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6157928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验一典型环节得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1、比例环节?可知比例环节得传递函数为一个常数:当 p 分别为0、 ,1, 2 时 ,输入幅值为 1、 84 得正向阶跃信号 ,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0、92,1、 4,3、68 得反向阶跃信号。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0、9,、 88, 3、0 得反向阶跃信号,相对误差分别为 1、 8%,、 2, 0、 2、?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足理论值.2、 积分环节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1) T、 1( 0、 3)时, C=1f(0、 33f),利用 MATLAB,模拟阶跃信号输入下得输出信号如图 :50500 0-50-50-100-100-150

2、-15005101520-5051020-515T=0、 1T=、 033与实验测得波形比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T=0、0时得波形斜率近似为 T=0、 1 时得三倍,实际上为8/2、 63、 0,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足理论条件。3、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K = f /R1, = Rf ,( 1) 保持 K =R/R 1 = 1 不变 , 观测 T =0、秒, 0、01 秒(既 R1 0K, = 1 ,0 、 f ) 时得输出波形。利用 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0-0.2-0.4-0.6-0.8-1-1.2-1.4-1.6-1.8-200.10.20.30.

3、40.50.60.70.80.9T 0、时t s()理论值为30 s,实际测得s=400m 相对误差为 :(400- 00) 3 0=33、3,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 2、 8,相对误差为( 2、28-2、 12) /2、 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0-0.2-0.4-0.6-0.8-1-1.2-1.4-1.6-1.8-200t s-0.5-1-1.5-2-2.5-3-3.5-40T=0、 1 时t s(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40ms相对误差为 :(4 -30) 3 =33、 3由于 ts 较小,所以读数时误差较大。理论值为1,实验值、 12/2、 2 ,

4、相对误差为 (2、 8-2、 12) /2、 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2)保持 T = R f C 、 s 不变 , 分别观测 K = , 时得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输出波形 .K 1 时波形即为(1)中 0、时波形K=2 时,利用 ma la仿真得到如下结果:( 5)理论值为 300ms,实际测得 t s 40 m相对误差为: (400) 300=33 、3读数误差较大K 理论值为2,实验值4、 /2、 28,相对误差为( 2-4、 30 2、 2) /2=5、 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4、 ?二阶振荡环节0.10.20.30.40.50

5、.60.70.80.9令 R3 R1, 2 = C ;matlab 仿真结果如下:1.81.61.41.2X: 2.89Y: 1.05210.80.60.40.200123456T = 1C1,K = R /R 1 1/ = 1 R1C1 = 1 2K = R 1/ R( 1) 取 R1 = 3 = 1 0K,C1 =C2 = f 既令 T = 0 、1 秒,调节 R2 分别置阻尼比 =、 1,0 、 5, 1错误 !R =50, =0、时 , =1超调量 p 理论值为 ( / ( 1 2 ) 0 、5) =73 ,实验值为(、8、 28)、 8 66、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

6、(计算时得估计公式 )t s4/( * ) 4s,由 at ab仿真得 t s=2、8 s,实验值为3、,与仿真得到得理论值相对误差为(、1-2、 89)/ 、 8 7、 2%较为接近。错误 ! =10, =0、 5, = 0 ; atl 仿真结果如下:超调量p 理论值为e( * / ( 1 2)0 、 5)= 6 ,实验值为( 2、 81.4 2、 28 ) / 、 28=22、 8与理论值较为接1.2近X: 0.525Y: 1.053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 计算时得估计公10.8式 )t 4/() =0、8s, 由 m tlab 仿真得0.6s=0、525s,实验值为、 9,与仿真得到得0.

7、4理论值相对误差为( 0、59-0、525) /0、525=、 4%较为接近。0.2错误 ! R =50k, =, 10; matlab 仿真0结果如下:00.20.40.60.811.21.41超调量 Mp 理论值为 0,实验值为( 2、280.9X: 0.482 )/2、 28 1、 3%,与理论值吻合。Y: 0.95230.80.7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 由 tl b 仿真0.6得 t s=0、 8,实验值为、 40,与仿真得到0.5得理论值相对误差为(、4 -、 0) 0、0.448= 0较为接近。0.3= 100K,C =C=0、 1( )取 R1 = R30.20.1000.10.2

