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27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河大版.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6206523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27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河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27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河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27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河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27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河大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27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河大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27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河大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27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河大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说”的有关知识和作者。(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背诵课文。(3)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4)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教学重难点】重点:1、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文章内容。2、了解作者的观点及论述方法。难点:正确理解“书非借不能读”的含义。【教学方法】1、朗读、疏通法(领悟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与疏通文章是分不开的。在把握课文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而培养语感正是语言教学的核心之一。2、开放学习法,创新是二十一世纪新人的必备素质,创新学习本身是一个开放的

2、系统,要求学习者在创新学习过程中,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发展创造性。3、教学辅助手段:电子白板。【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二、解题1.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

3、,奋发向学。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写作背景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因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四、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

4、县。四年后以父丧为由,辞官归家,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筑“随园”,自号随园主人,优游其中近50年。袁枚的思想比较自由解放,他对当时统治学术思想界的汉、宋学派都表示不满,特别反对汉学考据。袁枚认为“诗有工拙,而无古今”,提倡诗写性情、遭际和灵感,反对尊唐之说,不满神韵派,也批驳了沈德潜的主张,创为性灵派。他在随园诗话中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强调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这对当时的拟古和形式主义的风气,有极大的冲击力。他的诗作多写性灵,抒发闲情逸致,流连风花雪月,关乎民情者不多,缺少社会生活内容,但比那些模拟格调或以考据文字为诗的作品,却别具清新灵巧之风。有小仓山房诗文集。著名诗评有随

5、园诗话。还有笔记体志怪小说专集子不语,虽然其中有些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但文笔流畅,叙事简洁婉曲。散文名篇有黄生借书说、书鲁亮侪等。袁枚自成一家,与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五、掌握字词1.注音惴惴摩俟辄俸g庋g夫俟,2.词句补释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强假,勉强借来。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玩弄,抚弄。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置放;

6、收藏。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凡是)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g,明白。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以前)一样贫穷。类,似,像。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不借给别人)好象不大相同。惟,只

7、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把)书(借给别人)。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这样的吝啬鬼)。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3.辨音假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假期省g故有所览辄省记g节省翻卷素镡灰丝时蒙卷轴4.辨义子不闻藏书者乎你子孙弃者无论焉儿子、儿辈然天子读者有几然而非独书为然这样非独书为然是若业为吾所有被为一说作、写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接着,这以后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说来,那么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表强调语气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地子孙弃者无论焉表感叹语气必高束焉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代指黄生吾不得而见之矣代指书少时之岁月的惟

8、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六读课文1.读课文,领悟语旨。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领悟文旨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2.读课文,体会语脉。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七.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

9、心。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一.读课文,品味语词。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是否都应重读。“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而“叹”?为什么而“惜”?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读课文,感受语情。重在体会

10、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二、本文的结构层次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

11、勤奋读书。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二、 质疑讨论。理解中心。1 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书非借不能读也”。3.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

12、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5.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解决问题),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

13、”,“归书也必速”。6.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8“叹”“惜”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9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这几处

14、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作用是什么?归纳:(1)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2)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3)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4)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5)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6)“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7)“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8)“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

15、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三、归纳写作特色1.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

16、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2.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3.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