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

上传人:randyorton 文档编号:611201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特征码 FjxURuWsoubmktzZkiEZ 内容提要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的一大亮点。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公有 制为主体的,已经具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 提和社会制度保证。 把社会和谐明确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的 重大理论创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而

2、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将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个历史阶 段。 第 2 页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 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全会通过 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的一大亮点。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行 概括,并把这一本质属性明确为社会和谐,这在马克思主义理 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过去没有讲过的“新话” 。它是我们党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这一新的认识涉及许多理论问题, 需要我们很好地学习和理解。 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决定开篇指出:“社会和谐是中

3、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 质属性” ,首先明确了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 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与 历史上各种所谓的“和谐社会”有本质的不同。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不同国家、民 族都曾有人用各自的语言对这样一种理想社会作出各种各样的 描述。空想社会主义者明确使用了“和谐社会”这个概念。他 们的学说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成为马克思主义的 三个理论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贡献,在于把这一美好 第 3 页 的社会理想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他们创立了唯物史观和 剩余价值学说,

4、又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指明了通向和谐社会的现实可行的 道路,并对其基本特征作了合乎逻辑的科学描述。他们指出,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自然历史过程,最终要 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消除阶级、城乡、脑体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 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 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 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在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原因在于诸 多条件不具备。首先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最直接的原因是 存在着剥

5、削制度和阶级压迫。马克思、恩格斯描述未来理想社 会最具代表性的那句话,正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他们说: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 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 展的条件。 ”所以,尽管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人们都向往和谐社会,也出现过某些所谓的“太平盛世” ;但是, 由于存在阶级对立的对抗性矛盾,这一理想的社会状态从根本 上说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便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 第 4 页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始把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社会主义属于共产主义范畴

6、,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与 旧的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一个在生产力逐步走向发达的 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 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的 范围内依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某些时候斗争甚至是很激 烈的,我们决不能忘记和忽视这一点。但是,从总的长期的发 展趋势看,这种矛盾和斗争应该越来越缓和,是一个阶级逐渐 走向消亡、社会逐渐走向和谐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主 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的、 非对抗性的、可以协调解决的矛盾。列宁说:“在社会主义条 件下,对抗

7、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共 产主义社会,还不能达到像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高度和谐,但 它已经具备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具有了这种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能够实现社会和谐的。从社会主义走向共 产主义的过程,就是逐步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逐步实现社会 和谐并走向更高层次社会和谐的过程。 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包括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 第 5 页 盾的理论,我们党早就有正确认识,并按照其要求为实现社会 和谐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在年召 开的党的八大上,我们党宣布,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 本制度,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大多数矛盾是 非对抗性的

8、矛盾。这期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两篇重要讲话, 一篇是论十大关系 ,一篇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 ,全面阐发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 矛盾,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他要求全党学会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矛盾;坚持统 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矛 盾和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 他说,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

9、有纪律又 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 一种政治局面” 。这种政治局面就是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毛泽 东同志的上述观点,正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 是有条件和有可能实现社会和谐的这样一种认识之上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 毋庸讳言,马克思、恩格斯当初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我 第 6 页 们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想很快就实现的那种社会主义,是生产力 发展水平很高、基本消灭了阶级的社会主义。而现实中的社会 主义,即我们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搞市 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能不能实现社会和谐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经济基

10、础是以 公有制为主体的,尽管距离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所设想的社会 主义仍有很大差距,但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具有了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保证。 对这个问题,胡锦涛同志有很充分的论述。他指出:“首 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其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 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 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 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11、。第三,在我国, 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 利益是一致的。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 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 第 7 页 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 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 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们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依 据。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四个多样化的趋势,我国的 社会构

12、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的 具体利益是有差别的,存在着矛盾。但这些矛盾仍然是人民内 部的矛盾,与旧社会的矛盾有本质的不同。正如江泽民同志所 指出的: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 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 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 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工商 业者,与广大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和解放军指战员一 样,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都是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服务并凝聚和统一在这一总的目标之下的。至于当前出 现的分配差距相对扩大等现象,是前进中的问题,是

