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6206772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背诵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选文所说明的道理。把握文中运用对比,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并背诵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孟子和孟子,探求孟子的思想。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对选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论证中心和论证方法的把握。教学难点: 探求孟子思想的核心。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讲授相结合。课前准备: 利用网络资源对课文尽可能地做多的了解。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么?对,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2、,后来这个故事演化出一个成语,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有了孟母的良好教育,和孟子自己的勤奋努力,孟子终于成为我们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二、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了唐代已将孔子和孟子并称;元、明时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念和政治活动的书。三、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教师指出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下齐读。4、学生结

3、合文中注解自行或合作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5、小组讨论,质疑、解疑,教师巡视 6、学生完成翻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

4、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重点词语:城:内城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米粟:粮食委:放弃去:离开故 :所以域:这里

5、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 :凭借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固: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 :险要威 :震慑,树立威望寡:少。之至:到达极点畔:通“叛”,背叛顺: 归顺,服从以 :凭借故 :所以有 :要么,或者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今义:城市;郭:外城,今义:姓氏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 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

6、所顺(用)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4)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四、分析课文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讨论、交流。)学生小组推荐回答后教师明确。明确: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章为了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论点,列举了那些事例? 学生思考发言。(两个事例。具体句子-) 3、第一个事例中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攻城一方的攻势

7、如何? (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4、这场战争结果怎样?原因何在? (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 第二个事例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6. 战争结果如何? 为什么?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运用排比。作者将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 8、统治者治国“以封疆之界,不以山溪之险,不以

8、兵革之利。”那么依靠什么呢? (人和) 9、对了,治国更学要人和,那么君主如何才能得到人和呢?(得道,施仁政 这就全面体现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实行“仁政 ”这里也看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推行他的“仁政”思想。) 10.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讨论、交流。)学生小组推荐回答后教师明确: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五、品析语言找

9、出文中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如:在文章第四段中三个“不以”句形成排比,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三个句子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三个排比,气势强烈。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失足层深入地说理,不能颠倒。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从而得出文章结论。如: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这组句子构成排比句,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气势强烈,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六、课堂练习

10、:背诵全文。七、课外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需要人和(举例论证)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治国道理治国需要人和(道理论证)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并背诵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教学

11、难点: 分析结构,把握主旨。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按要求认真预习,把不理解的词句通过查工具书尽快解决,同时,反复朗读,找出认为有用的信息;课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在质疑中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章中心;课后,背诵课文,归纳文言词句。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舜是黄帝的后代,以耕田打渔为生,因其勤劳智慧,孝名远播,深受当地人民爱戴。然而,舜的家世却非常不幸。母死父盲,继母又奸诈,异母弟名象,也常欺侮他。一次,盲父令他挖井,并趁他在井下之机和象一起用土把井填上了。他们以为这次舜必死无疑,就开始高高兴兴地瓜分舜的遗产:聪

12、明的舜在挖井时就已在井旁开了一个出口,当盲父和象下毒手时,他便从旁边的出口逃生了。象见舜还活着,吓得面如土色,双手僵在琴弦上,磕磕巴巴地说:“哥哥,我一直都都都很想念你。”舜明知是假,却仍笑着安慰象,并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爱护弟弟。这需要多大的肚量啊!尧帝听说此事后,对他更加钦佩。便让他主管百官,代替自己管理天下。二、整体感知:1、 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 小组自主学习、讨论: (1)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2)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

13、来。 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补充。 3、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 通译全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或有所作为;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

14、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重点词语: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举:被举用,被选拔。士:狱官。任:责任,担子。故:所以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劳:使劳累。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空乏其身: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曾:通“增”,增加。恒:常。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衡于虑:思虑

15、堵塞。衡:通“横”,梗塞,指梗塞,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把心情表现在脸色上。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喻:了解拂:通“弼”,辅佐。出:在外面。指国外。恒:常常。恒:常、走向。生:使生存。死:使死亡。通假字:曾=增衡=横拂=弼词类活用: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经受饥饿之苦;动:使惊动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使坚韧古今异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征:古义:征验;今义:出征;喻:古义:了解;今义:比喻。四、文章探究: 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一段例举的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1)他们出身

16、卑微,(2)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练,(3)他们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成就。 2、文章举的这几个例子在文章中有何作用?引出下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起过渡作用 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 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空乏其身。 5、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内忧外患6、 本文是如何得出论点的? 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的道理,并由个人推论到国家,点明中心论点。五、课堂练习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六、课后作业 背诵原文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个人的事例(举例论证)-引出问题 2.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3.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对比论证)-分析问题(正面)和(反面) 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文章短小,生字不多,说理论证的层次分明,对于九年级学生不难理解。本设计合理,也比较实用,教学效果不错。两节课能完成教学任务。板书较好地帮助记忆课文内容,学依据板书在几分钟内生基本能背诵本文。不足的事是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多了点,导致后面留给背诵时间不够,多数学生还不能当堂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