , 如“宫” , 上古泛指房屋 , 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 , 古义比今义要广 , 古代指陶制品 , 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3) 词义的转移 , 如“暂” , 古代就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 , 今义指时间短暂 ; 再如“汤” , 本义指热水 , 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1) 古代就是褒义 , 现在就是贬义的 : 如“复辟” , 古代就是“恢复君位” , 现在就是说“开历史倒车” ; 再如 : “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 , 现在就是“走狗”。(2) 古代就是贬义

4、 , 现在就是褒义的 : 如“锻炼” , 古代就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 现在指“练习、磨炼” , 就是褒义。(3) 有的中性词 , 后来有了褒贬色彩 : 如“谤” , 古代指“议论” , 中性 ; 现在指“诽谤” , 贬义。4、从词义轻重的情况 :(1) 有些词 , 古义轻 , 今义重。如“诛” , 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 后来就是“诛杀”的意思。(2) 还有写词 , 古义重 , 今义轻。如“感激” , 古义就是“愤激”的意思, 现在一般就是“感谢”义。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如“消息” , 古代就是“消长”的意思, 再如“睡觉” , 古代就是“睡醒”的意思。(三 ) 词的本义与引申

5、义1、什么就是词的本义?答 : 所谓词的本义 , 就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 但不一定都就是原始意义。2、汉字就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它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关系, 因此 , 历来文字学家都就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3、什么就是引申义?所谓引申义 , 就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它就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4、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瞧, 可以分为两类 , 一类叫直接引申 , 一类叫间接引申 ;5、 直接引申就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如“月” , 本义就是月亮 , 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 本义就是“城墙” , 引申为“城市”。6间接引申就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 即所谓“辗转为它

6、训”。如“朝”, 本义就是早晨 , 引申为“朝见” , 再引申为“朝廷” , 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 。7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瞧, 由具体到抽象 , 由个别到一般 , 就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如“网、踵、市、特”四字 , 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与引申义。( 四 ) 词类的活用1、 什么就是使动用法?答 : 所谓使动用法 , 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2、掌握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 即理解其意义, 见到“使动用法”的词, 能够识别出来。( 五 ) 古代汉语的词序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 六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7、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些形式?答 : 主要有四种形式:(1) 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 , 如 : 荀卿 , 赵人。 (2) 不用判断词 , 句末有语气词“也” , 如 : 张骞 , 汉中人也。 (3) 主语用代词“者”复指 , 如 : 陈轸者 , 游说之士。 (4) 主语用代词“者”复指 , 句末有语气词“也” , 如 : 陈胜者 , 阳城人也。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就是”字, 但它往往不就是判断词 , 而就是代词。“就是”作为判断词来用, 汉代肯定就有了。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有哪些?答 :(1) 不用判断词“就是”。(2) 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3) 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七

8、 )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答 : 有以下一些形式 :( 1) “于”字式 , 如 : 卻克伤于矢。 (2) “为”字式 , 如 : 道术将为天下裂。 ( 3) “为所”式 , 如 :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4) “见”字式 , 如 : 厚者为戮 , 薄者见疑。 (5) “见于”式 , 如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 “被”字式 , 如 : 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 , 能无怨乎?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 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 八 ) 副词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的意义, 尤其要注意它们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1、程度副词 : 少、稍、颇2、范

9、围副词 : 但、徒、特、第、直、仅3、时间副词 : 曾、尝、再、复、仍4、情态副词 : 且、固5. 否定副词 : 不、弗 ; 毋、勿 ; 未 ; 非 ; 否 ; 微 ;6 、表敬副词 : 有两类 :(1) 表示尊人的有 : 请、幸、谨、敬、惠、辱 ( 九 ) 代词;(2)表示自谦的有: 窃、忝、猥;人称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答 :(1) 第一人称代词有 : “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 : “女 ( 汝) 、而、若、尔、乃”等;(3) 严格说来 , 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2. 先秦时期的“她”就是别称代词, 就是“别

10、的 , 别人的”意思。3、先秦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 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 但这些此词就是名词 , 不就是复数形式。4、表示自谦的词有 : “寡人、臣、妾、奴、仆、愚”等; 表示尊人的词有 : “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 这些都就是名词 , 不就是代词。指示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答 : 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就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 一般分为近指、远指与旁指三类。“就是、此、斯、兹、之”就是近指代词 ;(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 “彼、夫”就是远指代词; “她、它”就是旁指代词

11、( 意思就是“别人、别的” ) 。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 , “若”常用于定语 ; “然、尔”常用作谓语。3、“焉”相当于“于就是” ; “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疑问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答 : 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与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 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 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就是“安”、“恶”、“焉” (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 十 ) 介词、连词介词部分 :1、介词“于”的用法有哪些?答 : 主要有四种 :(1) 表示处所与时间 , 如

12、: ;(2) 介绍涉及的对象 , 如: ;(3) 表示比较 , 如: ;(4) 表示被动 ,如: 。2、 介词“以”的用法有哪些?答 : 主要有四种 :(1) 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 ,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 , 如: ;(2) 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 , 如: ;(3) 表示原因 , 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 如: ;(4) 表示时间 , 相当于“于”、“在” , 如: 。“以”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就是它在句中的位置, 可以用在动词之前, 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二就是它的宾语的位置 , 介绍“以”的宾语 , 常常放在“以”的前面。连词部分 :1、连词“与

