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经统课件2.ppt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6228853 上传时间:2020-10-05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3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经统课件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国经统课件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国经统课件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国经统课件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国经统课件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经统课件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经统课件2.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第二章 国内生产核算,2.1 国内总产出核算 2.2 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净值核算 2.3 国内生产总值总表与生产账户 2.4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分析 小 结:本 章 要 点,本 章 要 目,2.1 国内总产出核算,一、国内生产与国内总产出 1. 生产核算及其相关范畴 生产过程:投入 - 产出 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各种形态的资本等) 产出:各种形态(货物和服务)、各种来源(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不同服务行业)、各种用途(消费、消耗、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生产、流通、分配和使用的关系: 流通生产,生产使用(消耗、消费) 生产分配,分配使用(严格区分,衔接

2、平衡),2.国内生产范围的确定,国内生产:全体常住单位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其生产成果属于“国内产出”。国内生产的范围: MPS及我国旧核算体系: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SNA及我国新核算体系:第一、二、三产业 在具体计量社会生产活动总量时,还须考虑两个规则: (1) “市场性”规则 国民经济生产核算应对全部市场性生产活动的有效成果计量产出。据此,居民家庭内部的自我服务(如烹饪食品、缝纫服装、制作家俱、擦洗地板、修理汽车等) 不能计入国内产出;但饮食业、缝纫业、修理业或有酬家庭服务业的活动,则必须计算产出。,(2)“社会性”规则 国民经济生产核算还应对各种社会性生产活动的有效成果计量社会产品。(如非市场

3、、非营利服务) 讨论几种典型情况:,当今各国的国民核算都适当体现了市场性或社会性要求。但并非绝对严格,有时还须根据实际分析要求作出变通处理。在进行国际对比时,必须注意资料的“可比性”。,3.国内总产出及其构成,国内总产出: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所有常住单位)的全部产出之和。 国内总产出的实物构成: 产品形态货物与服务 实现方式商品与非商品 经济用途生产资料与消费品,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国内总产出的价值构成 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包括劳动手段转移价值c1(即固定资本消耗)和劳动对象转移价值c2(即中间消耗); 活劳动新创价值,包括必要劳动价值v和剩余劳动价值m 。,二、货物总产出的

4、基本核算方法,1. 企业法和产品法的基本原理 企业法(工厂法):以单个企业作为基本统计单位,按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出;同一企业内部不能重复计算被消耗品的转移价值,但在不同企业之间则允许重复计算。 产品法:以具体产品为统计对象,凡是某一生产过程的预期有效成果(通常就是统计目录中规定的产品),无论是否属于有关经济单位的最终生产活动成果,均应计入该单位的总产出。,1.企业法和产品法的基本原理(续),企业法与产品法的主要区别: 企业法:一个经济单位(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是准备出售,就要作为该企业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出,而如果作为消耗品自用(自制设备除外),就不是企业的最终成果,也不能计入

5、其总产出; 产品法:一个经济单位(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要被列为统计对象,则无论出售还是自用,都要计入该单位的总产出。,2.企业法和产品法的应用领域,(1)农业总产出的核算:“产品法”,即“产量价格”之和 (2)建筑业总产出的核算:“产品法” (3)工业总产出的核算:“企业(工厂)法” 比较: 农业:产品种类相对较少,生产周期较长,季节性和连续性很强,产品数量较易确定。 建筑业:与农业相似,但生产周期更长,且具有流动施工、产品固定、单位产品价值量较大等特点。 工业: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周期长短不一,半成品、在制品的加工程度各不相同,很难确定所有产品的数量。,3.企业法和产品法的核算案例,案例资料

6、: 棉农种植棉花(总价值100单位), 纺织工将其纺成棉纱(200单位)、织成坯布(350单位), 印染工再将其染成色布(450单位), 最后缝纫工将其缝制成服装(950单位)。 两种假设: (1)所有生产环节都由一个生产企业完成; (2)各个生产环节分别由不同的生产企业完成。 分别采用“企业法”和“产品法”核算所有环节的总产出。,3.企业法和产品法的核算案例(表2-1),企业法(一个企业完成所有工序环节):工农业总产出950单位,不存在任何重复计算。 企业法(不同企业完成各个工序环节):工农业总产出1850单位,存在着被消耗品的大量重复计算(共计重复900单位,见表3-2)。 产品法:两种假