8、0.30.40.50.60.70.8 f 既令 T = 0 、 01 秒 , 重复进行上述测试 . 错误 !R2 500k, 0、1 时 , =1; matlab仿真结果如下:1.8超调量 Mp 理论值为 e( * 1.6/(1 )0 、 5)=,实验1.4值 为(、 8 2、2) / 、28=66、1.2X: 0.289 Y: 1.052与理论值较为接近、1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 计算0.8时 得估计公式) t =4/( *)=0、 s, 0.6由 at a仿真得 =、 29 ,实0.4验 值0.2为0、 3,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0.10.20.30.40.50.60.7(、3 、29)/ 、

9、 9=3、40较 为接近。错误 !R2=1 0k, 0、5 时, =100;matlab仿真结果如下:1.4超调量 M 理论值为 e( ( - 2)0 、)=16%,实验值为( 2、 8-2、 28) /2 、 8=2、 %与理论值1.2X: 0.0525较为接近Y: 1.0531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计算时得估计公式)0.8t s=4/( * ) =、 , 由 matl b 仿真得 s=0、0.60525s,实验值为0、 0 ,与仿真得到得理论值相对误0.4差为( 0、 0 25、 05) / 、 0525=4 、 8%较为接0.2近。00.020.040.060.080.10.12010.9

10、0.80.70.60.50.40.30.20.100错误 !R2=50k, 1,=10;mat b 仿真结果如下 :超调量 M 理论值为 0,实验值为( 2、 8-2) /2 、X: 0.05 8= 2、 3 ,与理论值吻合 .Y: 0.9596matla 仿真得 t s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由、=0048s,实验值为0、 0,与仿真得到得理论值相对误差为(、 0480、0 )/0、 48=16、 %较为接近。六、思考题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一阶系统 s 与 T,K 之间得关系。参数T 得物理意义?0.020.040.060.080.10.120.140.160.180.2越大, ts 越大,

11、s 与无关 .T反映了系统得瞬态响应速度 .2、根据实验结果 , 分析二阶系统t s,得物理意义 ?, M ,与,之间得关系。参数超调量只与有关, 越小,超调量越大 ; 调节时间与 * 有关 , 乘积越大 , 调节时间越小;反映了系统阶跃响应得衰减程度, 反映了阶跃响应得振荡快慢程度。3、对于图 1-5所示系统, 若将其反馈极性改为正反馈 ; 或将其反馈回路断开, 这时得阶跃响应应有什么特点?试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也可在实验中进行观察)变成正反馈或将其反馈回路断开,理论上阶跃响应得大小不断增加,实际中受制于运放得最大输出电压得影响, 阶跃响应快速上升,最后达到一个很大得幅值。4、根据所学习得电模

12、拟方法,画出开环传递函数为得单位反馈系统得模拟线路图,并注明线路图中各元件参数(用R、C 等字符表示)与传递函数中参数得关系。易知将一个一阶惯性环节与图15 所示电路串联起来后,再加一个单位反相比例环节即可实现 ,电路图如下其中应有 R3=R1,C2=C1,于就是 K=Rf/, =Rf*C, T2=R1*C , R /(2 R )。实验二 开环零点及闭环零点作用得研究实验电路图见附件(a) 选择 T=3、 14 ,K=3 、14, (S )=L(S ) /1 L( ) 3、 14 3、 14S2+S+3、 4利用 MATLAB仿真如下Mp:理论值 1、 6实际值 1、 7相对误差 6、 2 p

13、: 理论值、 26实际值 2 、9相对误差11、0 s: 理论值 3实际值 4、 2相对误差5、 2%( ) d 0、 033T( S)=L(S)/ L( S) 1、 0362S+3、 14/3 、 14S+4、 1 +3、14利用 MATLAB仿真Mp:理论值1、 5实际值 1、 15相对误差8、 0%tp :理论值、 6实际值、6相对误差、2ts: 理论值5、 77实际值 6、0相对误差 4、 0%( c) T(S)=L(S)/ +L(S) =3、 4 3、 1 S 2+4、 1762S+3、利用 MATLA仿真Mp:理论值、 06实际值 1、相对误差、 %tp :理论值 4、12实际值

14、4、相对误差4、:理论值 6、 09实际值 6、 2相对误差1、8比较实验二、三,知开环零点加快了瞬态响应 ; 比较实验一、三,知闭环零点改善了整体得闭环性能,其主要原因就是改变了阻尼比。由实验结果可知,增加比例微分环节后系统得瞬态响应改善了, 其根本在于增大了阻尼比。而第二个实验中由于引进了开环零点, 所以其性能与第三个不一样。实验心得及体会提前预习,熟悉电路图,设计好参数对完成实验有很大得帮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得效果,要养成提前预习得习惯 .思考题为什么说系统得动态性能就是由闭环零点, 极点共同决定得?从时域与频域得关系来瞧 ,极点得位置决定了系统得响应模态 ,而零点得位置决定了每个模态函

