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杨》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6169696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白杨》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3《白杨》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3《白杨》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3《白杨》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3《白杨》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白杨》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白杨》教案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 料推荐3白杨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挖掘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课的教学设计努力体现了思路、教路、文路的和谐统一,重视引领学生纵横联系,挖掘内涵,体会文中寓意:作者借白杨的正直高大、坚强不屈的特性来赞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以读为本,兼顾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 (1) 阅读新疆的有关历史资料,了解新疆的巨变。(2) 制作课件。2. 学生准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

2、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有关资料,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或图片。 (3) 回顾阅读已学课文:翠鸟鲸桂花雨等。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读题引疑1. 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种树,它没有松柏那样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样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挺立,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种树教师板书,学生读题。2. 引疑:根据课题,你认为作者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白杨树呢?3. 引入新课:本文作者究竟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下面咱们就一起走进这篇课文。设计意图: 本课是以事物名称为题的,学生根据已有的习作知识,会认为是“状物 ”类的文章,多从事物的样子、特点、

3、作用等方面描写。这就与本文的内容形成了对比,为下一步有效地促进学生领悟 “借物喻人 ” 这一写法做好了铺垫。二、整体感知,疏理文脉1. 学生自由读课文,布置自读要求。(1) 将字词读正确,将课文读通顺。(2)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 课件出示,检查字词。1最新 料推荐(1) 出示文中生字新词。清晰大伞抚摸介绍新疆陷入(2) 学生自读词语,思考有哪些字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容易出错,需要提醒大家的。(3) 教师重点点拨。疆:不能漏掉“土”。祖国的边疆一寸土地都不能少。陷:右边部分笔顺易错,学生一起书空。3. 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 课文讲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 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

4、,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4. 以“白杨树”为线索,梳理课文层次。第一部分 (1 3 段) 写列车在茫茫戈壁行驶,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 (4 12 段) 写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 (13 15 段 ) 写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 (16 段) 写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设计意图: 此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既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又可以让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学习的层次,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的理念。三、联系环境,初识白杨1. 导入:自由放声读第 13 自然段,你看到了怎样的

5、白杨树?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回答。2. 交流板书:高大挺秀。用拆字解词法理解词义。3. 引导探究: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这样的感觉?(1) 课件出示: ( 茫茫的大戈壁 ) 学生结合课外资料,描述戈壁的荒凉情景,感受环境之恶劣。(2) 教师激情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 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然而,就在这么荒凉的地方,我们看到了这一个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课件继续出示:浑黄一体的大戈壁中的一行白杨。此时,你又有什么感受? ( 白杨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3) 你想怎样夸夸这白杨树。4. 带着赞美、热爱之情读好第

6、1 自然段。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课外资料和图片资源的辅助作用,再加上教师充满情感的描述渲染,让学生在感受戈壁滩荒凉的同时,让白杨树高大挺秀的身影定格在他们的心中。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2最新 料推荐1. 教 小 留疑: ,我 一起欣 了茫茫大戈壁中的一道独特的 景 白 ,那么,爸爸究竟要借白 来表达怎 的内心呢,下 我 学 。2. 作 :抄写本 。 意 : 通 置留 , 起学生的学 欲望,激起学 趣, 下 的学 做好准 。第二 一、 情境,回 白 的特点1. 播放 件,呈 戈壁上的景象。复 提 :上 我 初步了解了 文内容, 能 合 片 一 ,戈壁 是什么 的?白 有什么特点?2. 入: 望着戈

7、壁上高大挺秀的白 ,父子三人展开了 ,从他 的 中,我 又能体会到些什么呢? 我 研 文。 意 : 学 情境,回 文相关段落, 学生深入理解 文内容奠定情感和知 基 ; 疑 入新 ,激 学生的学 趣, 学生明确本 的学 目 和学 重点。二、品 析句,感悟白 的品格1. 默 第 412 自然段,画出爸爸介 白 的三句 ,思考:从中,你又 了白 的哪些特点? 要批注。2. 交流出示,研 爸爸介 白 的三句 。(1) “白 从来就 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比 :白 从来就 么直。白 就 么直。通 比 , 学生体会白 一直以来就 么“直”的特点。 , 下文体会“爸爸希望孩子从小也能像小白 一 不

8、屈,将来成 建 疆的 梁之材”做 。(2)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 芽, 出粗壮的枝干。” 句 写出了白 怎 的特点?从哪些关 体会到的?( 适 能力 。从 “ 哪儿 哪儿 ”“ 很快 ” 可以体会出来。 )据 想象,白 会在哪些 境下生 ? 件出示: () 需要它,它就在 () 很快地生根 芽, 出粗壮的枝干。 小 : 不管是城市 是 村,不管是山坡 是戈壁,哪儿需要白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 芽, 出粗壮的枝干。(3) “不管遇到 沙 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 是洪水,它 是那么直,那么 ,不 3最新 料推荐弱,也不 。” 句 了白 怎 的特点?从哪些 可以体会到?( 不屈。从 “