7、设条件下得到的总产出结果完全相同,表明产品法不受生产过程社会分工的影响(但受计算产品种类多少的影响)。,可见: 总产出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核算,从全社会看,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问题。 企业法有不同企业间的重复计算,产品法则有企业内外不同产品之间、甚至同一产品之间的重复计算(例如,发电厂的厂用电消耗)。 产品法的重复计算程度取决于作为产出统计对象的“产品”种类的多寡。若种类多到同一企业中有两种以上产品被列为统计对象时,其重复计算程度就会超过“企业法”(表3-3)。 若将“产品法”中的“产品”规定为各基本生产单位的最终活动成果,则两种总产出核算方法之间的差异就随之消失。,“工厂法”计算

8、工业总产出内容,企业的产成品和已出售的半成品价值 已完成的工业性作业价值 期末与期初半成品和在制品结存差额价值,成品、工业性作业价值核算,成品价值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经检验、包装(规定不需要包装的产品除外)入库的产品价值 全价计算 包括次品价值 工业性作业价值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生产性劳务形式表现的产品价值 按加工费计算 不包括被修理、加工产品的价值,自制未完成品价值核算,自制半成品、在制品 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但尚未完成生产过程仍需继续加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按期末减期初得到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差额,工业总产出计算(例题),某工业企业全年生产活动统计为:销售收

9、入25 万元,期初成品库存16万元,期末成品库存10万 元,半成品库存期初期末存货价值没有变化,在制 品价值期初8万元,期末11万元,本年度购进原材 料20万元,承作来料加工收入5万元。自建产房施 工产值15万元。 要求计算本年度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 = 25 +(10 -16)+0+(11 8)+5 = 27(万元),三、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1. 追加价值法(主要用于计算商业和货物运输业的服务总产出) 2. 营业收入法(用于各种营业性服务企业的服务总产出核算,如旅馆业、旅游业、生活服务业、信息咨询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科技服务等行业) 3. 服务费用法(各种形

10、式的佣金、手续费、交易费和其他服务费) 4. 成本费用法(政府服务,其他非营利、非市场服务) 5. 虚拟推算和抽样推断方法,3.2 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净值核算,一、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正确区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应注意三个问题: 1. 从全社会或经济总体的角度区分 “社会最终产品”有别于“企业最终产品” 2. 与生产范围的划分方式相结合 适当贯彻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 3. 关于最终产品与增加值的概念区分 产品使用与价值形成(举例),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本国全体常住生产者所创造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它等于国内总产出扣除全部中间消耗之后的余额。 社会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

11、C+V+M) 国内总产出的部分价值(C1+V+M) 它可以分别从两个角度,用三种方法计算:,1. 生产法 基本原理: 首先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 再从中扣除相应的中间消耗,求得各部门增加值; 最后,汇总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即得“国内生产总值” GDP(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 各部门的增加值 在总产出确定之后,生产法的关键就是如何依据“平衡原则”正确计算各部门中间消耗。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中间消耗与总产出的计算口径必须一致。否则,就会引起使用额与生产额不平衡。例如: 工业企业自产自用的原材料不能计算中间消耗,而农业生产单位自产自用的种子、饲料等却必须计算中间消耗。 第三产业

12、计算了服务产出,相应地,生产部门使用这些服务就必须计算中间消耗。 (2)中间消耗必须是对社会产品的生产性使用。例如: 企业免费向员工提供的实物产品、福利设施,为员工支付的医疗保健、社会保险费用,都不属于中间消耗。也即生产性的消耗才是中间消耗,福利性的消耗则是“消费”。,(3)中间消耗还必须是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性使用。例: 固定资产损耗不属于中间消耗; 工业企业的设备大修理和技术改造支出,农业生产中的垦荒、造林和改良土壤等支出,都属于固定资产形成,不是中间消耗; 企业购进后库存的原材料,尚未使用,也不是中间消耗。,生产法计算增加值(例题),某企业全年总产出860万元,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燃料、动

