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ppt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6226976 上传时间:2020-10-04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定风波,写作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在给朝廷写的湖州谢上表中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写的诗词百余首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

2、把柄,弹劾苏轼欺君罔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入狱,被贬谪到黄州。由于这起案件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乌台即指御史台,因此称“乌台诗案”。,理解小序,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个个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时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不一会儿天放晴了,所以写下了这首词。 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人物,词的由来。,(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5)缘故,交代写作缘由。,定 风 波 苏 轼,莫听穿林打

3、叶声,何妨吟啸(xio)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烟雨任平生。 料峭(lioqi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朗读感悟,整体感知,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参考译文,东坡先生笠履图,定风波词意图,1

4、. 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2.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

5、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讨论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问题探究,你的看法是什么?,讨论2:对这首词, 人们有以下看法:,看法一 苏轼认为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幻想过“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隐居生活。 看法二 词里含有不计较地位得失,经得起挫折的暗示。,体会哲理性,“也无风雨也无晴”,精警深刻,耐人寻味。词人认为风雨和放晴都无所谓,心中无晴雨,始终泰然自若。这句话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化仙境

6、”的很好体现。 “坡化仙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着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有类佛家的先“执”后“破”。,词上阙的结句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下阙的结句则是对此的升华。 好比上阙的结句是禅宗的神秀和尚说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下阙就好像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的主旨,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独特的审美风格。,小结: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看清了苏轼在黄州的历程,同样是被贬,同样是受诬陷,苏轼也不是超人,只是他善于化解而已。化天地万物为心中画卷,融人世烦忧为云淡风轻。苏东坡用它的作品和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