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经典结尾10法.ppt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6228156 上传时间:2020-10-0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经典结尾10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作文经典结尾10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作文经典结尾10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作文经典结尾10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作文经典结尾10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经典结尾10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经典结尾10法.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作 文 经典结尾十法,“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明 谢榛 “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人执卷流连,若难遽别。” 清 李渔,用凝练简洁或富有哲理的语句归纳总结,揭示中心,点明意义,卒章显志,可以起到归纳总结、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方式的结尾由于以全文内容为依托,其实是中心的“再现”,能更好地彰显主题。,一、点睛式,2005年北京高考佳作说“安” 安家,安国,安邦之人,必先安心。将心安如磐石的人是“志者”,将心置若冰清的为“治者”,将心比作镜湖的必为“智者”,将心看似苍穹的实作“知者”。 安心、安家、安邦,之后安天下。 点评:结尾化枯燥的说理为诗意般的排比,铺排而下,势如悬瀑;而且,情理交融,“

2、文”“理”兼备,实在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这样的结尾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自然会形成震撼读者心灵的强大冲击波。,2005年福建高考佳作星星发光,张扬个性 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该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一是呼应标题。文章标题往往与话题、主题有直接的关系,文章结尾的呼应标题不但能强化主题,而且能显示考生的话题意识。 二是照应开头。首尾照应,能达到收束全篇、突出主题的效果,给读者以

3、浑然天成的美感。,二、照应式,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 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 照应文题 点评:结尾点题,文题照应,形成结构上的对称美,显得结构整齐完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紧扣题目,点明论点,收束有力。,2005年浙江高考佳作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开头 有人说,诗人的感情是十分丰富的。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结尾 寓主观于客观,纳无限于有限。一花一木,一枝一叶,在他们心中宛然就是一个世界。这或许就是诗人感情丰富的所在吧? 照应开头 点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给人心理上带来珠联璧合般的完美感觉。,2005

4、年山东高考佳作别人的风景你的梦 开头引用了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结尾 记着,只有你装饰了别人的风景,别人才会装饰你的梦;你若想要别人来装饰你的梦,那么你要学会去装饰别人的风景。因为,这世界,本就是和谐的一体,双赢的存在。,用名言、俗语、警句、歌词、诗文结尾,收束有力,余音绕梁。能够很好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到以少胜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三、引用式,2005年高考浙江佳作一双童鞋 是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昭示着豪迈的超然般的幸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 “我本楚狂人,凤歌

5、笑孔丘”,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 啊,一双童鞋,超然一点,幸福多多。 点评:作者引用三句诗词结尾,形象而又明朗地阐释了“超然般的幸福”的含义,言简意赅,精练有力,既统摄全篇,又表明心志,可谓恰到好处。,设问结尾, 余韵悠长, 发人深思。,四、设问式,2005年甘肃高考佳作米卢与孔明 为何千年的文化积淀却让我们越发的功利与短浅?为何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沐浴着文明,却在心中滋长着狭隘?米卢与孔明,我们的对待又为何如此不公?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 点评:结尾一连串的发问是作者对现代文明社会经过深邃而理性思考和深沉品味之后的升华,令人深省,引人警醒,催人奋发。,2005江西高考

6、佳作脸的真谛 一个向人间启示“春华秋实”的哲理的人,那认真严肃就是他赠予耕耘者的表情;一个为过路行人送上明灯,提上水囊的人,他就把温馨作为表情送给了陌生人;一个将摩擦涣然冰释的人,大度和宽容永远挂于脸上。 哦,年轻的朋友,你还在望着我呢,不知我草草写下的这些零乱的意思,可触及脸所蕴含的真谛了吗?,结尾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表明观点、态度,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五、抒情式,2005年四川高考佳作永远的苏武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啊,我们永远的苏武! 点评: 以“壮哉”、“伟哉”、“奇哉”、“雄哉”表达对

7、苏武的敬仰赞美之情,有感染力,2005年福建高考佳作星星发光,张扬个性 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该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点评:结尾铿锵有力,主张突出鲜明。,即在结尾用富含哲理的语句,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并给人以启发。,六、哲理式,2005年河南高考佳作爱心永驻三幕剧 蜜蜂在帮助花朵传粉的同时,也从中得了酿造蜂蜜的原料;雨水在滋润大地的同时,也使自己摆脱乌云的束缚;我们在奉献爱心的同时,