13、”的用法 : 注意连词“与”与介词“与”的区别。2、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答 : 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 连接形容词、动词与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 表示两种性质与行为的联系, 如 : ; 这一用法里面 , 有顺接与逆接两种。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 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 , 在意思上往往就是一种顺接, 前后语意相承 , 但不就是并列的 ,也没有转折的意思 , 如 : ;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 连接主语与谓语, 在意思上就是一种逆接 , 如 : 。3、连词“则”的用法有几种?答 : 主要有四种 :(1) 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 有“就”或“便”的意思, 如: ;(2) 表示因果或

14、情理上的联系, 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 如: ;(3) 表示假设 , 如: ;(4) 表示发现 , 如: 。此外 , “则”还可以表示“让步”。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就是词组。意思就是。5、连词“之”的用法有哪些?答 : 主要有两种 : 第一、连接定语与中心语, 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 如 : ; 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 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 : 。( 十二 ) 语气词与词头、词尾语气词部分 :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的用法与区别。2、注意疑问语气词“乎”、“与( 欤) ”、“邪 ( 耶) ”。3、注意感叹语气词“哉”。词头与词尾部分

15、 :1. 掌握名词词头“有”。2 、掌握动词与形容词词头“其、言、于、薄”。3 、掌握词尾“然、如、而、若”。( 把书上的例句瞧懂、理解)(十三 ) 古今语音语音的异同1、掌握三十六字母。包括发音部位、发音方法。2、声调的变化 , 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 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 古代的平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成了“阴平、阳平”两类。(十四 ) 诗律1、近体诗的特点就是 :(1)句数固定 ;(2) 押韵严格 ;(3) 讲究平仄 ;(4) 要求对仗。2、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 都就是隔句押韵。3、近体诗押韵的要求有两个:(1)一般只用平声韵。 (2) 近体诗不能“出韵” ,

16、 即必须用同一韵部里的字。4、关于律诗“平仄”的掌握方法:首先 , 掌握平仄句式, 五言四种、七言四种, 共八种 :(1) 五言句式( 甲 )仄仄平平仄( 乙 )平平仄仄平( 丙 )平平平仄仄( 丁 )仄仄仄平平以上四种句式, 只要掌握了 ( 甲 ) 其她三中都可以推导出来, 七言的四种句式也可以从五言的四种句式上推导出来五言 ( 甲 ) 、 ( 乙 ) 、 ( 丙 ) 、( 丁 ) 四种句式前加上与每个句式开头的平仄相反的平仄就行了。那么七言律诗的四种句式就就是 :, 即在(2) 七言句式( 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 ) 平平仄仄仄平平其次

17、, 掌握五言、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 即 : 以上句式在一首律诗中的排列形式 , 根据我的总结 , 无论五言 , 还就是七言 , 律诗的平仄格式不外四种 :(1) 、 ( 甲 )( 乙 )( 丙 )( 丁 )( 甲 )( 乙 )( 丙)( 丁 ) (2) 、 ( 丁 )( 乙 )( 丙 )( 丁 )( 甲 )( 乙 )( 丙 )( 丁 )(3) 、 ( 丙 )( 丁 )( 甲 )( 乙 )( 丙 )( 丁 )( 甲)( 乙 ) (4) 、 ( 乙 )( 丁 )( 甲 )( 乙 )( 丙 )( 丁 )( 甲 )( 乙 )注意 : 以上四种格式中 ,(1)、(2) 两种的差别只在开头一句, 其

18、她都一样 ;(3) 、 (4)两种的差别也只在开头一句, 其她都一样。可以认为 (2) 就是 (1)的变体 ,(4)就是 (3) 的变体。掌握了以上这些内容 , 就基本掌握了律诗“平仄”的内容。5、律诗的平仄并不就是绝对严格, 也允许有些变通 , 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就就是变通的方法。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 在判断一句诗的格式时 , 如果第二个音节就是“仄” , 哪怕第一个音节就是“平” , 也要认为该句诗开头的两个音节的格式就是“仄仄” , 反之亦然, 总之 , 要以偶数字的音节定平仄 , 即依据一句诗中“二、四、六”字的平仄确定该句诗的平仄格式。其实 , 面对一

19、首诗 , 只要能够把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判断准确, 如果符合 ( 甲 ) 、( 乙) 、( 丙 ) 、( 丁 ) 四种句式任何一种, 整个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明确了。6、什么就是“拗救” : 如果违反了平仄格式就叫“拗” ; 在一句就是出现了“拗”之后, 改变相应的字的平仄格式 , 使诗句重新获得音律上的与谐, 就叫“救”。7、关于那个字可以“拗”, 那个字“救” , 我有一个便于掌握的办法, 即 :(1) 甲六对五 ( 意思就是甲型句中 , 第六个字拗 , 对句即乙型句第五个字“救” )(2) 乙三五 ( 意思就是乙型句中 , 第三个字“拗” , 第五个字“救” )(3) 丙五六 ( 意思就是丙型

20、句中 , 第五个字“拗” , 第六个字“救” )(4) 丁五没救 ( 意思就是丁型句中 , 第五个字该用仄而用了平 , 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 , 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 就就是“三平调” , 不能救 , 其实就是不允许出现这类情况, “三平调”就是近体试的大忌, 古体诗中才允许使用。)8. 什么就是“三平调”? ( 答案 : 丁型句中 , 即“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中 , 第五个字该用仄而用了平 , 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 , 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 , 就就是“三平调” , 不能救 , 其实就是不允许出现这类情况 , “三平调”就是近体试的大忌 , 古体诗中才允许使用。)9、关于近体诗的“对仗”, 掌握对仗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