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名师精选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6168515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名师精选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名师精选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名师精选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名师精选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名师精选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名师精选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名师精选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教 学 课 题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 学 课 时总 2 课时第 1、 2 课时知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了解)识目标能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模仿)教 学 目 的力目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标操作。(独立操作)情通过课件展示及问题讨论, 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感的艰辛和难度,培养科学思维的良好品质。目标教 学 重 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教 学 难 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教 学 方 法启发探究、研讨式学习、课件演示法、讨论法教 具 准 备制作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Flash课件教 学 课 件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Flash

2、课件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思想引入新课:通过演示动一、渗透现象:仔细观察实验前后装置内叶面的变画,激发化,思考后回答。学生学习播放渗透作用演示动画,提出问的兴趣,题:并调动其思维。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归纳出产生渗透现象两个必要条高?件: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液半透膜;浓度差。面还会升高吗?如果烧杯中也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1名校名 推荐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仔细观察不同浓度外界溶液下,红细胞形态的变化,思考回答。播放红细胞在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深入液中形态变化的动画,提出问题:归纳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引导学生思维,明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又在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

3、液浓确探究的什么情况下失水?度吸水目标,展开思维迁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移。度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不吸水不失水继续设问:红细胞的膜是不是相当于半透结合所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回答。膜?当外界溶液浓度很低时,红细胞一定会因为吸水而涨破?如果换成植使学物细胞呢?生模仿开展研究活动,体验观察植物细胞与红细胞的异同。科学研究播放动画,演示植物细胞结构。的严谨性。落实三、探究独立操作阅读课本P61 探究文字,分小组就的技能目请同学就课本P61举出的两种现象有关现象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写标。进行思考。出实验方案、准备班级交流。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各小组交流:度。1. 提出的问题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

4、,交流讨论2. 做出的假设结果。包括三个方面: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方案及结果预期。3. 实验方案设计及可能出现的结果2名校名 推荐展开新的探讨,修正实验方案。培养观察 能对各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点力,分析、评,并针对不足提出新的问题供各小组归纳、修修正实验方案。正能力。对修正结果进一步评价。分析能力、获观看动画,通过讨论、辩论,回答取信息能问题。力四、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当植物细胞处于:播放动画,提出问题:高渗溶液中 - 质壁分离知识与能力的当洋葱紫色表皮细胞处于不同低渗溶液中 - 质壁分离复原再迁移浓度蔗糖溶液中分别发生了什么现象?等渗溶液中 - 不变化全透性与半透(选择透过)

5、性原生质层和细胞壁(见课件)为什么质壁会分离?说明什么?膜的选择透过性具有普遍性。这里的“质壁”分别指的是什么?继续设问: 该实验如果成功了,你3名校名 推荐能从中获得哪些有效的信息?五、其他实例播放课件,结合课本描述归纳。细胞膜、其他所有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的膜。课堂练习:略引入新课:板书一、渗透现象:设计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三、探究三个方面: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方案及结果预期。四、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五、其他实例播放课件,结合课本描述归纳。细胞膜、其他所有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的膜。布课后:一、二置 作业教 后 反 思:本节课最大的优势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能够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通过动画的形式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和时效性。优点: 1. 问题串有梯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2. 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利于学生内化知识;4名校名 推荐3. “教”是为了“不教”,从设计理念上始终贯穿“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做点评、点拨,从而使学生有所得,有利于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和能力。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