15、数得相对权重 .实验三控制系统稳定性研究一、实验数据本实验得线路图如下,其中 11=R =R21= 1=1 0K,1. 对于方案一 ,取 13=R2 ,C1 1 ,C2=10, 3= 0K,3=1,由实验现象得知,对任意( 0,1),系统均稳定 ,且越大,响应速度越快,幅值也越大。对于方案二, 3=,知对于任意系统仍稳定,且越大,响应速度越快,幅值也越大 .方案三中 3 =1,C3=1,当输出呈现等幅振荡时, 0、 012、对于第一组 ,由实验可知对任意(0, 1) 系统均稳定,且越大,响应速度越快,幅值也越大。第二组中 ,当输出呈现等幅振荡时,=、 10、仍选择以上电路,要使=RC=、 5s

16、,可选取 =50 ,C=。而由以上传a=1 时,R1 =R 2=R32 500 ,C1 C2=C =1。实验测得当输出开始呈现缓慢衰减, K=809、1Hz。a=2 时 ,13= M ,R2= 0K, 3 5 ,C1=C2=C =1。实验测得当输出开始呈现缓慢衰减, K=92、 Hz.a=5 时 , 3= 50, C1=10, R22=50, 2= , 32= 0, C3 1 .此时发现对任意(0,)系统均稳定。二、数据处理1. 对于前三个方案 ,由 Hu wi z 判据易知 =1、22,11、1,0、0242 时系统临界稳定。而实验中不可能大于,故前两个实验中系统均稳定,而第三个实验中测得=

17、0、 1 ,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 0 4 -0、 09)/0、 242=21、 %。对于后两组实验 ,由 wit 判据易知 =、 993,0、 42 时系统临界稳定 .而实验中不可能大于 ,故第一个实验中系统稳定 ,而第二个实验中测得 =0、 1,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 0、5 、 2)/0、 42 21、4上述两个实验误差较大可能原因就是接触电阻得影响。2. 由 Hu wi z 判据易知 ( 临=9,2、25,3、4)时系统临界稳定。而 K= R 3 R R32/( 12* 21 R31),实验中 ,K 1与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 10-9) /9=11、 1%实验 2 中, K=1、 5,与

18、理论值得相对误差为(13、5-12、 5)/12 、 =8%而第三个实验中K 2、5*5 1 12、5 不可能大于38、44,故第三个实验中系统稳定。总结:闭环系统虽然改善了系统得响应性能,但同时也带来了不稳定得可能,设计系统时一定要考虑到保持系统得稳定性。虽然如此,我们仍可以利用系统得不稳定性,比如制作信号发生器等。体会:本次实验由于连线之前没有对线路进行检测,有一条导线坏了查了很久都没查出来,浪费了很多时间 ,以后应该注意 ,进行连线前对仪器及导线进行简单得检查 , 最好连好一个版块检查一个版块 ,避免不必要得时间浪费。三、思考题1.三阶系统得各时间常数怎样组合系统稳定性最好?何种组合最差

19、?由第二个实验知三阶系统得各级时间常数相差越大,系统越稳定,事实上当系数按倍数关系递增时且倍数越大时系统得稳定性越好;各级时间常数一致时稳定性最差。2. 已知三阶系统各时间常数 ,如何估计其自然振荡频率?写出闭环传递函数 ,求解分母三阶方程 ,若有主导极点,则可利用该主导极点估计三阶系统得自然震荡频率 ,若无则需要用 MAT B 进行仿真计算 .实验四控制系统频率特性得测试一、实验数据1. 电路图 (s) = 1/ /(( 1+sR 1 1)(1 R12* 3/R22+s *R12 C C )其中所有得电阻都取100K,C, C1=C2=0、1,于就是T1=0、 1 ,T2=0、 0s, =0、,K= ,G( )= /( ( 1+、 01* )( 1+s 0、 00 *s 2)。一阶转折频率10rad/s=1、 6 Z二阶转折频率100ra / =16Z理论 bode 图如下实际 b de 图如下转折频率约为10 a / ,斜率约为db/s c放大倍数为1 倍转折频率约为10ra s,斜率约为35 se阻尼比约为、5结论:结论 :李沙育图形可以方便地用于分析系统得频率响应,从而获得系统得传递函数但由于幅频响应与相频响应非线性较大,所以仍存在一定误差。 尤其当输出电压较小得时候,李沙育图线条不清晰,读数误差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