13、可以通过 深化改革逐渐得到解决、也一定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上述这些 问题,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影响和动摇对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信心。 第 8 页 所以,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我国的现实情况, 都说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决定 这样讲,反映了我们党对上述这些问题的深刻认识是经过了认 真思考的。在现阶段,我们能够实现社会和谐, “形成全体人民 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这一点必须明确。 一次深化 一次飞跃 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但是,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 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从上面可

14、以看出,它是根据实践的新 发展,建立在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现阶段我国阶 级阶层关系客观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包含了我们党自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的许多新认识和新思考,是在实践中 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结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科学设想,但他们 没有经历社会主义的实践,因而没有对未来社会作更多的阐述。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要靠后来 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作出回答。从列宁到 毛泽东,经过了丰富而曲折的实践过程,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他们对社会主义的问题有很多深刻的认识和论述。

15、党的 第 9 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继承了前人的探索成果,在 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第一次 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飞跃。 但是,这一认识过程并没有完结。世纪年代以来,我 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探索,国家取得巨大发展进步, 同时也出现了四个多样化日益发展的趋势等新问题。特别是现 阶段,已进入了矛盾凸显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的问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 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问题等,都突出地显现出来。在实践中,我 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

16、质的理论,认识得越来越深刻了。 在世纪年代,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是 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重要论断,他强调指出:“既 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 质要求”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和一系列 迫切需要解答的新问题,我们不能仅仅重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原理,甚至不能停留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上, 而需要进一步进行积极的理论思考和创新,并以此对全党提出 新的要求。从紧迫的现实问题出发,特别需要从实现社会和谐 的角度提出总的目标和要求,明确其性质和特征。党的十六大 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

17、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 第 10 页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并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 断,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一重大判断怎样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本 质和本质属性又是什么关系呢? 简言之,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本质属性” ,按 照马克思的说法,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 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基本特征,从这两个方面区别于其他 事物。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什么是社 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呢?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集中体现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

18、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 与资本主义社会及以前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所以,它是对 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又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本质与本质属性,有联系也有所不同。从联系上看,本质 属性是本质的表现。按照邓小平同志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要 求去做,其表现出来的社会状态,就是和谐的社会。同时,从 本质上和从本质属性上进行概括,又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前者 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而后者使我们进一步明确 第 11 页 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状态。现在,我 们既把握了

19、社会主义社会的质的规定性,又认识到了社会主义 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使之愈加丰满、清晰和深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作 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 化,也可以说是在这个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飞跃。如 果联系到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过程和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诸多重大理论的新认识,就能理解作出这一理论判断的 重大意义。 需要充分认识的几个问题 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理论,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和把握。 特别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 谐社会,正确认识下面几个决定中强调的问题尤为重要。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

20、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并不是说 社会和谐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只是提供了实现 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真正做到社会和谐,还需要我 们作出艰苦的努力。特别是在当前这一阶段,我国进入矛盾凸 显期,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 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甚至是原来不曾 有过的。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 第 12 页 要求。 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 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这两个“前所未有” ,充分 反映了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更加

21、积极主动地 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 减少不和谐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和解决好一系 列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逐 步实现的持续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认识到,我国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处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 占优势的压力下,长期处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 进行破坏活动的现实环境中,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我们 既要立足国情,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 会建设,又要着眼长远,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还要认识到,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矛盾总会存在,旧的矛盾

22、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会一劳 永逸地消除矛盾,而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重 要的是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社会矛 盾调处机制。总而言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随着经济、 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将贯穿于社会主义 社会的整个历史阶段。 第 13 页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远大目标,也是现实任务, 必须从实际出发。我们要坚持两个纲领相统一的原则,按照马 克思主义的理想,提出与当前情况和实际发展水平相符合的和 谐社会的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在现阶段,就是 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年发展目标出发来思考和确定我 们的任务,首

23、先解决那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要按照决定的要求,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 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 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 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 抓好。 ”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属性”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 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和怎样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一个新的认识高度。现在,我 们要站在这样的高度上,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布局和奋 斗目标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各项具体措施上,更加清醒、更加 第 14 页 努力地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懈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