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物理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6167738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物理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东省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物理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东省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物理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东省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物理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东省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物理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物理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物理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 教学分析课标要求解释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ATP 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 ATP和 ADP的相互转化以及 ATP 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3 个方面的内容。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教材分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细胞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机制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关系,同时为后面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的学习作好铺垫。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中的能源物质、供能场所、需要耗能的生命活动,如: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核苷酸的分子组成等知识,这学情分析些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ATP是学生初次接触且

2、远离生活实际的能量物质,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认识,能量代谢机制又比较抽象,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ATP 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难点2.ATP 与 ADP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 ATP与 ADP的相互转化。依据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节内容主要运用问题探究法和引导发现法开展教学。安排四个学生为一个小组, 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教学策略学习方法。例如 : 探究萤火虫发光的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试拼ATP分子结构模型;学生举例说出ATP的利用途径,从而使学生明确结构决定

3、功能。这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求实合作的科学精神。最后,组织学生开展构建概念图活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最终达成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简述 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 ATP的分子简式;解释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教学目标2. 能力目标:在资料分析、小组讨论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3. 情感目标: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养成求实合作的科学探究精神。二、教学过程(流程及与之匹配的具体行为方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1名校名 推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依据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复习1、在

4、生物体内, 有哪些物质是能1、糖类、脂肪。知识,以促进学生对本提问源物质?节课的学习,并完成知2、他们能够直接供能吗?2、不确定。识的建构。3、如何验证?3、通过实验。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多媒体提供图片并一起分析萤火虫发光的原理。萤火虫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多分析实验现象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并媒体提供萤火虫发光的实验。得出结论: ATP是直接 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结导入能源物质。论的能力。打比喻小结:脂肪定期存款,储备用,轻易不取模仿脂肪的比喻, 举一 有趣易懂的比喻激发糖类活期存款,主要用,随反三比喻糖类和ATP。 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支取ATP现金, 直接用, 随用随取一、 ATP 为什么能直接为细胞供

5、能?(结构决定功能)ATP的结构及特点(一) ATP的结构1、ATP的全称是什么 ?2、A、T、P、各代表什么?阅读教材, 通过多媒体 培养学生阅读并提取3、如何书写结构简式?能量储存投影 ATP的结构简图, 信息的能力,通过自学在哪?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习对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用课件展示 ATP的结构并和学生共同参与, 并做好课堂共同探讨得出上述 3 个问题的答笔记。加深学生对 ATP的理案。解,整理知识,加强记讲授2名校名 推荐教学过程新课讲授新课忆。易错提示:腺苷和腺嘌呤都可用字母A 表观察图片得出结论: 腺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苷 A 由腺嘌呤 A和核糖 弄懂相关知识的区别用课件

6、展示 ATP的分子结构图并组成; ATP脱掉两个 P 与联系,避免以后混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上述问题的是 RNA的基本组成单淆。答案。位之一。活动成果展示:请学生派小组代表展示和讲解本组预习时制作的 ATP、ADP及腺嘌 展示预习时完成的呤核糖核苷酸的分子模型。ATP、 ADP及腺嘌呤核锻炼学生制作科技作糖核苷酸的分子模型。品的能力。给出评价和建议。修正模型(二) ATP 的特点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用课件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3 个磷酸基团都带负电荷,而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因此要把 3 个磷酸基团压缩在一通过图片的分析和弹起必须注入能量以克服斥力, ATP簧的比喻让学生更易就如同一个

7、被压缩了的弹簧。分理解: ATP是一种高能子内部是会储存能量的,高能磷磷酸化合物。酸键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水解时释放的能量高达30.54KJ/mol ,所以说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可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达成概念: ATP是一种二、 ATP 和 ADP可以相互转化高能磷酸化合物。(一) ATP的水解由于 ATP分子中磷酸基团之间存领悟结构决定功能。3名校名 推荐在着斥力,使得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远离 A 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教学过水解,从而形成ADP(二磷酸腺听讲并理解ATP的水程苷)和游离的Pi (磷酸),同时解。释放大量的能量,用与相应的生命活动,

8、这个过程就是ATP的水解。请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并评价和修正。讲授新课(二) ATP的合成课件展示小资料:一个正常人体个别学生上黑板写方中 ATP和 ADP总量很少,基本保程式,其余在草稿写;持不变,但是一个成年人静止状最后修正。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态下一天将有 40kg 的 ATP发生水力。解,人体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细胞中的 ATP进行水课件展示 ATP 的合成反应。组织解的同时也在合成。分组讨论能增强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教材中图5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 6,作出能量来源的总结: 动物、分析归纳能力。人、真菌和绝大多数细菌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相关内

9、容在后两节学分组讨论并分析教材习。ATP与 ADP相互转化的图解,并根据知识 储备(三)分析两者的转化是不是可归纳在此过程中能量图解方便学生理解记逆反应?的来源和去路。 记忆并 忆。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酶不同 ,整理 笔记。整体不是可逆反应。三、 ATP的利用ATP 作为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供小组讨论,能物质,都提供那些生命活动能得出结论,4名校名 推荐量?请学生阅读课本的举例图做笔记。片。教学过主动运输、发电发光、程肌肉收缩、大脑思考、应用:细胞吸收反应等生命拓展知识。ATP 片剂或注射液常被用来辅助活动需要能量。治疗肌萎缩、脑溢血、心肌炎和将课堂上的知识与实产后虚弱等。解释其中的道理。际

10、联系起来ATP有提供能量和改善患者代谢状况的作用,教师提出关于细胞内吸能反应、故常用于辅助治疗供放能反应与 ATP 的关系:吸能反能不足等病症。应一般与 ATP水解相 联系,由 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理解并分析能量释放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ATP 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及储存的含义的应用价值。储存在 ATP中。 能量通过 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因此把 ATP 比喻成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学会应用知识。达成本节课的概念: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讲授新课5名校名 推荐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开展构建概念图活动,思考并把相关知识串巩固并整理本节课内课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11、结构、构建概联起来。容加强学生的理解。小结念图 。课堂布置课件上的练习题做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练习课后布置学案的提升训练题 课后完成。巩固知识。作业板书设计第 5 章第 2 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1 分子腺嘌呤 +1 分子核糖1 分子腺苷 +3 分子磷酸基团2 个高能磷酸键 +1 个普通磷酸键化学组成三磷酸腺苷中文名称ATP结构简式呼吸作用远离 腺苷的高能 磷酸键容易 断裂也容易合成结构特点A PPP能量 ATP-ADP转化Pi主动运输光合作用发电发光Pi能量肌肉收缩ADP物质合成大脑思考速率很快6名校名 推荐三、教学反思(课后自评,另有教学反思视频)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效果很好,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式学习理念。 通过存折、 现金、弹簧的比喻让学生容易理解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及其结构的不稳定。通过构建 ATP、 ADP的物理模型,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尝试制作科技作品。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及表达的机会,展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本节课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实验的观察,图片的共享等。四、教学评价(课后他评,见专家点评视频)(有高级教师张海平、一级教师唐瑞冰和吴国宏的点评。)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