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6182775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丑小鸭一课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根据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同名作品改编的。故事中的丑小鸭非常可怜,谁也瞧不起他,嘲笑他,欺负他,后来被迫离家出走。但是,面对许许多多艰难曲折的历程,丑小鸭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勇气,仍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的理想。谁也没想到,原来他是一只白天鹅。这篇童话,写的就是安徒生自己,故事感人,情节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教学时,我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在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中,学生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释放,生命价值得以提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会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

2、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主线。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会文”,还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在进行丑小鸭一课的教学时,我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倾听文本声音,让孩子们充分“会文”,去读书,去发现。首先是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叫他丑小鸭?他到底长什么样?”这一问题读课文。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找到有关语句。紧接着,我又以“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鸭子?”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读文;进行交流时,我又让学生以文本为凭借,通过文中相关段落、句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当学生充分朗读36节,感受了丑小鸭的孤单、可怜之后,我又引导孩子再次

3、读文,边读边思:“除了感觉丑小鸭的可怜之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一次次地与文本碰撞,学生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潜心地构成了阅读主体意识与文本意义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生成了新的认识,体会到了文本的内涵。二、搭建平台,让学生多元感悟丑小鸭一课是安徒生的自传体童话,由于学生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且教参中所提的“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要因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自卑与沮丧。”这一目标,不符合刚从一年级升到二年级的学生实际。因此,我们对这一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定位在“通过阅读,知道丑小鸭没有因为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失去生活的勇

4、气。” 教学中,我在“除了感觉丑小鸭的可怜之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这一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多元感悟。果然,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是一只坚强的丑小鸭,因为虽然他的生活很孤单,很可怜,但他没有放弃,而是钻出篱笆离开了家、来到树林里,悄悄地过日子,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生活下去。”有的说:“我认为这是一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丑小鸭。”他的理由是课文的第五节中有这么一句话: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还有的说:“我觉得这只丑小鸭虽然孤单、可怜,但是他也很幸运。”这就是个性解读的结果!我始终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成为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三、采用词语突破法,引

5、导学生自读自悟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丑小鸭一课也不例外。文中“孤单”、“讥笑”、“惊奇”、“羡慕”等词对文章中心的表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理解这些词语,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深层次的含义。教学时,我屏弃繁琐的分析, 以词语理解为突破口,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读和悟。如:“孤单”一词的理解,结合36节的学习进行。初读课文,学生都感觉文中的丑小鸭是一只可怜、孤单的鸭子,因为课文的第36节写道: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丑小鸭因此离开了家,在树林里、湖边的芦苇地里悄悄地过日子。通过这些语句的交流、朗读

6、,无须老师解释,学生们都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羡慕” 一词的理解,我则采用看图说话自然引出。当有学生交流:这是一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鸭子时,我出示了几幅天鹅图。看到洁白美丽的天鹅在空中展翅高飞,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哇!太美了!怎么有这么漂亮的天鹅!”我便启发道:丑小鸭看到这么美丽的天鹅也像你们一样惊奇,他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马上举手,说:“丑小鸭心里想,这些天鹅实在是太美丽了,如果我也能和他们一样美丽,那该多好!”我马上出示“羡慕”一词,并顺势引导:这就是羡慕,自己没有,但希望也能像别人一样拥有。这样的处理恰倒好处!当然,本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文本育人价值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教师的点拨艺术也需要进一步强化、提升等。但是,这次教学实践让我又一次深深体会到了“新基础教育”的强大生命力,学生和我都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