9、不管 不管 是 ” 可以体会出来。 )引 :遇到 () 的 沙,白 是遇到 () 的雨雪,它 是遇到 () 的干旱,它仍然是遇到 () 的洪水,它依旧是无 面 怎 的自然灾害,白 是3. 小 : 爸爸的一番 ,不 回答了儿子的 ,而且 我 感受到了白 的生命力, 不屈的品格,白 然身 茫茫的大戈壁,但它依然 得如此“高大挺秀”,所以文中称白 是戈壁 上的“ 士”。 到 儿,你 白 生了怎 的感情?4. 指 抓住关 背 段 ,看 背得又快又好。 意 : 文 程 准第三学段目 指出: ( 注意 ) 系上下文和自己的 累,推想 文中有关 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 引 学生 抓住关

10、 句, 系 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 累感受白 的特点,体会作者 白 的 美之情。三、思前想后, 会爸爸的心愿1. 引 渡: 爸爸只是向孩子 介 白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引 学生了解 句的作用。2. 件出示第 14 自然段。 段中,作者 用了三个“只知道”, 那孩子 不知道什么呢? 根据上下文推想。3. 出示填空。他 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 也在新疆工作。他 不知道( 爸爸、 什么要到新疆工作 ) 。他 只知道爸爸 回到奶奶家来,接他 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 不知道( 爸爸 什么要接他 到新疆去上学) 。他 只知道新疆是个很 很 的地方,要坐几天火 , 要坐几天汽 。他 不知道

11、 ( 新疆是个怎 的地方 ) 。4. 探究: 爸爸 什么要到新疆工作? 什么要接孩子 去新疆上学?当 的新疆条件怎 ?教 播放新疆建 兵 建 疆的画面,学生 合画面 系 前 到的 料和同桌 、交流。5. 件出示爸爸介 白 的句子。 我 再次朗 三个句子, 在你 爸爸只是4最新 料推荐在向孩子介 白 ?白 和爸爸 的新疆建 者有什么共同之 ?爸爸想借白 孩子 什么?( 白 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生根 芽, 得高大挺秀,成 毫不 的“戈壁 士”;而像爸爸一 的众多 疆建 者,他 在生活条件极其 苦, 境极其 劣的西部地区,扎根 疆,建 疆,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 血,他 是 不屈的“ 疆 士 ”。爸爸

12、想 自己的孩子具有白 一 的品格,要能 受住生活的磨 ,成 建 祖国的有用之材。)6. 悟写法:看来,爸爸并不只是 了向孩子 介 白 ,而是借白 表达自己的心愿。像 借一种事物来表达情感或志向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抒情”。7. 引 第 15、16 自然段, 件出示:“在一棵高大的白 身 ,几棵小 正迎着 沙成 起来。”(1) 引 体会“高大的白 ”指的是爸爸,像爸爸一 扎根 疆的建 者。“几棵小 ”指的是我 , 疆建 者的后代。(2) 体会表达方法:借物 人。 意 : “借物 人 ” 是学生新接触的写作知 点。根据学生的 知 律,新事物的 需要一个 程。所以, 的 采取步步推 的 法, 学生在循

13、序 中,水到渠成地理解 一写作技巧。四、知 回 ,整合 写法1. 比 异同: 前,大家回 复 了翠 桂花雨落花生等 文,你 它 与本文写法有什么异同?2. 交流 :几篇 文都以事物名称命 ,但描写 重点都不同,因此它 都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翠 属状物 , 属科普 明 ,桂花雨属借物抒情 ,而本文属借物 人 。3. 回 文中含有“借物 人”表达方式的句子。 意 : 通 “ 醒学生已存 的知 ”,与新学知 行 比, 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借物 人 文体的特点。五、拓展 , 累运用 言1. 仿写 笔。(1) 在我 的生活中,有 多像白 一 的人, 你介 一下他 。(2) 写一段 ,夸夸 些祖国的建 者

14、和保 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 是”等 。2. 朗 后“ 接” 篷 ,感受建 者无私奉献的精神。5最新 料推荐设计意图: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所以,教学中,能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练笔,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极有好处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抓联系,挖内涵,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白杨树的形象,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爸爸的心愿 ) 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做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教学中采用了联系上

15、下文的方法,上接白杨树的“特点” ,下连“三个只知道” ,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引导展开合理推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2. 合理利用媒体手段,巧妙突破教学难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让“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鲜明起来,课始,教师出示茫茫的戈壁让学生感受环境之恶劣, 再出示一排高大挺秀的白杨, 感受其顽强不屈的可贵品格。在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这一内容时,教师又通过媒体展示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直观的画面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不足之处: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教师的设计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教学流程也非常顺畅,但教师“导”的过程似乎太强势了些,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不够。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