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6205517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一 课文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流着奶和蜜的田园。课文主要赞颂了他的这种无私的精神和不图回报、为人类造福的品行。学习这篇课文,应从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入手,让学生利用默读的手段,在初读课文时就梳理出作者三次造访牧羊老人的状态,可以结合课后题。然后再逐步梳理出本文的主旨所在,体会作者对牧羊老人由衷的赞美之情。本课为2课时。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1.在默读中学会圈点勾画的方法。2.学会

2、透过某一句或某一章节推断故事中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和学习牧羊老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甘心为人类造福的优秀品质。三 教学重难点:【重点】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难点】学会透过某一句或某一章节推断故事中心的方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3.学会透过某一句或某一章节推断故事中心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一片几千公顷的荒山,几十年的时间被一个人一点一点全部栽上了树,荒山变得有了生机,大家相信这是事实吗?【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或

3、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愚公”。 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让乔诺一同走进植树的牧羊人。二补充有关作者和相关背景资料(1)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的。(2)本文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篇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

4、,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三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扫清文字障碍和阅读障碍。【课件显示,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干涸()坍塌()戳()酬劳()山毛榉()白桦树( )薰衣草()废墟()2.解释下列词语。(1)干涸: (2)酬劳: (3)坍塌: (4)不毛之地: (5)刨根问底: (6)沉默寡言: (7)连锁反应: 答案1.htnchuchujhuxnx2. (1)干枯,没有水。(2)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3)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5、4)不长草木的地方。(5)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6)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7)比喻相关的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四整体感知,初识文本此环节主要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以及重视标题的作用。然后通过表格形式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1标题告诉了我们些什么人物(牧羊人)+事件(植树)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学生快速默读,教师随时指点,然后组内交流默读效果,班内展示效果。】明确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3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

6、展的语句,通过完成下面的表格,体会故事情节的进展,进一步认识牧羊人的形象。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变化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组内讨论,班内交流展示】明确: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变化初遇牧羊人在荒山上默默地牧羊,选种、种树。还是一片荒地。再见牧羊人改为养蜂,继续种树,而且种的树品种逐渐增多。荒山变得绿树成荫。最后一次相见他种树的初衷仍然没有动摇,继续种树。已经变得生机勃勃,环境优美。五深入文本,初识形象。结合上一环节的默读情况,让学生说出对人物的感知和第一印象,培养学生读有所悟的良好习惯。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为感人的情节,并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2.谈谈你对牧

7、羊人的初步印象。你感觉他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点拨:牧羊人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不图名利、造福人类的优秀品质都值得同学们学习。六拓展延伸通过联系当代“愚公”,了解这种奉献精神在每个时期都必不可少的道理。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的“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示例1:黎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十九年的坚持,悬崖绝壁一道狭窄天梯上几千次的来来回回,为一个十几年没有学校的小山村的孩子们搭建通往美好生活的知识桥梁。示例1: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

8、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刚刚建场的塞罕坝,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七课堂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一同默读了课文,

9、在默读中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人公牧羊人,下一堂课就让我们深刻认识这一奉献社会、乐此不疲的英雄般的人物。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作业与板书设计作业: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帐篷(png)干涸(h)坍塌(tn)缝隙(x)B.忠厚(zhng)山窝(w)橡子(xing)做伴(zu)C.琢磨(zu)应征(yng)薄雾(b)扰乱(ro)D.硬朗(yng)毁灭(hu)流淌(tng)鲜嫩(nn)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了一个坑。(戳、挖、捣)(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出的神秘泉水。(流、淌、涌)(3)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的。(完成、造就、竣工)3.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二、为牧羊人写一段感动世界的颁奖词。板书设计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变化初遇牧羊人在荒山上默默地牧羊,选种、种树。还是一片荒地。再见牧羊人改为养蜂,继续种树,而且种的树品种逐渐增多。荒山变得绿树成荫。最后一次相见他种树的初衷仍然没有动摇,继续种树。已经变得生机勃勃,环境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