13、力等物质消耗,各种服务投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总计542万元,其中劳动报酬68万元,固定资产折旧25万元。增值税52万元,购进200元以下小型工具支出5万元,所得税支出83万元。 要求计算该企业增加值。,中间消耗 = 542 68 25 + 5 = 454(万元) 增加值 = 860 454 = 406 (万元),2. 分配法(收入法) 基本原理: 首先从收入初分配的来源(收入形成)角度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 再汇总所有部门增加值,即得“国内生产总值”: GDP各部门的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 营业盈余) 其中:生产税净额生产税政府补贴,(1)劳动者报酬(雇员报

14、酬):劳动者通过参加生产活动而获得的各种货币与实物报酬。具体包括:工薪、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的货币收入;实物劳动报酬或实物形式的其他初次分配;以及企业为劳动者支付的社会保险和由职工福利基金中开支的公费医疗费等。,(2)生产税(间接税)净额:企业等单位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向政府缴纳的税金或规费。 表面上,它是由企业缴纳的;但实际上,企业又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转嫁税负,故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或使用者才是真正的税负承担者。与之相应的是对收入、财产、遗产和资产净值等直接征收并由纳税人实际负担的“直接税(收入税和资本税)”。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前者是收入初次分配的内容,而后者则是收

15、入再分配或资本转移的内容。,生产税又包括两大部分: 产品税:企业等单位因生产、销售、购买、转让、使用或以其他方式处置产品而向政府缴纳的税金。产品税名目繁多,包括各种“增值税”、进出口税和其他产品税等。 其他生产税。主要包括:企业因使用土地、房屋和其他建筑物以及劳动力而缴纳的税金,企业缴纳的营业执照税、车船牌照税、交易印花税和排污费,以及国际交易税(对于从事国际旅游、国际汇款等活动的生产者所征收),等等。 两者的区别:“产品税”的数额是与产品的多少直接相关的,它可以按产品的数量单位来计征,也可以按产品价值总额的一定比例来计征。“其他生产税”的数额则与产品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3)固定资本消耗:

16、为补偿核算期内固定资本损耗而计提的折旧基金。也是补偿基金,将其计入GDP也是重复计算。由于固定资本损耗很难客观地计量,因此,完全没有重复的社会最终产值(国内生产净值)反不如含有部分重复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来得客观、稳健。相对而言,GDP在核算上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 (4)营业盈余:它本身并不是一项分配收入,而是核算上定义的一个平衡项。它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会转化为企业留利和投资人分红等财产收入,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各部门的经济效益。,GDP核算的“生产法”和“分配法” 统称为“部门法”或“增加值法”。 在增加值和GDP核算中,可以采用产业部门分类,也可采用机构部门分类。前者便于统一核算方法和进行产

17、业结构分析,后者则有利于整个核算体系的前后衔接。 我国目前采用产业部门分类进行增加值和GDP核算,SNA则两者并用。,3. 使用法(支出法) 基本原理:不是从“各部门”的“增加值”考虑问题,而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入手,直接将各类产品(货物和服务)的最终使用额加总起来,再减去进口,得到: GDP国民总消费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 思考题:按使用法(支出法)计算GDP时,为何需要从最终使用总额中扣除进口?这样是否会低估GDP? (平衡原则和宏观思维的运用),(1)国民总消费住户部门消费支出私人非营利部门消 费支出政府部门消费支出 住户部门实际消费(居民个人消费) 政府部门实际消费

18、(政府公共消费)。 其中: 住户部门消费支出由政府和私人非营利部门承担开支并以“实物”形式转移给居民的所有货物和服务(实物再分配)住户实际消费(居民个人消费) 政府部门消费支出政府对住户的实物经常转移政府实际消费(政府公共消费) 私人非营利部门消费支出该部门对住户的实物经常转移,其实际消费零,消费支出与实际消费的比较(SNA的例),各部门:消费支出实际消费 所有部门:消费支出总额实际消费总额,(2)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变动贵重物品净获得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各类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培育资产和其他无形固定资产的净获得。 存货变动:商业部门和国家物资储备部门的商品、物资的库存净增加

