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6208534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除法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除法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除法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除法教材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除法教材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法教材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除法教材分析单元学习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除法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对结果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能读懂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初步学习画图、列表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认识余数并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经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4乐于参加数学活动,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小学阶段整数除法的学习共有五次。第一次,二年级上册主要是借助平均分

2、物活动,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本质特征,直观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积累除法学习的活动经验。本册是第二次学习,重点是结合平均分物与操作活动学习有余数除法(注:本单元“有余数除法”都是指“有剩余的除法”,即余数不是0的除法),认识余数并探索除数和余数的关系。除法竖式的学习,主要是认识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学会用竖式表示除法的过程,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为学习分步求商的除法竖式打基础。因为在以后分步求商的竖式计算中,试商的过程就是反复应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过程。第三次,三年级上册侧重学习除法口算。第四次,三年级下册学习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竖式,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竖式中每一步

3、的意思,并熟练掌握简单的除法竖式计算,三年级的学习又是进一步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第五次,四年级上册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重点是试商和调商。单元学习内容分析组织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本单元重视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强调在进一步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除法竖式。其中“分苹果”,结合分物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竖式并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意思;“搭一搭(一)”,引导学生结合拼搭图形的实际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配物体时经常会遇到分不尽有剩余的情况,通过用一组连续数据的小棒分别搭正方形的过程,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搭一搭(二)”,结合操作和分物活动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认识有余数

4、的除法竖式; “分草莓”,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经验,并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租船”,这类实际问题经常要运用有余数除法知识来解决。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适时引入除法竖式,通过对竖式中各部分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除法计算的道理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与加减法和乘法的竖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竖式时往往存在一定的网难。为此,教科书并没有选择在二年级上册学习表内除法时就出现除法竖式,因为学生既要认识除法,又要学习竖式,困难较大;同时,教科书也没有到三年级下册学习一位数除两、三位数时才出现除法竖式,三年级下册学生要集中理解分步求商的过程,难点不宜

5、集中。本套教科书选择在二年级下册安排对除法竖式的初步学习,将为后续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奠定基础。学习竖式运算、引导学生不断追问竖式各部分的意思、外显除法计算的思考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提高计算能力。教科书安排了结合学生熟悉的分物情境,引导学生解释竖式各部分的意思。一方面,借助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竖式算理;另一方面,借助竖式也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和余数等概念的意义。这是一个具有双重价值的过程。2结合搭图形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积累探索与发现的经验认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小学阶段的一个数学知识点,应该说这个知识点对小学生而言并非十分重要;但是,能否设计一个有效的探索

6、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获得这个知识结论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一次探索与发现的经验,就要看教科书编写者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和对数学的驾驭能力了。教科书安排了一个大型的探索活动:分别用14,15,20根小棒搭正方形,观察、探索并验证拼搭结果中的规律。在这个搭正方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发现,有时小棒正好用完,有时小棒会有剩余,而且随着小棒总数的增加,剩余的小棒数量也相应增加,但是当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这个过程突然被“中断”了(小棒刚好用完),再继续下去,似乎又出现了一个“循环”。学生只要认真操作下去会发现这个过程很奇特,好像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在控制着整个过程,其实这就是“规律”在起作用。如果教师有把握

7、,我们建议课堂上还可以让这个过程再延长一会儿,给学生多一点体会的时间,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这个过程中的感受。这样,结合对操作过程的思考,再通过对一组商和余数“从无到有”连续出现两个周期数据的观察,学生就会初步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比较清晰的关系,其中“余数一定会比除数小”。进一步,教科书还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搭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发现的规律进行验证。3初步学习运用画示意图、列表等策略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教科书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如,在解决“租船”的问题时,教科书呈现了画示意图、列表和列式计算三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既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开阔解决

8、问题的思路,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与现实情境的联系,进而对计算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后续的学习中,本套教科书还会对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经常性的渗透。4重视在联系实际意义解释计算结果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是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也是本单元教科书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时关注的一个方面。在解答有余数除法的现实问题时,往往不能直接利用计算的结果给出答案,而需要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回答。这对“联系实际意义解释计算结果”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因此,教科书安排了专门的问题串,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在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时,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解释。如在“

9、租船”问题中,在每条船最多可乘4人的情况下,计算22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时,计算结果是“5(条)2(人)”。为了帮助学生合理地解释这个计算结果,教科书首先安排了通过画示意图、列表和对话交流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不能是5条船,而应该至少需要6条船。在此基础一上,才让学生列式计算,并联系实际意义对计算结果进行解释,这里学生对计算结果的解释是有基础的。会列式求出结果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这一步应该是在充分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得到的结果,是瓜熟蒂落的结果。因此,学生能否会运用更多的方式(自己的语言、画图、实物操作、角色扮演等)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课时安排

10、建议新世纪小学数学第4版教科书,为方便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正文和练习能够更好地匹配,在教科书编写与课时的关系方面做了统一约定:全套教科书原则上只有两种体例,即2页1课时(1页正文+1页练习)和3页2课时(1.5页正文+1.5页练习),凡是“试一试”,通常占0.5页,建议用1课时。本单元课时建议如下。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7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知识技能评价要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要点。1能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各部分的意思。说明:除竖式计算外,评价时还可以结合具体活动,让学生说一说竖式各部分的意思。2能正确计算有余

11、数除法。说明:评价时,还可以观察学生在试商过程中能否选择恰当的乘法口诀,也可以让学生判断计算是否正确。3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说明: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评价,不能仅靠纸笔测试方式,还要结合教学过程进行观察,并与学生进行对话,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评价,一方面,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鼓励他们学好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思和调整教学工作。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最初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对答案进行解释。如在“租船”中,当学生列出除法算式224=5(条)2(人)后,在回答至少要租几条船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租船情况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