8、也使自己的心灵净化并从中得到快乐! 点评:作者在文中叙述了三幕剧情都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哲理故事后,用富含哲理的语句告诉人们一个“助人也能助己”的道理。升华了主题。,2005年贵州高考佳作一路同行 忘记与铭记,一路同行!带来的是生活增予的阅历和经验;忘记与铭记,一路同行!带来的是人生美丽的收获和付出;忘记与铭记,一路同行!这一路,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点评:在结尾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精辟深刻的为我们阐释了“忘记与铭记”的辨证关系,入情入理,水道渠成,令人叹服。,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艺术效果一种结尾方式。,七、情景式,2005年

9、高考安徽考生佳作微风过处 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 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山谷里静静地孕育着真善美的种子,花开花落,谷底洋溢着真善美的芳香,鸟儿为之歌唱,婉转的歌声越过重山,掠过原野,把“真”的音符,“美”的旋律,“善”的乐章送进人的心房。 点评:这微风如渺茫的歌声,丝丝缕缕,有哀情,有怜意,有抚慰,有颂歌“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形象生动,富有情味,酿造出一种回肠荡气的艺术氛围。,八、象征式,2005年高考浙江考生佳作红绣鞋,白布里 我缓缓摸过红绣鞋的花纹,刹那间依稀看到飞天流转的衣纹,关于一个女人承受一切的美丽。 我看过戏

10、台上青衣流转的水袖,看过她美好的身段,却永远也找不到红袖添香和红绣鞋的神韵。 红绣鞋已成为过往。曾祖母承担一切风霜的美丽永在我心中。 红绣鞋,白布里。一个女人最平淡的传奇人生,由它默默无语的讲述。,点评:结尾貌似平静从容的诉说中流淌着作者悠远的怀想和深切的感悟。这古老而美丽的红绣鞋凝固了曾祖母“ 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泪水和欢笑” ,同时也见证了一段凝重凄凉的历史;它早已穿越历史的隧道,成为人生与历史的象征。,2005年湖南高考佳作那鱼那鹰那人 鱼,终究是离不开给予它生命之源的水。 鹰,终究离不开给予它希望之源的天空。 我,始终逃离不了父母和亲人朋友们的爱心交织成的幸福圈 点评:结尾以后记的形式通

11、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倾诉情感,既文采飞扬,又含蓄而富有哲理。,即结尾通过提出希望,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同时希望读者按照提出的想法去做。但这种希望往往是积极向上的。,九、希望式,2005年高考佳作该忘记的与该铭记的 “让我们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吧!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点评:寄希望与我们,明辨什么该忘记,什么该铭记。,2005年陕西高考佳作菊花烈酒 忘记痛苦与仇恨,忘记一切不值得记忆的。铭记快乐与温馨的感情,铭记一切助你成功的基石与动力。擦亮你的双眼,摘一朵淡泊却幽香的菊花,喝一口浓烈却香醇的美酒,携一腔激情与感恩,你将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精彩。 点评:这种结尾,提出的希望更明了

12、,语言富有诗意和文采。,创作诗歌收束全文,增文采,留余味,耐咀嚼。,十、诗歌式,代抛弃诚信者拟墓志铭 年轻人,来生要记住,在迷津渡口千万别选错。诚信是人生幸福的源泉,不可丢。仅以此诗作结: 迷津渡口诚信抛, 一生苦恨悔难消。 且将虚伪付江澜, 斩闯红尘任逍遥。,诚信吴门 收笔处,不觉积习又起,以一首诗来抒我心志: 疏影不悔柳头风, 先贤诚信本相同。 欲借此言呈观众, 熟料笔底波澜重!,结束语 结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比喻式结尾,语言形象优美,意蕴隽永含蓄;逆转式结尾,结尾突然逆转,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精妙的结尾,能使文章整体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统一,使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更加深刻、鲜明,能够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给人如品香茗、如嚼橄榄之感,让人回味无穷。 结尾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文章整体的谋篇布局而采用适宜的方法,使文章结尾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