19、额(期初、期末差额),以及各生产部门的原材料、燃料、产成品、半成品和在制品的期末净增加额。 贵重物品:由机构单位或部门作为价值贮藏手段持有的资产,包括各种贵金属、宝石、文物古玩和金银首饰等。通过经济交易(买卖和转让等)净增加的贵重物品属于资本形成总额。 上述各种使用指标都必须按常住单位的标准进行计算。,(3)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出口:常住者对非常住者提供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额 进口:常住者从非常住者获得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额。 应该注意,在国内生产核算中: 进出口既包括有形的货物贸易,也包括无形的服务贸易,这与以往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统计中习用的概念(仅指“有形贸易”的“对外贸易“)明显不同。

20、进出口不仅包括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通过买卖行为的商品交换,还包括它们相互提供的无偿实物转移,以及常住单位在国外的直接购买(进口)和非常住单位在国内的直接购买(出口)。,GDP计算例题,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劳动者报酬 866.89 自产自用 231.34 生产税及营业盈余 459.16 所得税 200.00 固定资产折旧 196.0,使用情况 农业居民消费 492.04 非农业居民消费 381.2 社会消费 192.64 固定资产大修理 22.3 固定资产更新 111.89 基本建设 333.76 库存增加 171.23 净出口 48.33,4. GDP核算诸方法之间的关系 理论上“三方等价

21、”: 生产法GDP收入法GDP支出法GDP 在核算实践中,由于各种方法的资料来源不同、数据加工换算的方式不同,以及资料搜集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遗漏、重复和其他偏差,往往会使三方面的实际计算结果出现差异。 遇到这种情况,西方国家通常以支出法结果为准,通过“统计误差”项目调整其他方法的计算结果。 在我国,使用环节的全面核算相对薄弱,部门产值核算基础较好,因而多以生产法或分配法的计算结果为准。这也便于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部门结构分析。,三、国内生产净值核算 国内生产净值(NDP)也有三种计算方法: 1生产法。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净增加值”之和,即: NDP(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和折旧) 各部门

22、的净增加值 2分配法(收入法)。按相反方向计算净增加值: NDP各部门的净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使用法(支出法)。 NDP国民总消费资本形成净额净出口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净额 存货变动贵重物品)(出口进口),比较: 国内生产总值是包含了部分重复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值指标; 国内生产净值则是没有任何重复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值指标; 两者的核算方法相近,但分析意义有所不同; 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前者是基础和核心指标。,四、国内生产、国民生产与国民收入,问题: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两者是何关系? 流行的解释: 国内口径国土(属地)原则 国民口径常住

23、(属民)原则 以此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原则”。是否合理,能否成立?,【讨论】下列生产单位的活动是否属于“国内生产”或“国民生产”?两种理解的差异:,在各国核算实践中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 GDP与GNP之间的数量差率通常在3之内(举例)。 1993年SNA特别强调:GNP实质上不是一个生产指标,而是一个收入分配指标。因此: 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总收入(GNI) 但在实践中,GNP至今仍然还是比较流行的指标概念。,1993年SNA中的相关论述(续),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常住机构单位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的尺度(P.159/6.238)。 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通过加总常住机构单位的原始

24、收入余额得到的(P.168/7.17)。 两种加总值都与经济总体(全体常住单位或机构部门)有关。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在于覆盖范围,而在于一项核算产出、另一项核算收入(P.169/7.17)。 两者都有同等资格被称为“国内”或“国民”,可是,因为“国内”和“国民”已成为经济习惯用语,所以不打算改变它们。但把“国民生产总值”改名为“国民总收入”,以便强调它实际上是一个收入概念(P.169/7.17)。,(2)“国内生产”与“国民生产”的本质差异 国内生产总值(GDP):全体“常住生产单位”创造的成果,包括运用常住生产要素和非常住生产要素创造的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GNP):全部“常住生产要素”所获得的

25、报酬(要素收入),包括从国内生产活动和国外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报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 (劳动报酬、投资收益等),将国民核算主体原则解释为: 国内口径国土(属地)原则 国民口径常住(属民)原则 这是误解。“通俗”有余,“严谨”不足。 实际上,无论“国内”或“国民”,都是对“常住单位”和由此确定的“经济总体”而言的,只是从不同角度(生产与分配)、按不同方式(产出测度或收入测度)运用了“常住原则”而已 。国民核算主体原则是单一(而非双重)的: 国民经济核算以“常住单位”为基本主体,着重考察其全部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据以进行的各种资源条件。一

