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耳饰.ppt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6228636 上传时间:2020-10-05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7.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耳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古代耳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古代耳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古代耳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古代耳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耳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耳饰.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耳饰是人体耳部的装饰,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我国古代的穿耳之俗 1、新石器时代已有穿耳习俗; 2、商周时期男女都有穿耳习俗; 3、战国时期,男子不穿耳,女子有穿耳习俗; 4、秦朝皇室贵族都不穿耳,士庶女子则须穿 耳,它是区别贵贱的标记;,5、汉朝,女子都穿耳,主要用于警戒、规范女子的行为; 6、唐朝受社会礼教的影响佩戴耳饰并不流行,汉族妇女不穿耳; 7、五代、宋朝以后女子都穿耳;,汉朝,唐朝,1、珰,珰又称耳筒、耳柱、耳塞,是一种直接塞入耳孔的饰品; 最早的珰饰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主要流行于魏晋时代,之后耳珰不在流行; 珰多以玉质为主,其造型分收腰圆筒形、钉头形和穿系珠珥型三类;,2、耳环,

2、耳环的前身是耳玦; 耳玦是一种有缺口的圆环,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主要是玉质材料 商周时期的耳环多为青铜制品,到明代葫芦形状的耳环最为常见,直到清朝仍在流行。,耳玦,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耳饰实物,绝大多数为形似环而有缺,以玉石质地为主。 主要流行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纹样装饰趋向华丽,到了汉代则主要见于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滇族地区,汉族地区不再流行。 从出土情况来看,佩戴玉玦既可以双耳佩戴,也可以单耳佩戴,而且没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耳环,又简称“环”。 耳环的形制,最初是以金属为主体材料制成的环形耳饰,到了辽宋时代,则转化为饰物后戴有环脚的形式。 环脚即用作簪戴的细弯

3、钩,宋代略短,到了明代则在耳后伸出很长,有约束行为,使人端庄之意。这种耳饰出现在冶金技术产生之后,在此之前,人们的耳饰大多以玉石为之,如玉玦,珰等。 “,商代,耳环”之名在史籍中出现得较晚,可能和汉族人在宋以前不流行穿耳有关。 目前能见到的有关耳环的记载,以晋六朝为早,但其佩戴对象,主要是南北各地的少数民族,且不分男女,均可戴之。 六朝以后,少数民族穿耳戴环的习俗一直有所延续。如瀛涯胜覧:“阿丹国妇人耳戴金厢宝环。”贵州通志:“土人女子耳戴大环垂玉肩。”郡大记:“大邦妇人耳戴大金圈。”岭外代答海外黎蛮:“其妇人高髻绣面,耳带铜环。”等等,都说明长期以来,穿耳戴环一直是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妆

4、饰习俗。 汉族男子不尚穿耳,也不喜佩戴耳环。而汉族女子普遍佩戴耳环则要到宋代。,汉代,宋,辽,明代,明代,明代,明代,明代,清朝,3、耳坠,耳坠是指利用绳或金属钩悬挂在耳垂之下的小饰物,是耳环的发展;,汉朝,明代,明代,明朝,清朝,4、耳珠/丁香,耳珠是直接穿戴在耳饰孔中小如豆粒的饰物; 耳珠是由耳珰发展而来的; 流行于中国明清时期。 丁香不似耳环、耳坠般可以随风晃动,而是固定于耳垂之上,故比较小巧轻便,适于家常佩戴。丁香的质地以金银居多,富贵者嵌有珠玉,贫贱者则以铜锡为之。,耳珰与耳珠的区别:,前者装饰面及插入耳饰孔的部分都比较粗大,以珠玉、琉璃质地为主。而后者的装饰面小如豆粒插入耳饰孔的部

5、分为纤细的金属针钩,以金属质地为主,;,5、耳瑱 瑱是诞生于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礼仪耳饰。,瑱又称“充耳”,即无需穿耳,只将耳饰从冠帽上悬至两耳旁; 瑱饰的佩戴,有警戒谗言之意,令举止端正稳重,保持气节,谨慎自重。,瑱饰有两种佩戴方法: 1)从冠帽左右耳旁的衡笄用丝绳垂挂于两旁耳孔之处; 2)直接垂于耳;,男子使用时一般做为冕冠的附件,玉制的称为“瑱”、“珥”或“充耳”,绵制的称为“纩”或“充纩”,自先秦一直沿用至明代; 女子使用时一般将之系于簪首,统称为“簪珥”,主要流行于汉晋时期。,耳钳,耳钳原是满族人对耳饰的代称。清代的“一耳三钳”,就指的是一个耳朵上戴三件耳饰,可以是环,也可以是坠。,后来,又特指一种夹钳的耳饰,因其无需穿耳孔,不会破坏身体的全形,故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新女性崛起之时,也是当代女性在特殊场合需要盛装穿戴而不得不佩戴耳饰时的一种方便之选。,耳钳一般配有金属制成的弓形轧头,轧头上制有螺纹,佩戴时只要将轧头松开,套入耳垂,然后将轧头旋紧即可。但这种耳饰佩戴时间长了,耳垂会因挤压而十分疼痛,故不宜长时间佩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