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6110435 上传时间:2020-09-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李洪波一 教学任务及目标1 、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2 、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二、基本情况分析1 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2 教材分析第一个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 ”与 “开放 ”。“繁荣 ”与 “开放 ”,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 8 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

2、点。只有第 1 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 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 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 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 “繁荣 ”、如何 “开放 ”,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 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 “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 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

3、诞生、完善与影响。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 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为了突出主题 “繁荣与开放 ”,这一单元的课, 对隋炀帝的暴政、 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第二个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实际涉及 “民族关系的发展 ”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两个主题。 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

4、“繁荣 ”与 “开放 ”那样, 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 “民族关系的发展 ”,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 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 “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

5、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 “闭关锁国 ”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 “社会的危机 ”相呼应, 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三拟用的教学方法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1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 ”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2 、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3 、强化质量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 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4 、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

6、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 、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6 、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7 、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 , 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8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周日期1 3.1 3.52 3.8 3.123 3.15 3.194 3.22 3.265 3.29 4.26 4.5 4.97 4.12 4.168 4.19 4.239 4.26 4.30

7、105.3 5.7115.10 5.1412 5.17 5.2113 5.24 5.2814 5.31 6.415 6.7 6.1116 6.14 6.1817 6.21 6.2518 6.28 7.2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进度表教学内容节1 课, 2课23 课, 4 课25 课, 6课27 课 8课2月考29 课, 10课211 课, 12课2复习2期中考试213 课, 14课215 课, 16 课2. 17 课, 18课2月考219 课, 20课221 课, 22课2期末复习2期末复习2期末考试2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李洪波一 教学任务及目标1 、完成七年

8、级下册所学内容;2 、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二、基本情况分析1 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2 教材分析第一个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 ”与 “开放 ”。“繁荣 ”与 “开放 ”,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 8 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 1 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 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 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

9、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 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 “繁荣 ”、如何 “开放 ”,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 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 “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 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

10、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 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为了突出主题 “繁荣与开放 ”,这一单元的课, 对隋炀帝的暴政、 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第二个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实际涉及 “民族关系的发展 ”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两个主题。 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 “繁荣 ”与 “开放 ”那样, 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 “民族关系的发展 ”,既涉及民族融

11、合的内容, 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 “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 “闭关锁国 ”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

12、题中 “社会的危机 ”相呼应, 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三拟用的教学方法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1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 ”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2 、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3 、强化质量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 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4 、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 、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

13、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6 、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7 、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 , 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8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周日期1 3.1 3.52 3.8 3.123 3.15 3.194 3.22 3.265 3.29 4.26 4.5 4.97 4.12 4.168 4.19 4.239 4.26 4.30105.3 5.7115.10 5.1412 5.17 5.2113 5.24 5.2814 5.

14、31 6.415 6.7 6.1116 6.14 6.1817 6.21 6.2518 6.28 7.2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进度表教学内容节1 课, 2课23 课, 4 课25 课, 6课27 课 8课2月考29 课, 10课211 课, 12课2复习2期中考试213 课, 14课215 课, 16 课2. 17 课, 18课2月考219 课, 20课221 课, 22课2期末复习2期末复习2期末考试2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李洪波一 教学任务及目标1 、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2 、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二、基本情况分析

15、1 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2 教材分析第一个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 ”与 “开放 ”。“繁荣 ”与 “开放 ”,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 8 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 1 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 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 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 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 “繁荣 ”、如何 “开放 ”,

16、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 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 “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 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 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

17、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为了突出主题 “繁荣与开放 ”,这一单元的课, 对隋炀帝的暴政、 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第二个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实际涉及 “民族关系的发展 ”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两个主题。 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 “繁荣 ”与 “开放 ”那样, 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 “民族关系的发展 ”,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 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 “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

18、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 “闭关锁国 ”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 “社会的危机 ”相呼应, 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三拟用的

19、教学方法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1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 ”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2 、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3 、强化质量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 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4 、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 、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6 、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

20、教师学习,经常听课。7 、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 , 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8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周日期1 3.1 3.52 3.8 3.123 3.15 3.194 3.22 3.265 3.29 4.26 4.5 4.97 4.12 4.168 4.19 4.239 4.26 4.30105.3 5.7115.10 5.1412 5.17 5.2113 5.24 5.2814 5.31 6.415 6.7 6.1116 6.14 6.1817 6.21 6.2518 6.28 7.2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进度表教学内容节1 课, 2课23 课, 4 课25 课, 6课27 课 8课2月考29 课, 10课211 课, 12课2复习2期中考试213 课, 14课215 课, 16 课2. 17 课, 18课2月考219 课, 20课221 课, 22课2期末复习2期末复习2期末考试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