26、国的全体常住单位构成“经济总体”;非常住单位只有在与所论经济总体发生经济交易或资产负债等关系时,才被纳入核算范围,并构成相应的“国外部门”。,2.3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表与生产账户,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表(中国核算体系的核心表式) 国内生产总值总表主要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三个环节的基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关系。 此外,还有三张分表: (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分别按三大产业和产业门类详细分解各部门的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 (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分别按三大产业和产业门类详细分解各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和增加值; (3)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对城镇和农

27、村的居民消费分别按消费品类别进行分解,对固定资本形成按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解。,国内生产总值总表,二、生产账户和产品账户 1. 生产账户 生产账户主要反映作为生产过程的中间消耗、最初投入和产出水平等内容。 借方:中间消耗(中间投入) 贷方:总产出(生产成果) 平衡项:增加值(最初投入),2、产品账户(货物和服务账户) 反映货物和服务的供给来源与使用去向及其平衡关系 借方:产品来源(国内生产和进口) 贷方:产品使用(消耗、消费、投资和出口) 平衡项:无(或为统计误差) 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生产账户和产品账户 可以归并为一个高度简化的综合账户,例题,已知某国某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包括全部产品

28、税净额)16000亿元; (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3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3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 (4)出口1200亿元;(5)进口1060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 (8)生产税610亿元;(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根据以上统计资料: (1)计算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2)编制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表及货物和服务账户。,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 =8110+3037+(1200-106

29、0)= 11287(亿元) 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 =16000-11287=4713(亿元) 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 =11287-1480-5240-(610-15)=397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表,单位:亿元,2.4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一、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总的看,近30年我国的产业结构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二、一、三”结构,演变为今天的“二、三、一”结构,基本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二、宏观经济效益对比分析,宏观经济效益指一定时期国民经济产出与投入的对比关系,20

30、00年我国生产法GDP的主要核算数据,各产业的增长率相差较大。增加值率的比较不太合适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而较为适合对同一产业做纵向(时间)或横向(地区)的对比 还可将GDP同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等进行对比,计算各种生产率指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来评价宏观经济效益 将GDP与同期的能耗总量对比,计算能源利用效率的单位GDP能耗指标,三、要素成本结构变化分析,对GDP在各种要素之间的初次分配比例进行分析。体现了初次分配中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我国收入法GDP的构成,单位:%,劳动报酬在GDP中所占份额下降了6.97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所占份额基本不变,而营业盈余所占份额则上升了11.

31、82个百分点。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不仅表现在非国有企业员工收入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表现在国有企业大量使用临时工等体制外员工,以降低用人成本。,结论: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2000年我国各产业增加值的要素构成,单位:亿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要素成本结构是其各产业部门要素成本结构的加权平均数,导致三大产业要素成本结构显著不同的原因?,(1)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2)GDP核算方法,四、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分析,消费与投资都属于产品的最终使用。 最终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当前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公共 需要; 资本形成则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满足未来消费扩大的需要。,改

32、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基本呈下降的趋势(降12.2个百分点),而资本形成率大致呈上升趋势(升4.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率在GDP中的份额一直处于高位,不仅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水平,也高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过热时期的投资率,其原因值得深入思考。,我国19782006年间若干年份消费与投资结构,五、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经济增长是指生产成果的增加,一般用GDP来衡量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的总量,经济增长率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增长率 通常讲的经济增长率是指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之后的实际经济增长率,20002006年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快速增长是怎样实现?哪些产业增长更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3、和拉动作用更大呢?,还可以利用支出法GDP的核算资料,从最终需求入手,分析比较“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三大产业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六、区域差距和国际对比分析,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由于受自然气候、资源环境、经济基础、区域条件和政策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因此关注我国的地区差距走势并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已成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章要点】,生产核算的“社会性”和“市场性”条件、“国内生产”与“国民生产”的概念差异和国民核算主体原则的运用 国内生产核算:国内总产出,生产总值和生产净值, GDP 和 NDP GDP核算表(平衡原则的运用),国内生产和国民收入指标体系,第三章 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