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知识点汇总.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6142064 上传时间:2020-09-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知识点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曹刿知识点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曹刿知识点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曹刿知识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知识点汇总.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总复习09.5.9一、原文十年春 ,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2、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二、 文学常识: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这是中国历史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三、词语解释重点虚词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公将鼓之何以战可以一战(见下文详解)一词多义【故】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于】战于长勺: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从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之】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小大之狱:助词,的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无义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以】何以战: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

3、照、根据【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其】其乡人曰:他(曹刿)的公问其故:其中吾视其辙乱:他们(齐军)的【加】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古今异义【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肉食者鄙】古义:鄙陋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通假字【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词类活用【神弗福也】一般“

4、福”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其它重点词语1.肉食者:吃肉的人。2.安:有“养”的意思。3.弗:不。4.专:独占。 5.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器和丝织品。6.信:诚实,诚心。 7.孚,为人所信服。8.虽:即使。察:9.明察,弄清楚。10败绩:大败。11.驰:驱车(追击)。 12. 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13.逐:追赶。14.既:已经,之后。15.故:原因,缘故。 16.作:振作。17.衰:斗志衰退。四、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大举攻打我(鲁)国。庄公将要派兵迎战。曹刿(听到这个消息后)请求拜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

5、国家大事,就让)那些吃肉的大官们去商量吧,(你)为何去参与呢?”曹刿说:“不。那些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他问道:“您靠什么(让将士们)跟齐国军队(拼命)作战?”庄公说:“(我待人不错)凡是衣食之类养生的东西,我都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分一些给别人(臣下)。”曹刿应答说:“这种小恩小惠并没有普及到全体百姓身上,他们不会(因此而)跟从(您去拼命作战的)。”庄公说:“(我在祭祀鬼神的时候)所用的牲畜、宝玉、丝绸,不敢虚报浮夸,总是按实数(有多少说多少)。”曹刿应答说:“(对鬼神不说谎这种)小信用,还不能得到(鬼神)的信任,鬼神不会(因此)保佑(您打胜仗)。”庄

6、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情理(来审理)。”曹刿应答说:“(这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之类的事。凭这一点,就可以跟敌人打一仗了。如果(跟齐国)作战,就请(让我)跟从(您)。”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率领鲁国军队出征)。齐、鲁两国的军队在长勺开战。庄公将要(下令)击破(进攻齐国军队)。曹刿(阻止)说:“还不行。”齐国军队击过了三次鼓,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国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又阻止)说:“还不行。”他下车察看了齐国战车轮子留下的印迹,又登上车前的轼木认真眺望敌情,(然后)说:“行了。”(庄公)就(命令鲁军)大举追击齐军

7、。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那样(指挥军队)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要凭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慨的。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将士们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敌人(击鼓进攻了三次)士气耗尽,而我军(才第一次击鼓)士气高涨,因此战胜了他们。(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我)害怕(他们)埋下伏兵(假装逃跑,因此没让您下令追击)。我仔细察看发现齐军战车轮迹混乱,又远远看见齐军战旗也倒了,(知道他们真的败了)这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五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

8、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六、写作特点一、详略安排得当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第3段论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了。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本文虽记载真实史料,但中心是记曹刿论战,重点不是记叙这次长勺之战,所以在选材上重点详细记叙了曹刿在战

9、前战中战后的言行,而略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使全文突出一个中心:论作战的经验。与此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大刀阔斧的割舍,这种巧妙的剪裁使文章短小精悍,中心突出。全文是记叙文,但记的是论战,而不是记战争的详细具体过程。 二、人物形象生动 曹刿关心国事,深谋远虑。他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表现出爱国精神。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

10、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总之,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和远见卓识,能见义勇为、沉着冷静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三对比手法的运用: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

11、,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战后,写“公问其故”,更显示出庄公无谋,他糊里糊涂打了一个胜仗,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主题。课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七 结构层次: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详写)分二层。 第一层:(从“十年春”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战则请从”)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

12、先决条件。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分两层。 第一层:(从“既克”到“故克之”)曹刿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故逐之”)提出作战中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可以追击的原因。 八、重点难点突破: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析:本题一题三问,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参考答案:“肉食者鄙”的“鄙”

13、表现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 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14、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对比手法是,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见上一题答案)。借助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重点理解文章选材、剪裁都要符合表达中心需要的道理。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